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阴精(物质)和阳气(功能)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人体的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精能化气,以推动,调节控制机体功能的发挥。人体的阳气是阴精的能量表现,阳气运动能激发机体各种功能,并促进阴精的化生。精与气互根互用,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维持着人体动态平衡。 无论疾病的病理变化多么复杂,最基本的不外乎邪正盛衰和阴阳失调。 阴阳消长是有一定阈值的,超过了阈值,事物就会由化至变,或由变至化。阴阳动态平衡失调,说明机体发生疾病。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取决于正气和邪气两个因素。正气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邪斗争中破坏了人体的阴阳饱和与平衡,就会导致了阴阳偏盛、阴阳偏衰或阴阳两虚的病理现象。 正气有阴精阳气之分,邪气也有阴邪阳邪之别。阴邪侵体,导致阴偏盛,阴盛则寒实;阳邪侵体,导致阳偏盛,阳盛则实热。阴盛损伤阳气,导致阴胜则阳病;阳盛损伤阴液,导致阳胜则阴病。这是阴阳偏盛。 阴不足,导致阴偏衰,阴虚则内感虚热;阳不足,导致阳偏衰,阳虚则外感虚寒。阴精亏损,使阳气生化不足或耗散,阴损及阳,也会导致阳虚;阳气亏损,使阴精生成不足,阳损及阴,也会导致阴虚。这是阴阳偏衰。 既可用阴阳分析生理功能和现象,又可用阴阳概括病证属性。药物性能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也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诊断治疗疾病的关键是分辨疾病证状体征和药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偏盛,表现出亢奋有余的病理变化,宜用损其有余,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表现出衰退不足的病理变化,宜用补其不足,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最终导致阴阳两虚,宜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 总之不外乎调整阴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盛泻热,阴盛袪寒,阳虚补阳,阴虚滋阴,从而使阴阳饱和,达于平衡。 具体治疗原则有八种。阴盛则寒实,宜用寒者热之之法;阳盛则实热,宜用热者寒之之法;阴胜则阳病,宜用袪寒兼温阳之法;阳胜则阴病,宜用清热兼滋阴之法;阴虚则虚热,应阳病阴治,滋阴制阳,不宜直折其热;阳虚则阴寒,应阴病阳治,补阳消阴,不宜直袪其寒;阴损及阳,宜用补阴为主,兼顾补阳;阳损及阴,宜用补阳为主,兼顾补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