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学习笔记

 hxf80688188 2015-01-11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学习笔记

 (2008-06-11 18:16:30)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习笔记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对原文的理解:

看不见的东西称为夷,听不见的声音称为希,触摸不到的东西称为微。用这三种方法都没有办法搞清楚的那个存在,很可能是“夷”、“希”、“微”三者混为一体的。它上无光亮,下不晦暗,无法度量也无法命名,最终归结为本来就什么都没有。所以要说它的形状就是没有形状,没有一般物体所具有的表象,说起来有点恍恍惚惚,虚无缥缈。欲迎之却不见其首,欲随之却又不见其尾。用古时相传的道法可以处理当今的事物。能知道古法之由来,也就能知道“道”的开端了。

 

对字的理解:

搏之不得名曰微:搏,用手抓取。

此三者不可致诘:诘,音“节”,询问,追问。

绳绳不可名:绳,度量、测量。

 

对本章的体会:

道之所存,实在是微乎其妙的。你想看见它吗?它是看不见的。你想听到它吗?它是无声的。你想摸到它的形状吗?它是无形的。用这三种方法探究道都是无济于事的。老子在开篇第一句话里已经讲了:“道可道,非常道”,在这里,老子进一步说,道不仅无法用语言描述,也无法用眼、耳、手等身体器官感觉到。但感觉不到并不能说道不存在,而只能说明道有其特有的存在方式。老子并不是在故弄玄虚,他很想把道说得更明白些,以至于用过很多比喻,但不管怎么比喻似乎都无法准确表达出道的真实属性。最后他自己也仿佛认输了般叹息到:唉,既然我怎么说也说不清楚,那么就姑且认为它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吧。但老子的内心又总放不下,因为老子确确实实地感悟到道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之法则,可以通古御今,这在实践上是毫无疑问的,唯一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这万能而无形的道是从哪儿来的。您要非逼问我这“道”从何来,我怎么可能知道呢?这就像谁都不知道远古是如何开始的一样,谁要是能知远古之始,谁就可以为道做纪元了。

老子对道的体会越深,越觉得无法描述道;越是有无法描述道的感觉,就表明离道越近了。道本身存在的方式就是无可见之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它与日月同光,与泥土同尘,如水之无欲而长流,如玄牝般绵绵若存、生生不息。大千世界,万物始于道,道生万物而自己无所需求、无所形状;道使万物运作而自身不盈不竭,无始无终。如此大道,岂是世间杂物或可比乎?即无可比,老子自知言穷。然而,言穷理不尽,虽不可言,而道确是实存的。因此,研究道,重在体会,而非描述,不要计较语言上的确误,要透过字里行间领会字面背后的含义,以此方法习道,终可获道矣!道之玄,在乎放之四海而皆准;道之妙,在乎无言可表、无形可喻。玄乎妙乎,道之质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