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 滋阴发汗剂  加减葳蕤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1-05

二  滋阴发汗剂

  加减葳蕤汤

  (辛凉轻解法)

  清·张石顽《张氏医通》

  葱白(连須)三茎  淡豆豉三钱  生玉竹三钱  东白薇一钱  青木香一钱  桔梗一钱  生甘草  苏薄荷各三分(冲)

  秋冬加鲜生姜二片;阴虚者入童便一杯(冲)、白蜜三匙调服。

  【主治】治三时风热,咳嗽咽喉肿痛,难用葳蕤汤者。

  【方论选萃】

  清·何秀山:方以生玉竹滋阴润躁为君;臣以葱、豉、薄、桔,疏散风热;佐以白薇苦咸降泄;使以甘草、红枣,甘润增液,以助之

滋阴润燥。为阴虚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重订通俗伤寒论》)。

  近代·何廉臣:《肘后》葱白香豉汤,药味虽轻,功效最著。凡虚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后感冒,靡不随手奏功。张氏此方加味,

从千金葳蕤汤增损而出,治春秋冬三时风热咳嗽,咽喉肿痛,难用葳蕤汤者,用此代之,最稳而效(《重订广温热论》)。

  【按语】

  加减葳蕤汤,一名加减葱白香豉汤,清代·张石顽玉据唐代孙思邈葳蕤汤变化而来。去麻杏石甘之峻散,以为葱豉之宣透,以治虚体

受邪,虑其汗太过耳。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中,亦有加减葳蕤汤方,于本方去青木香,加红枣,用治素体阴虚,感受外邪,头痛身热,

微恶风寒,无汗或汗出不多,咳嗽咽痛口渴,舌红苔有裂纹,脉细数者。想是从张氏此方脱胎欤。

  附方一

  葳蕤汤

  (辛凉峻散法)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葳蕤一钱五分  石膏二钱(碎)  白薇  青木香  麻黄(去节、泡)  杏仁(去皮尖、碎)  甘草(炙)  独活  芎藭各一钱

  右九味,水煎,日三服。一方有葛根一钱。

  【主治】治风温自汗身重,及冬温发热咳嗽。

  【方论选萃】

  清·张石顽:按千金葳蕤汤,乃长沙麻黄升麻汤之变方。为冬温咳嗽,咽干痰结,发热自利之专药。以冬时有非节之暖,则阳气不藏

,少阴受病。故首推葳蕤之润燥、止咳为君;佐以白薇、青木香苦咸降泄。即春时伏气发温,更感于风之证,亦不出此。以葳蕤为少阴、

厥阴二经之向导也;麻黄为发汗之重药,得石膏有分解寒热互结之功。倘病势较轻,不妨于中裁去麻黄、石膏、独活、芎藭、杏仁等味,

合以葱白、香豉之类,未为不可。如果热势纷斜,急须开泄者,麻黄、石膏又所必需,在用方者临病之权衡耳(《张氏医通》)。

  近代·曹炳章:此方君以葳蕤,生津益气,内化厥阴火热,外通少阳风气;佐石膏以降逆满;独、芎、杏仁,佐麻黄以解郁蒸;得石

膏之寒化,不独解表,兼能散火;甘草一味,专和麻、杏之性。如热伤津液无火者,麻、杏易入葱、豉以通阳郁;花粉以滋津液;喘急气

上,芎、独亦勿轻试(《重订通俗伤寒论》)。

  近代·何廉臣:此方首推葳蕤之润躁止咳为君;臣以长沙麻杏石甘汤解寒热互结;佐以白薇、青木香苦咸降泄;使以独活、川芎辛散

风热。偏热势较轻,去麻黄、石膏、独活、川芎等味,合以葱白、香豉可矣。如果热势郁盛,急须开泄者,麻黄、石膏又所必需,在用者

临症之权衡耳(《重订通俗伤寒论》)。

  【按语】

  《千金》此方,明言治风温自汗,及冬温发热咳嗽,而用麻黄、独活、川芎等辛温峻散之品,今人用药,断不致如此。想是唐时风气

如此,从《千金》治中风诸方,亦可概见。清代·张石顽玉有鉴于此,故有加减葳蕤汤方,变辛温峻散而为辛凉宣透,廉臣、炳章两先生

所言极是,学者宜留意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