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唤阅读教学“回家”(徐金国)

 江山携手 2015-01-11

黄厚江老师在其“本色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上,曾神情凝重的呼吁:“‘本色语文’就是要让语文回家!”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的许多问题皆是因为语文被严重异化而失去了语文的本真。语文教学真的迫切需要呼唤阅读教学“回家”!

一、被应试“绑架”的语文阅读教学迷失在前行的路上。

长期以来,为了应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几乎走入了让学生做大量阅读训练题的“死胡同”。笔者曾经在一定范围内,对新课改之后的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过调查,目前,在整个高中阶段,学生在经过1.25个学年修完高中阶段的必修一到必修五教材之后,在之后的1.75个学年选修课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学校在现行的5个系列17种以上的选修课教材中,仅仅开设了《<</FONT>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和《现代散文选读》等三到四门选修课程,即使这仅有的几门选修课程几乎也没有能够按照选修课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教学,而其余的选修课程几乎就没有开设,造成大量优秀的阅读教学资源被闲置和浪费。而追问不开设选修的课的主要原因就是那些选修课的内容在高考中没有直接出现。当然,也有少数学校确实是因为师资薄弱等原因而无法开设。

如果说现行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基本成了摆设,那么必修课的情况是不是很好呢?笔者调研的结论是:必修课程的阅读教学同样也已完全被应试所“绑架”。就像程红兵老师所述的那样:“走进不少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师把一篇文章设置成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原本是现代文阅读考试的题型,现在却经常出现在语文课堂的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之中。阅读课堂上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还美其名曰启发式教学。”再以笔者听过的一节《咏怀古迹》古诗词阅读鉴赏课为例:一节课,教师先用了5-8分钟检查学案上的预习作业;用25分钟围绕这首诗设置的三个考题进行研讨;接着再用10分钟完成一首诗的拓展练习 ;最后用2-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师生已经完全被高考“绑架”了,一节语文阅读欣赏课,没有吟诵,没有品读,没有思考,没有感悟,所有的只是高考试卷上两三个考点的研习。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还是,在高三大约整整一个学年的时间基本都是在进行高考的1-3轮的复习与训练。语文复习课成了实实在在的应试训练课,没有了阅读,没有了欣赏,没有了学生精神的濡染。阅读教学失去了课堂主阵地,语文课堂的时间已经被读题、做题、讲题所牢牢占据。学生阅读的内容大多限于用来设题的阅读训练材料,学生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做好一张张试卷上的阅读训练题,掌握解答这些阅读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获得高考应试的高分。原本应该有的经典阅读、趣味阅读、审美欣赏等统统被挡在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大门之外,机械烦琐的阅读练习占据了学生本该读几本好书的宝贵时间,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和阅读能力的弱化。

由于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迷失,导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几乎听不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对此,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曾专门做过调查,得到的统计数据是:初中生在一堂45分钟的语文阅读课上,用于自己读书的时间平均为3.57分钟,每周读书时间仅有5分钟的初中生比例高达22.4%,而高中生的阅读状况比初中生更为堪忧,得出的结论是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读书的时间呈递减态势,阅读能力的发展严重滞后,语文素养难以提升。

二、全面落实课标精神,让阅读教学早日“回家”。

(一)阅读教学理念的本体回归

首先,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读为本,真正贯彻好“多读书少做题”的原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浸润于喜爱的作品之中。课堂上,要用学生的自主阅读代替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课外,要用广泛的阅读代替为应试而做的烦琐的练习,让学生多在读中领悟文章内涵,在读中拓宽视野,在读中丰富积累,在读中提高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其次,要不断丰富阅读的形式。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让学生投入感情做高声朗读、做低吟浅唱的诵读、做一目十行的默读。古人读书十分重视“读”,将诵读吟咏作为读书治学的重要经验教育后人。儒学大师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曾经这样教育其子曾纪泽,“李杜苏韩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得其深远之韵。”在放手让学生读的同时,教师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殿堂。再次,要努力丰富学生阅读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仅仅靠对课本教材的阅读显而易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切实重视与教材相配套的《自渎课本》、《语文读本》的使用和指导,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和推荐的课外读物,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指导,努力建立师生共读、教师导读的阅读机制。同时,还要注意不断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够了解古今中外优秀灿烂的文化,更能够了解现实,融进时代;注意加强课内外衔接,做到读以致用,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

(二)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回归

其一,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始终居于“读者”的位置,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实现对作品理解与体验,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作品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审美的体验,形成知识的积累。要实现这一转变,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关键。不同的读者由于其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知识积累、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对阅读内容的关注、对作品的解读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目前高中选修课的设置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道理。其二,把阅读的话语权还给学生。阅读教学不仅教师要在文本解读上下工夫,把文本读深读透,更要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话语权,一步步把学生引入到文本深处,最终能够让学生透过文本“知人、论世、察己”,把阅读与语文知识的积累,与学生生活和做人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其三,将阅读的选择权还给学生。由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知识积累和不同的兴趣爱好,他们对阅读内容的兴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阅读。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涵养学生的阅读趣味,提高阅读品位和阅读能力。

()恰当合宜的教学内容的回归

选择恰当合宜的教学内容是确保一堂阅读课有效的关键。拿到一篇课文,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需要教什么,不需要教什么?这是每位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而现在一些课堂之所以低效,甚至无效,核心问题就在于我们在选择确定一堂课教学内容的时候出了严重的问题。就像徐江教授讲的那样,现在的语文课堂“教错的”、“教无用的”、“教学生会的”情况比比皆是。以笔者曾听过的《窗》一课教学为例,《窗》这篇小说难道仅仅就是赞美靠窗病人的善与美,鞭挞不靠窗病人的丑与恶,如果仅仅是这样,笔者觉得这篇小说就没有什么好教的了,因为学生读一遍课文都能看到这一点。但现在我们许多的课堂恰恰依然这样教,这就是“教学生会的”,这样教的结果就是让学生对语文课越来越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没意思,上不上没关系。海明威有个小说创作的“冰山理论”,讲小说家创作的小说就像海洋里的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是很小的那一部分,而更多的都是掩藏在水面之下,那么,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其实就是要努力引领学生潜到水底下去探索,去发现。比如,《窗》一课的教学,笔者以为主要应该引领学生思考《窗》这篇小说的故事为什么只能发生在一间狭小的病室里,为什么一定是两个病人间的故事?一间病室里两个病人间的故事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不靠窗的病人努力想控制自己心中罪恶的念头,为什么控制不住?小说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再深入一步,用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所讲的现代小说的几个重要的特征:逻辑的解构,道德判断的悬置等新的理念和视野去解读这样的文本,去确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定会觉得这样一篇看似简单的小说,阅读之后,发现的却是另一番天地。这样的阅读教学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四)开放动态的阅读过程的回归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性质作了如下界定:“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诚如一部分人所认为的那样,“当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学习方式演变的第三个里程碑。”阅读教学如何适应这种信息社会环境人类学习方式的变化。一是要打破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封闭为开放。努力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宽松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开放宽松的阅读环境中,进行愉快自由的阅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因为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十分广泛,阅读教学只有充分利用和努力挖掘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上的阅读资源,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进而提高对阅读的兴趣。二是教师应充分调动自身在阅读方面的经验,对教材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精心设计了一个“少年时代鲁迅”的专题,将《鲁迅自传》、《阿长与山海经》、《社戏》和《藤野先生》等文章进行有机组合,通过的阅读研讨,让学生了解少年鲁迅的学习与生活,探究少年时代生活对鲁迅先生的成长以及人生的影响。结果,全班所有学生不仅认真阅读、讨论了上述推荐的文章,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到网上查找和下载了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思想以及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方面的资料,还有一部分学生到图书馆借阅《朝花夕拾》、《呐喊》和《彷徨》等鲁迅先生的作品集,不仅认真阅读,有的还作了阅读摘抄,学生对阅读表现了极为浓厚的兴趣。三是要重视对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的指导,特别是指导学生如何到互联网上、图书馆里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多媒体、互联网都是青少年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新生事物,正确的引导,恰当的指导,不仅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学习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阅读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在为学生的一生奠基,是在为学生绚丽多彩的人生上底色。让我们的学生在人生的底色上少一些冷峻和灰暗,多一些灿烂与亮丽,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