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百年声不绝——黎城范家庄村刘氏老鼓手工技艺

 文野 2015-01-05

刘氏老鼓以清光绪年间(1899年),黎城范家庄村刘旦首制到现在已发展四代,迈百年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改进,刘氏老鼓以其音域宽厚,发音响亮、灵敏度强同时经受起强烈的气候变化而音质不变等特点,深受用主和内行们欢迎赞扬。近日,记者来到了黎城县范家庄村,探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城刘氏老鼓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建军,听他讲述制鼓的故事。


传承家族百年技艺

今年40岁的刘建军,是黎城牛皮鼓的第四代传人。十几岁即开始学习制鼓。数十年来,他制作的鼓热销我县各地。说起黎城牛皮鼓,其起源至今已有百余年。相传早年间,刘建军的曾祖父刘旦迫于生计,走街窜巷买卖日杂、旧货,有一天,巧遇一民间制鼓艺人,深深被其精湛技艺所折服,遂拜其为师。从此,刘旦开始了牛皮鼓的手工制作生涯,其制鼓技术也代代相传,成为当地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
刘建军从小耳濡目染,他不但继承了家族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还在实践中潜心研究,不断改良,使这项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如今,刘建军制作的牛皮鼓种类越来越多,有战鼓、垮鼓、书鼓等各种威风锣鼓。其中,一些鼓被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中。
刘氏老鼓一般分为制作鼓身、制作鼓皮、蒙鼓和调音、上漆四个步骤。其中第一步用椿木制作鼓身,先依据鼓的尺寸大小,把椿树木料做成一段段弧形状,然后再把这些弧形状的木料用胶粘在一起;鼓身做好后,就该做鼓皮了,依据鼓面大小裁剪牛皮;第三步就是蒙鼓和调音了,把鼓皮蒙在鼓身上后用力“顶”牛皮,使其弹性得以拉伸,接着就是敲击鼓面、调节鼓音,然后再把鼓皮用庖丁固定在鼓身上;最后一步上漆完成。虽然只有四个步骤,但由于是纯手工制作,完成一面鼓一般也需要三天时间。刘氏老鼓做工精良、用料考究,鼓身全部采用材质精良的椿木;鼓皮用纯牛皮制作,都是刘氏父子把亲自收来的整张牛皮煮熟后制作而成。
采访中刘建军告诉记者,他们做的老鼓,不仅鼓身结实,而且鼓皮基本保持了牛皮本身的厚度,韧性十足、经久耐用。


“制鼓是徒弟,制皮是师傅”

在制鼓的流程中,制皮是最为关键、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制鼓是徒弟,制皮是师傅”,对此,刘建军一语道出了制皮的难度。这一环节中,鲜牛皮先要经过削皮、晒干、泡浸、钻孔等严格处理,后用绳子把牛皮固定在鼓壳上,用专用工具将牛皮拉力扩张成形,“这样做就是让牛皮绷紧,保证鼓的音质。” 刘建军介绍道。
“这一环节最考验师傅的功力,比如在削皮中整片皮都要削出同样的厚度,稍有不慎,牛皮就破了。”刘建军说,正因如此,周边一些制鼓师傅经常委托他制皮。
据了解,牛皮经处理后制成的鼓壳还需在通风阴凉处停放四个月,最后经过定形、油漆等工序,整个制作流程才能完成,这样的鼓敲起来声音浑厚、纯正,堪称是一件艺术品。


祖传技艺 后继乏人

从艺以来,刘建军也说不清制作过多少张皮,做了多少面鼓。刘建军说,这些鼓都需要依靠手工完成,制作难度大,比较辛苦。刘建军也坦言,由于手工制鼓技艺把握较难,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磨练,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钻研、学习这一技艺,这也限制了牛皮鼓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刘氏家族里可熟练操持者仅刘建军一人。刘氏老鼓由于受到手工制作和独门技艺两个因素的制约,无法实现大批量生产,经常使得许多前来求鼓的人失望而归。
黎城是上党落子的发祥地,深受群众的喜欢,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刘氏老鼓作为地方剧种和音乐的特色乐器,它的音质受当地音乐审美观的限制,要求制作者不但有纯熟的制作手艺,而且要懂得音乐,凭感觉和经验来精心制作,技术含量要求很高,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刘氏老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黎城新闻中心张洪波 温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