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话“学习” 我常常惊叹中文的优美和每一个文字蕴含的深刻含义,常常感叹于一个个鲜活的文字所给予我的哲理启示和人生提示。 因为要谈学习要终身学习等等,也使我学习和思考“学”和“习”这两个字本身的含义,有很多的收获一定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同时也希望以文会友,虽然不敢称君子但愿意“以朋友讲习”。 繁体的学习,从他基本的意思和象形的意义上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方法等。 “学”的繁体写为“壆、斈”,后来将底部的“土”变成“子”,成了“學”。“学”有“知识”和“效法”两层基本的意思,简要的讲就是通过效法而得到知识,知识也可以理解为能力、本事等。“习”繁体为“習”,从羽,本义为小鸟反复地试飞。《说文解字》“習,数飞也。” 后来“习”字有“练习”的意思,延伸有实践的意义。 至此学习的目的已经很明确了,就是打好基础,为自己确定立身处世之基,从而“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每一个为自己找到立身处世之基的人都在为“治国和平天下”尽责任,所谓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相对的,每一个员工都尽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在为企业的强盛做着贡献,而企业的兴盛是你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是每一个“匹夫”之责任,每个“匹夫”之荣耀。 同时“习”字放在“学”之后也进一步提示学习的目的,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为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学。因为“习”字的延伸意思就有实践、动手做、亲自做等这样的意义。正所谓“为学日益”,益者就是要丰富起来,而能够丰富的只能是物质层面。如果是精神层面的,要说丰富可能就错了,远远偏离了精神的本意了。精神层面,古人又称为“形而上之道”,不是学的问题了,单纯的靠学可能学不来,更多的是要思考、禅思、冥想等,同时要克服或者舍弃很多的固有观念和标准等,所谓“为道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精神达到空灵静界,一切都“无心而为”“直道而行”“为而不为”可能才是精神的高境界了。 关于学习的态度,“學”的下面是“子”,就是要象小孩一样,要学到想学的东西,态度上要小孩子一样,先没有成见,首先让自己变得纯净空白。 学的态度要效法小孩子,使我想起一则来自日本的禅宗故事:一个大学问家、教授以特有的“学问家”和“教授”的神情和态度去向南隐禅师请教什么是禅,南隐禅师看到教授的这个神情和态度,拿出杯子倒茶,杯子满了,但禅师好象没有注意到而是继续倒,茶水不断溢出来流到桌子上,教授忍不住说“师傅,茶满了,不要倒了。”这时候南隐禅师说话了,“是啊,茶杯满了,再倒就溢出来了,你现在满肚子的学问,我说禅你怎么又能听得进去呢,你要听我讲,先把你的所谓学问空掉才行。”小孩子,他是纯洁的也是空白的,他充满了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对“大人”和外部世界有一种敬畏之情,正是处于“蒙童求我”的时期,这时候学到知识或者说一开始学到会在他的脑海中留下较深的印象。小孩子的态度也提示我们,要学刚开始就要努力学好、此时事半而功倍,否则可能就是事倍而功半了。 以“小孩“的态度,也是要我们谦虚,克服自满骄傲等。“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周易六十四卦中唯有谦卦是全吉之卦,可见传统儒家文化对谦德的推崇,为学之态度当然也是以谦为最佳的态度。 学习的对象,从“學”“習”两个字的本意和象形意义上并不明显,但前面已经分析了学习本身是解决实际问题层面的。但古人提出了“大学”“上学”的概念,对我们却有很多的启发意义。何谓“大”,周易说“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大”就是建功立业,做出有利于大众和社会事情来,对企业而言就是作出有利企业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事情来。何谓“上”,“上”字就是划一条线,把世界分成上面和下面,或者说上等上流和下等下流等――现实的社会就是这样,你必须得承认这一点。 学的对象就出来了,即就是要学习建功立业,学习“上面的”,向上学习。而且“上学”这个词也清楚的提示我们,只有学才能上,想要上就学,非学不能上也。所谓“上面的”,我的理解应该是为善为美。 但“學”字本身也不排除我们掌握或者了解一些阴暗面的东西,并且了解这些相对阴暗面的知识对人生也不无裨益甚至是一种警示,在中国文化的观念里,真正的有道者“知其黑守其白,知其雄守其雌”,对那些歪门邪道,“非不能也,是不(屑于)为也”。 至于“学”的方法,那就是“习”。首先是反复,就如小鸟学习飞翔一样,不断的练习,同时也象鸟儿的飞翔一样不能停止翅膀的运动。其次也提示我们学了之后要努力实践和练习,通过练习可以融会贯通,即达到知识的“化境”。同时也提示我们从实践中学,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和人生中学,学了后还要做,不要因学而学,不要空对空,要因习而学――即为社会的富强而学,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学。习字又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生的事情,决不是那孩童时期的事情,要跟上社会的进步,一生都要学习。企业何尝不是如此。 “學”字上为屋形下为子,也揭示中国传统的办学方式,建立私塾,聚合家庭家族的蒙童延请先生来教他们识句读。但习字的意义更大。 为此,古人也为我们留下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性相近习相远”(论语)、“君子以朋友讲习”(周易),以及“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论衡·本性)这样的警言警句。 我相信大多数人体会过或者正在体验着“学而时习之”的快乐。而我们儿时的玩伴,现在又在那里,都因习之不同而远了,或者相互之间的差距很大了,不论是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工作成绩、还是生活水平都可能有了很大的差距。不要说儿时的玩伴了,就是大学的同窗,很多差不多水平的,经过几年差距又何尝不大,同时毕业走上岗位,几年之间差距也出来了,其结果必然的是学的人上了,不学的人原地踏步甚至相对已经很落后了,这就是“习相远”。 古人讲究游学,“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也就是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学习心得,相互讨论启发,相互验证。“君子以朋友讲习”也是为我们指出了人与人交往的原则,不要做酒肉朋友或者“麻友”,要相互探讨学问和知识,交流技能,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也。作为一个企业,大家从五湖四海来,怀着自我“成长”和企业“成长”的崇高目标,经常探讨一些问题、一起研究讨论,何尝不是一种朋友讲习。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则是对我们的警示了,孔子在周易系辞中更明确的警示我们善恶之不同结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不能不慎啊。一个人的成长和毁灭不是无缘无故的,一个企业的成长和衰败又岂是无缘无故?总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他日积月累的习气所决定的。 (周厚成) 说文解字话“学习” 我常常惊叹中文的优美和每一个文字蕴含的深刻含义,常常感叹于一个个鲜活的文字所给予我的哲理启示和人生提示。 因为要谈学习要终身学习等等,也使我学习和思考“学”和“习”这两个字本身的含义,有很多的收获一定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同时也希望以文会友,虽然不敢称君子但愿意“以朋友讲习”。 繁体的学习,从他基本的意思和象形的意义上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方法等。 “学”的繁体写为“壆、斈”,后来将底部的“土”变成“子”,成了“學”。“学”有“知识”和“效法”两层基本的意思,简要的讲就是通过效法而得到知识,知识也可以理解为能力、本事等。“习”繁体为“習”,从羽,本义为小鸟反复地试飞。《说文解字》“習,数飞也。” 后来“习”字有“练习”的意思,延伸有实践的意义。 至此学习的目的已经很明确了,就是打好基础,为自己确定立身处世之基,从而“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每一个为自己找到立身处世之基的人都在为“治国和平天下”尽责任,所谓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相对的,每一个员工都尽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在为企业的强盛做着贡献,而企业的兴盛是你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是每一个“匹夫”之责任,每个“匹夫”之荣耀。 同时“习”字放在“学”之后也进一步提示学习的目的,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为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学。因为“习”字的延伸意思就有实践、动手做、亲自做等这样的意义。正所谓“为学日益”,益者就是要丰富起来,而能够丰富的只能是物质层面。如果是精神层面的,要说丰富可能就错了,远远偏离了精神的本意了。精神层面,古人又称为“形而上之道”,不是学的问题了,单纯的靠学可能学不来,更多的是要思考、禅思、冥想等,同时要克服或者舍弃很多的固有观念和标准等,所谓“为道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精神达到空灵静界,一切都“无心而为”“直道而行”“为而不为”可能才是精神的高境界了。 关于学习的态度,“學”的下面是“子”,就是要象小孩一样,要学到想学的东西,态度上要小孩子一样,先没有成见,首先让自己变得纯净空白。 学的态度要效法小孩子,使我想起一则来自日本的禅宗故事:一个大学问家、教授以特有的“学问家”和“教授”的神情和态度去向南隐禅师请教什么是禅,南隐禅师看到教授的这个神情和态度,拿出杯子倒茶,杯子满了,但禅师好象没有注意到而是继续倒,茶水不断溢出来流到桌子上,教授忍不住说“师傅,茶满了,不要倒了。”这时候南隐禅师说话了,“是啊,茶杯满了,再倒就溢出来了,你现在满肚子的学问,我说禅你怎么又能听得进去呢,你要听我讲,先把你的所谓学问空掉才行。”小孩子,他是纯洁的也是空白的,他充满了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对“大人”和外部世界有一种敬畏之情,正是处于“蒙童求我”的时期,这时候学到知识或者说一开始学到会在他的脑海中留下较深的印象。小孩子的态度也提示我们,要学刚开始就要努力学好、此时事半而功倍,否则可能就是事倍而功半了。 以“小孩“的态度,也是要我们谦虚,克服自满骄傲等。“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周易六十四卦中唯有谦卦是全吉之卦,可见传统儒家文化对谦德的推崇,为学之态度当然也是以谦为最佳的态度。 学习的对象,从“學”“習”两个字的本意和象形意义上并不明显,但前面已经分析了学习本身是解决实际问题层面的。但古人提出了“大学”“上学”的概念,对我们却有很多的启发意义。何谓“大”,周易说“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大”就是建功立业,做出有利于大众和社会事情来,对企业而言就是作出有利企业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事情来。何谓“上”,“上”字就是划一条线,把世界分成上面和下面,或者说上等上流和下等下流等――现实的社会就是这样,你必须得承认这一点。 学的对象就出来了,即就是要学习建功立业,学习“上面的”,向上学习。而且“上学”这个词也清楚的提示我们,只有学才能上,想要上就学,非学不能上也。所谓“上面的”,我的理解应该是为善为美。 但“學”字本身也不排除我们掌握或者了解一些阴暗面的东西,并且了解这些相对阴暗面的知识对人生也不无裨益甚至是一种警示,在中国文化的观念里,真正的有道者“知其黑守其白,知其雄守其雌”,对那些歪门邪道,“非不能也,是不(屑于)为也”。 至于“学”的方法,那就是“习”。首先是反复,就如小鸟学习飞翔一样,不断的练习,同时也象鸟儿的飞翔一样不能停止翅膀的运动。其次也提示我们学了之后要努力实践和练习,通过练习可以融会贯通,即达到知识的“化境”。同时也提示我们从实践中学,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和人生中学,学了后还要做,不要因学而学,不要空对空,要因习而学――即为社会的富强而学,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学。习字又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生的事情,决不是那孩童时期的事情,要跟上社会的进步,一生都要学习。企业何尝不是如此。 “學”字上为屋形下为子,也揭示中国传统的办学方式,建立私塾,聚合家庭家族的蒙童延请先生来教他们识句读。但习字的意义更大。 为此,古人也为我们留下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性相近习相远”(论语)、“君子以朋友讲习”(周易),以及“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论衡·本性)这样的警言警句。 我相信大多数人体会过或者正在体验着“学而时习之”的快乐。而我们儿时的玩伴,现在又在那里,都因习之不同而远了,或者相互之间的差距很大了,不论是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工作成绩、还是生活水平都可能有了很大的差距。不要说儿时的玩伴了,就是大学的同窗,很多差不多水平的,经过几年差距又何尝不大,同时毕业走上岗位,几年之间差距也出来了,其结果必然的是学的人上了,不学的人原地踏步甚至相对已经很落后了,这就是“习相远”。 古人讲究游学,“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也就是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学习心得,相互讨论启发,相互验证。“君子以朋友讲习”也是为我们指出了人与人交往的原则,不要做酒肉朋友或者“麻友”,要相互探讨学问和知识,交流技能,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也。作为一个企业,大家从五湖四海来,怀着自我“成长”和企业“成长”的崇高目标,经常探讨一些问题、一起研究讨论,何尝不是一种朋友讲习。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则是对我们的警示了,孔子在周易系辞中更明确的警示我们善恶之不同结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不能不慎啊。一个人的成长和毁灭不是无缘无故的,一个企业的成长和衰败又岂是无缘无故?总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他日积月累的习气所决定的。 (周厚成) 说文解字话“学习” 我常常惊叹中文的优美和每一个文字蕴含的深刻含义,常常感叹于一个个鲜活的文字所给予我的哲理启示和人生提示。 因为要谈学习要终身学习等等,也使我学习和思考“学”和“习”这两个字本身的含义,有很多的收获一定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同时也希望以文会友,虽然不敢称君子但愿意“以朋友讲习”。 繁体的学习,从他基本的意思和象形的意义上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方法等。 “学”的繁体写为“壆、斈”,后来将底部的“土”变成“子”,成了“學”。“学”有“知识”和“效法”两层基本的意思,简要的讲就是通过效法而得到知识,知识也可以理解为能力、本事等。“习”繁体为“習”,从羽,本义为小鸟反复地试飞。《说文解字》“習,数飞也。” 后来“习”字有“练习”的意思,延伸有实践的意义。 至此学习的目的已经很明确了,就是打好基础,为自己确定立身处世之基,从而“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每一个为自己找到立身处世之基的人都在为“治国和平天下”尽责任,所谓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相对的,每一个员工都尽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在为企业的强盛做着贡献,而企业的兴盛是你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是每一个“匹夫”之责任,每个“匹夫”之荣耀。 同时“习”字放在“学”之后也进一步提示学习的目的,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为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学。因为“习”字的延伸意思就有实践、动手做、亲自做等这样的意义。正所谓“为学日益”,益者就是要丰富起来,而能够丰富的只能是物质层面。如果是精神层面的,要说丰富可能就错了,远远偏离了精神的本意了。精神层面,古人又称为“形而上之道”,不是学的问题了,单纯的靠学可能学不来,更多的是要思考、禅思、冥想等,同时要克服或者舍弃很多的固有观念和标准等,所谓“为道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精神达到空灵静界,一切都“无心而为”“直道而行”“为而不为”可能才是精神的高境界了。 关于学习的态度,“學”的下面是“子”,就是要象小孩一样,要学到想学的东西,态度上要小孩子一样,先没有成见,首先让自己变得纯净空白。 学的态度要效法小孩子,使我想起一则来自日本的禅宗故事:一个大学问家、教授以特有的“学问家”和“教授”的神情和态度去向南隐禅师请教什么是禅,南隐禅师看到教授的这个神情和态度,拿出杯子倒茶,杯子满了,但禅师好象没有注意到而是继续倒,茶水不断溢出来流到桌子上,教授忍不住说“师傅,茶满了,不要倒了。”这时候南隐禅师说话了,“是啊,茶杯满了,再倒就溢出来了,你现在满肚子的学问,我说禅你怎么又能听得进去呢,你要听我讲,先把你的所谓学问空掉才行。”小孩子,他是纯洁的也是空白的,他充满了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对“大人”和外部世界有一种敬畏之情,正是处于“蒙童求我”的时期,这时候学到知识或者说一开始学到会在他的脑海中留下较深的印象。小孩子的态度也提示我们,要学刚开始就要努力学好、此时事半而功倍,否则可能就是事倍而功半了。 以“小孩“的态度,也是要我们谦虚,克服自满骄傲等。“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周易六十四卦中唯有谦卦是全吉之卦,可见传统儒家文化对谦德的推崇,为学之态度当然也是以谦为最佳的态度。 学习的对象,从“學”“習”两个字的本意和象形意义上并不明显,但前面已经分析了学习本身是解决实际问题层面的。但古人提出了“大学”“上学”的概念,对我们却有很多的启发意义。何谓“大”,周易说“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大”就是建功立业,做出有利于大众和社会事情来,对企业而言就是作出有利企业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事情来。何谓“上”,“上”字就是划一条线,把世界分成上面和下面,或者说上等上流和下等下流等――现实的社会就是这样,你必须得承认这一点。 学的对象就出来了,即就是要学习建功立业,学习“上面的”,向上学习。而且“上学”这个词也清楚的提示我们,只有学才能上,想要上就学,非学不能上也。所谓“上面的”,我的理解应该是为善为美。 但“學”字本身也不排除我们掌握或者了解一些阴暗面的东西,并且了解这些相对阴暗面的知识对人生也不无裨益甚至是一种警示,在中国文化的观念里,真正的有道者“知其黑守其白,知其雄守其雌”,对那些歪门邪道,“非不能也,是不(屑于)为也”。 至于“学”的方法,那就是“习”。首先是反复,就如小鸟学习飞翔一样,不断的练习,同时也象鸟儿的飞翔一样不能停止翅膀的运动。其次也提示我们学了之后要努力实践和练习,通过练习可以融会贯通,即达到知识的“化境”。同时也提示我们从实践中学,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和人生中学,学了后还要做,不要因学而学,不要空对空,要因习而学――即为社会的富强而学,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学。习字又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生的事情,决不是那孩童时期的事情,要跟上社会的进步,一生都要学习。企业何尝不是如此。 “學”字上为屋形下为子,也揭示中国传统的办学方式,建立私塾,聚合家庭家族的蒙童延请先生来教他们识句读。但习字的意义更大。 为此,古人也为我们留下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性相近习相远”(论语)、“君子以朋友讲习”(周易),以及“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论衡·本性)这样的警言警句。 我相信大多数人体会过或者正在体验着“学而时习之”的快乐。而我们儿时的玩伴,现在又在那里,都因习之不同而远了,或者相互之间的差距很大了,不论是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工作成绩、还是生活水平都可能有了很大的差距。不要说儿时的玩伴了,就是大学的同窗,很多差不多水平的,经过几年差距又何尝不大,同时毕业走上岗位,几年之间差距也出来了,其结果必然的是学的人上了,不学的人原地踏步甚至相对已经很落后了,这就是“习相远”。 古人讲究游学,“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也就是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学习心得,相互讨论启发,相互验证。“君子以朋友讲习”也是为我们指出了人与人交往的原则,不要做酒肉朋友或者“麻友”,要相互探讨学问和知识,交流技能,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也。作为一个企业,大家从五湖四海来,怀着自我“成长”和企业“成长”的崇高目标,经常探讨一些问题、一起研究讨论,何尝不是一种朋友讲习。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则是对我们的警示了,孔子在周易系辞中更明确的警示我们善恶之不同结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不能不慎啊。一个人的成长和毁灭不是无缘无故的,一个企业的成长和衰败又岂是无缘无故?总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他日积月累的习气所决定的。 (周厚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