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精解第十四章,古代的道理可以揭示现实

 庭前春雪 2022-09-19 发布于山东

【原文叙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文章图片1

【翻译】视而无所见,这叫作“夷”。我们能看见的东西,是因为它有颜色,如果它失去颜色,我们就看不见,这叫作“无色曰夷”;听而无所闻,这叫作“希”;触摸而无所得,什么都摸不着,这叫作“微”。

对于“夷”“希”“微”这三者不能再刨根问底了,因为它无形无声无色,是混而为一的,像“道”一样。往上面看不显光明,往下面看也不觉阴暗,渺茫幽远,惚惚恍恍的不可名状,又复归于无形的状态。

文章图片2

这就叫作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所以它惚惚恍恍。迎着它看,看不到它的头,在它后面跟着看,看不到它的尾。

一旦执守古来就存在的“道”,就可以驾驭今天的万事万物;可以了解宇宙的来龙去脉,这就是“道”的规律及本质。

文章图片3

【精解】这一章,是老子对“道”的描述,既讲了“道”是什么样子的,也讲了如何运用“道”的规律。“道”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其实很难描述,因为“道”是虚无缥缈的,它无声、无色、无形,我们无法看到、听到、摸到、感知到,但是“道”又的确是真实存在着的,而且它每时每刻都在按照自身独有的规律运动。

“道”虽然很难描述,但也并非不可描述。虽然“道”无声、无色、无形,三者不能分辨清楚,但仍然可以勉强分辨清楚,至少老子就做到了这点。

文章图片4

在老子看来,“道”具有虚无、混一、长存三大特点:虚无,是指“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也就是无色、无声、无形的,非人们感官所能感知的,是一种超经验的存在;混一,是指道体混而为一,不可致诘;长存,是指道虽然不为人所见,其存在却又能为人所感知到。

因此,老子将“道”归纳为:“道”既是一种状态,是物质世界的实体、宇宙的本原,又是一种规律,即支配万物运作变化的力量。老子认为,只要体悟了“道”,遵循早已存在的“道”来管理今天的天下国家,就能使我们通晓彻悟世间万物的根本来处,进而能纲举目张,驾驭世间万物了。

本章是继第一章、第六章、第八章后对“道”的表述。第六章、第八章是比喻性的表述,本章和第二十一章是抽象性的解说。本章和第二十一章中的“惚恍”似乎描述了光速恒定原理和量子不确定性原理,老子清楚地告诉人们“道”就反映在这个“惚恍”里面。

而后老子继续描述“惚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是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最早的精彩描述。“惚兮恍兮”是光的一种状态,“其中有象”,象是虚的,虚的是波;“恍兮惚兮”又是光的另一种状态,“其中有物”,物是实的,实的是粒子。

接下来更是令人膛目结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窈”是小,“冥”是暗、不是很黑的意思,“其中有精华”,这精华是非常真实的。

文章图片6

是不是很眼熟?嘿嘿,这里描写的是黑洞!奇哉!老子与现代天文物理学家霍金时隔2500多年,居然思想相通!这就是“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道德经》所体现的太极文化含有丰富的自然哲学成分,但它还不是科学。它虽然不是科学,却打开了通往科学的大门。其中许多描述同现代的量子力学近似,极大地启迪了科学家们。

据说,爱因斯坦书架上有一本《道德经》的德文译本,由于多次翻阅,书的文本已经破旧不堪。是不是可以说,或许爱因斯坦从《道德经》中获得了他从事科研的某些灵感?难怪老子断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