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脉-----经络气血之大海 一、冲脉的起点探源 【结论】冲脉起于气街(气冲穴) 【理由】 (一)《内经》原文中共提到三处起点,分别是:气街两次,关元、胞中各一次。 (二)我们应用“咬文嚼字”这一方法去理解冲脉的“冲”字,冲:涌摇也,从水中《说文》。其本意:向上涌流。也就是说: 冲脉是源于气血非常丰富的地方,并且有向上涌动的趋势。 (三)那么哪里是气血丰富的地方呢? 我们在《素问·气血形志篇》里看到的:“阳明多气多血,少阴少血多气。”所以足阳明经就是气血最丰富的地方,气街就是足阳明胃经的向外涌出的泉眼。 综上所述:冲脉起于气街。 二、冲脉的循行 向下:气街—大腿内侧—阴谷(斜入腘中)—太溪(下入内踝之后) —从脚背分出—到大脚趾—渗注诸络。 向上:1、循脊柱向上 2、循腹上行,与足阳明胃经并行,布散到胸部,会于咽喉,其分支再到口唇。 总结:下肢部位:与足少阴肾经走行一致,但气血走行方向是向下的,与肾经相反。 胸腹部位:于足阳明胃经走行一致,但气血走行方向是向上的,与胃经相反。 冲脉是以气街为中心点,分别向上下走行,到足灌注阴经及诸络,到咽喉灌注诸阳经。 三、冲脉的作用 1、冲脉是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经络之海、血海。 2、冲脉与阳明合于宗筋 3、温肌肉 四、冲脉在“立新七针”中的临床应用 1、“喷涌吧”----冲脉。 “立新七针”本身的思想就是活灵活现的真实具体的体现了《内经》的气血理论,而冲脉贵为“经脉之海”,更是其重点。 在气街的部位用“立新七针之员针”效果妙不可言,就像把那个泉眼扩大了一样,使冲脉痛痛快快的、充分的涌摇而出。去灌注十二经络。 2、“天枢”----冲脉之枢 体验过“立新七针”的人恐怕都知道“天枢”的微妙之处,“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天枢是腹部气机的枢纽,也是冲脉在腹部的重要穴位,“立新七针”在调理周身的气血运行时,常常事半功倍,往往只扎一两针,两三针就能立愈沉疴,就是在于他抓住了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立新七针之员利针”调节天枢其妙难言 附《内经》相关原文 一、黄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灵枢·海论》 二、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阴;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冲,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黄帝曰:何以明之?岐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明逆顺之行也。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灵枢·顺逆肥瘦》 三、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灵枢·卫气》 四、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各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气盛则皮肤热,血独盛者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shuò,屡次)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器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内荣故须不生。《灵枢·五音五味》 五、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阳明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素问·骨空论》 六、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则脉不通,脉因之则不通,故揣动应手《举通论》 七、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者束骨肉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zǒng,总)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萎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