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即便是走到校门口,这所只有5亩地的乡村小学也不会引起你的特别注意。
如果不是走近学生,走近校长,即便有多么美妙的文字,都很难让人链接起一所名叫“新教育小学”的农村民办学校会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取名新教育小学?新教育小学“新”在哪?这是记者走进河北省临西县新教育小学之前最想找到答案的问题。 按照校长刘兆全的说法,取名新教育,最初并没有准确的定义,确切地说,办学之初,只是出于对当时公办学校教育的不满意,才有了对“新教育”这个名字的美好寄托。 于是,对教育现状的不满成了刘兆全办学最大的动力。于是,他所关注的视野不断扩大,关注的内容也不断更新。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山东杜郎口中学,开始锁定课堂,专注于课堂行动研究,努力将课堂改造成学生完整成长的最重要的阵地。于是,一场全新的课堂改革在新教育小学拉开帷幕。 与全国致力于课堂改革的学校课堂形态一样,新教育小学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是学生可以自由展示的课堂。这里的课堂真正成了“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真正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但是在众多相同中又有可以不断捕捉到不同。循着对“新教育”新在何处一路探究,记者先后听了两节课,并与校长刘兆全深入交流,渐渐地预设中“新教育小学”的形象与眼前的新教育小学形象开始有更多的重合。 教师去哪了 “教师去哪了?”这是记者看完新教育小学课堂之后产生的第一个疑问。 这里的课堂,你很难看到教师的身影和随意叫停学生的现象,教师常常是躲在某个角落聆听学生讲解的一个听众,教师的角色定位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点燃者。这里的课堂,更多的是学生之间此起彼伏的激烈质疑、争辩和点评,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有想法就可以自由表达,这就是新教育小学的“展示无错”课堂文化。 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始终保持一个表情,那就是微笑;始终保持一种体态语言,那就是不断地点头;始终保持一种心态,那就是倾听、欣赏、享受,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无为而治的课堂,是充分放手的课堂。 这样大幅度地放大学生的展示,是否削弱了教师的作用,是否造成了教师资源的浪费呢?这样的追问激起了刘兆全的表达欲。在他看来,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性学习再放大都不为过。因为问题要来自学生,再回到学生中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话语权的削弱就是逼着学生去自主解决问题,消除学生等靠要的思想;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在这样的课堂结构中,慢慢把充分相信学生变成一种习惯和文化自觉。 是的,这可能正是矫枉过正的价值。因为教师的隐身就把有限的课堂时间节省下来;因为教师的彻底闭口,就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因为教师的这种“不作为”,就刺激学生的学习必须自力更生。 “那么,学生课堂上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记者进一步追问。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小错不纠,大错记录,争论存疑。课上解决不了的,课下小组内继续探究,实在没人能解决的,学生可以邀请老师到小组内帮扶。这里有一个前提是,教师一定是受到邀请的时候才能给予帮扶。”刘兆全说,“最可怕的是,教师常常是打着帮助学生的名义去包办、替代,实际上有很多教师的讲解都是因为自己不放心才一厢情愿地讲解。其实,回过头来想想,小学教材中没有多少问题是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无质疑不学习 质疑,是新教育小学课堂中的又一文化因子。 大胆质疑已成为该校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品质。在新教育小学的课堂上,贯穿始终的都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质疑问题,学生们之间的质疑和争辩往往使课堂上有很多精彩的生成。 在一堂语文课上,学生展示完毕后,会迅速有学生站起来质疑展示中的漏洞和问题。有不少学生在展示时被问得哑口无言,同时也会不断有组内的同学站起来补充表达自己的观点来为其解围。这样的课堂似乎成了一种“审问式”课堂,以至于让记者觉得这样的课堂是不是有点不够“和谐”,为什么学生们站起来都是挑别人毛病的? 刘兆全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他解释说:“我们在课改之初一直是倡导欣赏性评价的,其实,欣赏正是为了让学生敢于展示,爱上展示,但展示一旦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的时候,成为一种课堂文化的时候,则迫切需要质疑将学习引向深刻。”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兴趣盎然。记者看到,展示问题的学生已习惯了讲解思路被随时质疑,或暂停自己的解说,待解答完他人的质疑后再重拾自己的思路,直至把问题展示完毕。提问质疑的学生也不仅仅是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更多的时候质疑的出发点是“故意刁难”,也就是每个学生都抱着对展示同学认真负责的态度去提问、去质疑,看看展示者是不是把所展示的问题真的学通、学透、学扎实了。在这种善良心理、良好愿望的引导下,怀疑一切、大胆质疑已俨然成为每一位学生的习惯。 新教育小学的课堂上的确有不少看点。其实无论是教师隐身,还是“展示无错”,以及倡导质疑,新教育小学的课堂都是基于自由,为了自主。正如刘兆全所说,“只有自由才才能自主,只有自由才有创造”。这种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无限放大的课堂,不正是理想中的“自驾课堂”吗? 做精神的贵族 课改工程立足于课堂,但丰富于课程。新教育小学在课堂之外,开发出了多门有效、实用的特色课程,依托这些特色课程,希望这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精神贵族。 做精神贵族的第一路径是经典诵读。学校每天设置一节课时间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大力开展“读经典、养性情、强心智、成大才”活动。每周都进行不同层次的“国学雅士、国学秀才、国学进士和国学翰林”等晋级活动,并给予每位表现优秀的学生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在经典诵读方面,他们也采取“潜移默化”的策略,不定目标、不定任务,只倡导自然的熏陶、诵读,在诵读中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实现自然背诵记忆的目的。在具体含义上,他们也不刻意让学生去弄懂。他们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这些从小背诵国粹文化的孩子不但能够深入理解,甚至会自然内化,达到自然育人的目的。 路径之二是海量阅读。海量阅读依然是每天一节,每周进行“读书达人、读书小学士、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等晋级活动。全校学生在“引导、奖励”的吸引下,均对阅读课外书籍和诵读经典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如今,全校学生对海量阅读和经典诵读已形成了一种习惯。就像老师们所说,即使现在不给予任何奖励,孩子们阅读兴趣依然不减。同时,该校课外阅读不限内容、形式,教师只进行推荐、点评、引导。学校规定不管是什么优秀书籍,前提是学生乐意读、有兴趣读。他们鼓励学生自己作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他们把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放在了第一位。这些做法无疑都彰显了新教育小学对孩子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 路径之三是静心书法课。每周两节的传统毛笔书法课,让学生在静心、执笔、端坐、专心中,不但习练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技能,更使其文化精髓内涵在自然中浸润到每位幼小学生的心灵深处。每周六进行书法表演“晋级”活动,他们把毛笔功力共分了一至九种级别逐级晋升,学生在晋升中去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新教育小学每学期还开展“在行走中成长”大型野外拉练活动,让学生去深刻体会“我坚强、我自立、我坚持、我成长”,“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深刻人生哲理。“课堂即社会、班级即国家、教室即成长”在新教育小学正在得到完美演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