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越位、缺位和占位(冯为民)

 江山携手 2015-01-1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导性,并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一旦进入课堂,语文教师就必须在其位并谋好其政,在位意识是语文教师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而事实上,语文教学的迷茫与混沌越来越严重,而语文教师则难辞其咎,原因在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我定位不准,教学中的越位、缺位和占位却随处可见。

越位,顾名思义就是越过位置的意思,本是足球运动的规则,是对攻方向前传球时接球运动员允许站到的位置作出严格限制。足球比赛时,当进攻队员较球更接近于对方球门线者时(特殊情况除外),即为处于越位位置。越位是足球规则中很重要的一条规则,也是较复杂的规则。越位是攻方的大“忌”,一个个极有威胁的攻势常常丧失在“越位”身上。守方也常用造越位战术瓦解对方强大的攻势,不费什么力气便可将球“抢”到而由本方踢间接任意球。攻守双方都因越位而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超出自己的本位,在“导”、“引”、“点”等方面越俎代庖,就是典型的越位行为。在很多情况下,虽然教学恰是自然状态下的循序渐进,但教学的进程是较慢的,教师就很担心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在公开课情形下,当学生处于慢热状态或需要教师不断地做铺垫才能接近预设目标时,教师往往等得慌,担心时间一长会走入“歧途”,于是不得不越位,干脆把需要让学生慢慢悟出来的内容告诉学生,省得在课上“纠缠不清”。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急于告诉式的越位是屡见不鲜的。这里的越位本意是好的,但后果却很严重,学生本该悟出的终生难忘的内容就毁于一旦了。

当然,语文教学的情形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学生的思维层次不一样,师生的思维层次更不一样,但都在努力向前奔跑,有些情况下当然需要“告诉”,但更多情况下需要语文教师学会等待,学会倾听,学会唤醒,即使需要“告知”也必须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让学生在“知”时有“悟”,在“知”时真正长“识”。如果语文教学能在教学中艺术地采用“越位陷阱”来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来引发更多的有益于深入思考又紧紧在教学重点框架内的,就另当别论,算是高级战术了。比如教学中学生在游移不定之时,教师故意超前主动为学生进行归谬,以引起学生广泛争鸣,从而让教学向更深处挺进。这样的课不是没有,就是见得太少了。越位陷阱其实是一种防守策略,也是一种有风险的策略,语文教师在使用时一定要审时度势。

在语文教学中,与教师“越位”情形向左的“缺位”,所谓缺位就是位子的空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缺位”也是较为常态化的,本来需要语文教师来“点拨”来“启发”的,偏偏听不见教师的声音,有时真的是不见教师的踪影,课后还要强词夺理,美其名曰:“高度自由的学生课堂”。语文教师主导性就在于需要化繁为简、点铁成金时有教师引导课堂航向,调空教学节奏,提高课堂的有效利用时间。如果正需要教师在此时此刻化险为夷、绝处逢生时而恰恰缺位,教师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出现了“真空”,那样的课堂就会六神无主、自由失控了。明明需要语文教师站出来为学生的无序讨论、争论厘出一条清晰的思路,教师却无作为;明明是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精神成长与文本进行融通时,却仍由学生自我膨胀或自暴自弃,教师却无动于衷;明明需要教师稍加点拨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加深,在活动中不断领悟,需要由浅层向深处思考时,教师却“不干预”。如果在教学中语文教师没能进行有效的课堂监控,或监控不到位,就难以“为其当为”了,就是以为不称职的语文教师,这种缺位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在语文教改的大旗下,语文教师的确需要树立高度的民主意识、生本意识,但如果语文教师走到了“缺位”或“真空”的状态就自然滑向了另一个极端。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教师,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之职不能或缺,尤其是对于语文的活动性课程而言,更不能没有语文教师的参与,而就大部分地区而言,开展语文活动性课程其实都是在教师的“缺位”中进行的,其效果可想而知。

语文教学既怕教师的“看不见的手”,如果不见了教师,教师处于缺位状态,教学就会无序自乱;但语文教学有时又怕教师那只“闲不住的手”,而且是处处显其能的“手”。如果语文教师处处显其能,在教学中就势必导出另一种恶习——占位。占位本是体育运动项目中水球战术之一,指队员运用各种水下动作占据有利位置,是积极的抢占行为。后来转借为营销策略之一,属定位延伸,指在管理品牌实务中,每个品牌都要建立自己的个性,并会用定位思想来占领社会的优势资源,目的是要在顾客心目中,占据有利的地位。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占位性病变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专用名词,通常出现在X射线、B超、CT、MRI(磁共振)、DSA(数字减影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中。意思是:被检查的部位有一个“多出来的东西”。这个“多出来的东西”可使周围组织受压、移位。语文教学中的占位也是一种病。这种病的病因有好多种,有的是为了抢占有了位置,在学生中树立“权威”、“有水平”的形象,让自己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始终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仿佛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在推销自己而不是教材和学生的成长。结果怎样,就自然得了一种现代病,占位性病变,成了语文教学中“多出来的东西”,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正常进行。时下的“满堂灌”之风的盛行就是典型的占位课,教师的“好心”是显而易见的,但事实上却是始终担当“出力不讨好”的黑脸角色——在解决“让校长满意”还是“让学生满意”、让语文教学更有生机还是让走进死胡同的两难选择中,每时每刻都要直面那些最现实又最尖锐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在教学既要明确师生的角色要求,让师生各司其职,又要注意主动“放手”不侵生扰生,顺利完成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要知道教师独霸课堂讲出来的感觉是干涩的,只有让学生发现、悟出来的,味道才是滋润的。只有师生都共同参与,都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时语文教学才会有活力、见魅力。一旦成为占位者,语文教学就自然反映出语文教师对自身的职权界定不严格、不准确和界定边缘不清晰等基本素养问题。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越位、缺位和占位,其表现虽不同,其结果则一样———错位。这有害于语文教学正常进行,更有害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害于语文教师专业良性发展。理顺三者关系,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准确定位,切实转变观念,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也不占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塑造教师的教书育人形象,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在位”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