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姓图腾

 荷香月暖 2015-01-06


董姓图腾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真正的黄帝陵在什么地方?争论黄帝陵较为激烈的有四个地方:陕西黄陵县、河南灵宝市、河北涿鹿县和甘肃正宁县。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崩,葬桥山。”。当今陕西黄陵县原先叫“中部县”,原来不叫“黄陵县”,是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经中部县政府向陕西省政府申请获准才将中部县改名为黄陵县。相传桥山黄帝陵创自汉代,后移建陕西。唐太宗大历中期在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历代政府对保护黄陵古柏都很重视,元至正,明天启、崇祯,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期叠有重修,均有碑记载或录于县志中。现代大规模祭祖黄帝是在民国开始的,后黄陵圣地,蒋介石的国民党部队把陵墓前约百步的“群武仙台”挖掘毁坏,构筑成一座碉堡。陵周古柏也横遭砍伐作了工事,陵园内到处修筑炮兵机枪阵地及各种战壕。黄庙被改作营房,门窗都已残破毁弃,神龛只剩下几根木头。院内古碑或被搬移当作了案桌或被打碎。陵墓前的“轩辕黄帝桥陵”古碑已遭毁坏。在“文革”中,被永久性地毁灭,自1993年开始,成立了黄帝陵基金会,20018月竣工修建,2004年开始国家每年对黄帝陵祭祀国家公祭。

    

 

     在黄帝陵景区,一组华夏姓氏图腾。是根据20多年前一次调查结果排序中国人口最多的100个姓的图腾。同样的是董字图腾出现在约二百年历史广东省海珠区仑头村黎氏公祠里的姓氏图腾里。(见2011211董氏宗亲网《试探字的起源》一文,“无法证明此图腾之真,只好从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中找找看。铭文字典里有董字图腾中央的字,也有一些草头的字。组合起来,确实可以组合成这个漂亮的董字图腾。”)。当然,我分析该黎氏公祠里的图腾,应该取源于黄帝陵的版本。可是,就算民间有个周天子姬发派人修建黄帝陵在河北桥山的说法?那时候姓氏还有区分氏与姓,男者士大夫有氏,平民无氏有姓,经过春秋战国之后姓氏才统一。那么就否定不是建于周朝,而是相传的汉代。

   

 
 

   《试探字的起源》一文根据“铭文里部分草字头的写法 四个花草,以及铭文字典里不知这个字是字,只表示这是个图像字。”。我在《统一董氏徽章的生产与佩戴工作的建议》一文:“甲骨文的“东”与金文的“董、重、童”中间是树木插过一捆东西,而重字则是人用树木插过一捆东西背着。对比图腾,却是没有一点树木的痕迹,反而是钟的形状物了。”,那是不是祭祀的器皿呢?这个至今无法考究,毕竟,古代文字:董、东、童、重、中通假,而书写有细微变化。从黄帝陵的图腾看:钟姓图腾的右边,与童字与重字的比较,会发现什么呢?钟字右边的是童字,而“童的上面部分变成三个品字形的实心三角”,而曹姓图腾,依据曹姓从祝融分出,发现该图腾“上面两个甲骨文的'东’,如两捆柴草之类的东西,盛放在凹型的器皿之上”。董姓图腾中间既不是像童,也不像重的金文。当然,现在找不到董、童、重这三个字的甲骨文或铭文。

    

 
 附注:上面三个字为童字金文大篆体、童字小篆、董字早期金文

     依据文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延续到篆体大篆、小篆的统称。狭义篆体主要指大篆小篆。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而小篆也称秦篆,是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篆文。金文的董字是没有花草的,而篆文有花草。那么金文是商 、西周、 春秋、 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钟鼎文。这种文字也普遍地铸在青铜兵器、货币、符玺上,统称为"金文",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字按照《说文解字》的顺序编为字典,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金文出现在商代中期,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

  
 


  图片 

 

    注明: 该董字属于金文大篆体、仪粗篆

      我在《董姓图腾与千里草》一文论述:“董姓的甲骨文难以找到了,在金文却是一个左边是“重”字加右边“邑”字的组合字。“重”是意义大,“邑”属于城镇,“董”字表示意义不凡的边邑重镇。而“”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行囊。“重”字则是“人+东”,表示肩扛背驮的沉甸甸的行囊。我认为这个行囊,最早属于背着可以用于燃烧的木材,进行捆绑的物体。《説文解字》解释:東,動也。从木。官溥說:从日在木中。凡東之屬皆从東。东,移动。字形采用作边旁。官溥的观点认为,字形采用日、木会义,表示日在树丛中。所有与东相关的字,都采用”。  东方木也。——《淮南子 · 天文训》。而我认为,这捆绑的东西也如日,以日来说,则属于木在日中,形容木的燃烧,也与火关联!”如果分析金文的董字,我认为是表示董姓部落,是表示董姓最早建立人类聚居。以“董”+”(部落)为象征字义。

  

     再看“东”字,东:《韩非子·说疑》作董不识董,《说文》但作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段注:古童重通用。 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不就是“蕫”。蕫dǒng,古同“董”,所以,古时候:“蕫、董、东、重、童”通用。我在《“董”字新释义》等文章进行了论述。祝融或为太阳神,或为火神,,董姓原来最早为管理火的部落。从童的金文,重少了上面眼睛似的部分字形体;而按照《说文》,董字,上面有花草,下面是童,依据文字变化,最早的金文的董字,上面没有花草,而是重或童的右边有“邑”,故才有祝融部落以董为最早的姓,且后来演变“董老”-----重黎;“老董”----老童,这些部落首领的称呼。

    

  

 
     而现在从当今黄帝陵的董姓图腾,以及200多年前广东黎氏公祠里的董姓图腾,都是书写花草,那就不再是早起金文,而是后来的金文大篆体了。既然连现存的早期金文都不是,那这些图腾,是最早的图腾也值得怀疑?然而,从人类观测天文,知道人类认识并保管火,“董”也就产生。漫长的岁月,“董”在草木中,“东”是日在木中,“董”早于“东”。从“董”到“东”的认识,到“重、墓”的认识,东西方位的认识,到观测重仪的使用,则金文“董”字属于以后重仪不断完善之后的书写变化,但是,“董”早于“重、童”,重仪就不会如“重、童”那样完善的有人在用眼睛观察的用来辨别方位的璇玑盘),并且再金文出现有人在重仪旁边观测,这属于后来的变化。真正的早期“董”字,应该是中间“东”,四周草木,观测天文之后;有了重仪,则是流行的董氏图腾。后四游表一般在重镇中,四游表成为“艹”或成为“口”,增加了人在居邑中,实则是人的观测。因此,“董”姓流行图腾,证明形成于最早的天文观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