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经络学说看陈氏太极拳的保健效应

 畅夫 2015-01-11
 


  太极拳是一项非常有实际效果和多方面防治作用的保健体育运动。它将吐纳、导引、体操、拳法集于一身,它特有的轻柔运动过程,活泼了人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平衡了阴阳,达到了祖国医学认为的“正骨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积精全神”“阴平阳秘”等维持正常生理的目的,这其中经络功不可没。根据经络学说,人的一切功能都是在经络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经络系统实际上是人体总控制系统,是保证人体健康、长寿的关健。


  缠丝运动 舒畅经络


  陈式太极拳以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式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运动,极符合中医经络学说的原则。拳谚曰:“凡经络皆益于拳。”(陈鑫《太极拳论》)又曰:“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亦不明拳。”故有“打拳以调养气血”之说。


  经络是人体内部客观存在,是有物质基础的。经络实质,可以通过“得气”时的酸、麻、胀、痛及触电感,沿经络循行路线扩散的经络现象来分析研究。拳谚曰:“缠丝运动,劲贯四梢”。(两手两足尖端称四梢)。亦说明太极拳“缠丝运动”使气血畅通流转贯注于四梢,按中医观点,这些“得气”之感觉为体内行气的现象,是畅通经络的反应。


  太极拳运动是意识、动作和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参与运动,其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之所注,气即至焉”、“气宜鼓荡”、“行气如九曲珠”、“气沉丹田”、“气遍全身”等,使太极拳技击技术发展成“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内外合一”的高级技巧。


  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据《难经·八难》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素问·空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即意指人是物质的,是靠天地之气而生养的。分布于人体不同部位的气,各有其功能特点,其主要有:推动作用,如促血的循行;防御作用,如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气化作用,即指精、气、血之间的相互化生,亦指脏腑的某种功能活动,还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功能。


  “气”的构成(按中医分类)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如按太极拳的功能与特点可分为运气和使气。所谓“运气”是指将气吸入,存于丹田。呼气时,以心行气,用意念引导气至所需之部位;所谓“使气”,即让“气”为我所用。正如《太极拳说十要》曰:“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此处“臂膊如绵裹铁”,亦指气血通畅和肾壮肾强之意。不难看出,太极拳体内行气的现象和畅通经络的反应,是完全合符人的生理规律的。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行云流水,以腰为轴心,结合经络学说的运气原理和要求做“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的缠绕运动,既是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又是反映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气血运行与脏腑互相间的关系的重要生理依据。


  胸腰折叠 打通任脉


  陈式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练的拳种。在内功方面它吸取了中国道家吐纳、导引相结合的养生术(即真气运行法)和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其内功主要特点即在于气沉丹田,丹田内转,形之于外为胸腰折叠。拳谚云:“出肾入肾是真诀。”陈照奎把这个论点作为太极拳真谛予以阐发。他讲:“出肾入肾就是要求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结合,形之于外为胸腰折叠。”在教学中,每一个动作他都反复强调“紧要处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以腰为主宰,结合丹田带动(丹田内转)。


  经络的活动,意从命门出,循督脉运行,上通大椎与百会,下达尾椎的长强而进入会阴。练拳时,脊椎关节都松开,督脉的内气运行自如,经络之气血循环畅通,整个脊椎督脉部分感到上下均有一股暖流在运行.而命门部位更有暖胜融热呼呼的感觉。这些气感通过督脉的运行与全身各条经络沟通连贯,可以发散隐于人体内部的各种淤结阻滞,能祛邪去病,促进健康。这就是说,经络通才能做到拳理所讲的“气遍身躯不稍滞“。


  督脉之意气从命门呼出开放,骨骼脊椎的关节松开向上提拔,而与之对称的下行经络,则从足太阳膀胱经内气向下,结合皮肉的活动,循督脉脊椎两侧顺气而下行至足底,形成了膀胱经内气下沉、督脉意气上行的对立统一气势。


  随着督脉与膀胱经的意气作用,从命门呼出开放的内气同时达于四梢。手足四梢内气运行是随着皮肉组织的活动互相结合运动,上肢经络以手三阳经与督脉沟通,从大椎两旁的肩中俞穴向上肢手三阳经脉运行贯达于两手指端,这时就明显地感到从肩部开始沿手端感到饱胀感,下肢命门内气向下运行至尾椎之长强穴,同时横向臀后两侧运行,经环跳穴下行委中穴直沉至足底涌泉穴,这时足指微有抓地之意,这是足太阴膀胱经内气下行同时带动胃经、胆经之内气一气向下,气沉足底而达足趾。至此,上下肢梢意气皆到,即系拳理中所讲“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之气势。


  当内气上下运行于经络之中时,向下可带动脏腑之间的浊气向下,而督脉之内气随命门之意向上时,脊椎关节松开,使清气向上,并同时贯于头顶百会处,中枢神经与大脑皮质均得到调节,使之功能增强,舒适安定,意志清晰,精神能提得起,即神贯顶也,这就是虚领顶劲的练功方法和作用。但要注意在练拳时意气的运用,防止强压和偏沉,而是要安排调节顺势,即气分之大小、厚薄、长短等均匀称合宜,并要“刻刻留意在腰间”。久而久之,其精微细致的感觉增强,灵敏感越高,准确性越强,太极之功日逐高深。


  震脚发声 祛病健身


  众所周知: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器官脏腑的各部位在足底皆有反射区,而震脚能刺激脚部神经末梢,能够增强体液循环系统,排除体内废物,调节肌体平衡,防病保健。


  自古以来就有“人老先老腿”之说。脚是人体之根基,人体主要经络皆起源于脚。经常震动双脚,可以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双脚有许多穴位,与人体各部器官和腺体相联系。震脚可刺激这些穴位,增强各器官的功能。当人体某些组织或器官发生病变时,在脚的反射区就会沉积一种因新陈代谢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妨碍血液循环和腺体的活动。通过震脚,可促使人体血液和腺体分泌物进行良好循环,把沉积的病化散开,排除体外,愈疾健身。


  震脚能祛病健身,而发声则有吐故纳新、促进气血运行、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的气化方式,宗气是饮食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的自然之气积于胸中而成。宗气的盛衰,关系到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及心脉气血的运行,关系到肌体寒温和活动能力的强健与否。根据南北朝陶弘景《养生延命录》的吸气疗病记载:“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原有此安生,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屈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吸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字出之;肺腑病者,胸肺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悲忧不乐,呵气出之。”陈式太极拳也吸收了“六字呼吸法”,用于走架和疗病。必须指出,健身中的发劲(发声)与技击中的发声不尽相同。健身中的发声特点是轻柔、圆匀。从医学来看,这样的发声,不失为养生健体之举。

  陈式太极拳是一种动作、意念、呼吸三者密切相结合的内功拳。因此,它不仅要求及脚、发劲,而且讲究呼吸。我们常常听到练陈式太极拳的人,行拳时“呼呼带风”这种呼吸比其他太极拳深长、匀细,因此,它的健身价值更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