黑膏汤 (养阴托邪法)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生地黄半斤,切碎 好豉一升 猪脂二斤 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内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即愈。 【主治】温毒发斑,脉洪数或弦数,舌苔黄糙腻、边尖露红或焦黄及焦黑燥裂、质绛者。 【方论选萃】 清·柳宝诒:尝读喻氏《尚论后篇》谓少阴温病,凡正虚不能托邪者,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经托邪,其用意仍不免偏于伤寒一 面。但伤寒伤人之阳,温病烁人之阴,其为正虚邪陷则一也。仲景既立助阳托邪之法以治伤寒;从对面推想,岂不可助阴托邪之法,以治 温病乎。惟但助其阴,而不鼓动其阴中之阳,恐邪机仍冰伏而不出,宜于大剂养阴托邪之中,佐以动荡阳气之意,庶可望邪机外达于三阳 也(《柳宝诒医案》)。 晚近·张镜人:黑膏亦出《肘后方》,由生地、豆豉、猪脂、雄黄、麝香等药组成,主温毒发斑。我家选取生地、豆豉二味同捣,结 合凉血、散血、熄风、清热、祛痰之品,以治邪热已入营分或血分,劫烁真阴,神昏谵语,肝风煽动的疾患。妙在育阴而不滞邪,透邪而 不伤正。正如柳宝诒所说:“鲜生地为此证清营泄热必用之药,欲兼疏散之意,重则豆豉同打,轻则用薄荷同打,均可。”(《近代流派 经验集》)。 【近代验证】 例一 过允文治温病晚发案(选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病人:潘伯石令郎,年十四岁,住宜兴南大街 原因:素质阴亏,冬伤于寒,潜伏至春末发。夏初乃发。 症候:壮热无汗,神昏谵语,便泄溺赤,舌干懊恼。 诊断:脉浮数沉滑,沉滑为伏温将发,浮数乃邪已外溃,惟时已初交夏令,故断为伏温晚发。 疗法:生津托邪,使邪透汗出为首要。 处方:黑膏一两 前胡二钱 连翘三钱 天冬三钱 薄荷钱半(后入) 知母三钱 元参五钱 赤芍一钱 银花五钱 白茅根四两(去 心煎汤代水) 东垣凉膈散三钱(开水先下) 服三剂,接服后方。 二方:淡豆豉拌捣鲜生地二两,知母三钱,前胡二钱,生石膏一两(研细),玄参五钱,鲜竹叶三十片,薄荷头二钱(与石膏同打) ,天冬五钱,银花五钱,鲜茅根四两9去心,煎汤代水) 五剂,便泄去而汗不出。接服后方。 三方:冬桑叶二钱,川贝母三钱,川石斛三钱,前胡二钱,鲜枇杷叶五片(刷净),北沙参五钱,苏薄荷钱半(蔻仁五分同打,后入 ),豆豉五钱,旋覆花钱半(包煎)白茅根四两(去心,煎汤代水) 效果:服三剂,得战汗而解。 【按语】 《素问·金匮真言论》“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二节,为后世伏气成温学说之 张本。此方滋阴托邪,为伏气温病治法之渊源。清代·柳宝诒先生治伏气温病,用生地配豆豉,玄参配青蒿,实导源于此。凡读过《柳宝 诒医案》者,皆耳熟能详耳。 附方一、 加减黑膏汤 近代·丁甘仁经验方 淡豆豉三钱 薄荷叶八分 连翘壳三钱 炙僵蚕三钱 鲜生地四钱 生石膏四钱 京赤芍二钱 净蝉衣八分 鲜石斛四钱 生甘草六分 象贝母三钱 浮萍草三钱 鲜竹叶三十张 茅芦根各一两 【主治】专治疫邪不达,消烁阴液,痧麻布而不透,发热无汗,咽喉肿红,焮痛白腐,口渴烦躁,舌红绛起刺,或舌黑糙无津之重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