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保密】冯氏伤寒论10.24

 指禅李的收藏 2015-01-11
大家下午好,今天咱们这个班开始讲了,大家热情挺高,刚才老猫也讲了很多,期望挺高。但是我讲课能力不行吧,我也不知道怎么讲,咱们就是在一块互相学习吧。
学习方法嘛,我想咱们就是学好原文。所谓传承传承,你从哪儿继承呀,从咱们老祖宗那儿传下来的就那么点东西,经方,《伤寒论》就那么多。实际上他传承的不好,在汉代就差点传丢了。经过王叔和的整理,原先《汤液经》的样子,内容是有,但是干扰了一下,用了一些歧黄的理论,给我们传承上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好理解了就是说。如果按原先的理论体系来理解,伤寒论很好学习的,按照胡老的这一套,按照八纲,六经就是八纲,来自于八纲,这样理解,应该说很好理解,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好多原因,造成了误读传统。所以咱们开的这个课,好多人说要咱们办一个班,师承班,我说可以。学习的方法,我说主要就是学原文,学原文就是为了最好的继承。你学的是《伤寒论》,你想学《伤寒论》,但实际上好多人学的不是《伤寒论》,是《内经》了,实际上咱们《内经》也要学。祖国的医学有好多派,有好多内容,《内经》也要学,经方也要学。现在就是《内经》学的不多,经方了解的也不多,尤其是是真正了解经方医学的人比较少。所以有它的历史的原因,误读传统,《伤寒论序》上的一些原因吧。所以今天吧,咱们开始讲,怎么着学,怎么着讲,咱靠大家的力量,看大伙怎么着学,怎么着讲比较好,今天开始嘛,也不着急,我们看看吧,商量商量怎么着讲好,实际上学习伤寒论跟学习其他的学习是一样的,主要靠自己的理解,伤寒论更是这样,有时候看一遍,不见得懂,有的还需要经过临床来体会,当时懂了,以后不见得懂。因为有好多实例已经说明,咱们的前辈刘渡舟也好,胡希恕也好,他们年轻时的学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一样的,到了十年以后,他认识又不一样,二十年后又不一样,对每个条文,因为古代留下的文字的东西,有时候不好理解,在临床上碰到过,不经过临床,没有体会,他就体会不到。就像白通加猪胆汁(汤),胡老在六十年代他认为这条文是对的。后来通过逐渐逐渐学习,通过反复学习,说这个条文不对,肯定是错了。为什么,他就反复的读,当然单看这一条是肯定不行,看通脉四逆汤和白通汤,它这个附子的用量,哪个大?白通汤,用的很小的;通脉四逆汤用的大多了。所以这个回阳就靠附子,你不靠附子,靠葱白哪行啊。所以后来就是再一读原文,说是方子错了。应当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弄成白通加猪胆汁汤了,为什么造成这个结果呢,就是读书,读书,实践,实践,他临床有了这个体会了,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有时理解一条,理解一个问题,需要通过反复读书,通过临床的反复实践,所以要通过我们自己的脑子,真正的理解,靠每个人,讲,互相讲,像我讲也好,同学们之间相互讲也好,它是个启发,互相启发的过程,走近路,启发后,说,哦,我也想到这个问题了,所以说,我们说怎么着学习呢,我主张是咱们从读原文起,互相读原文,你有什么看法,我有什么看法,这一条该怎么读。我看咱们的网上这几天对那两条,讨论的非常的热闹,我看不错,有些人都认识到了,有些人,因为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读书经验,有的就是认识到咱们这个《伤寒论》是一个独特的自成体系的经方理论体系,不能用那个脏腑经络(体系),跟岐黄派一样的去理解,它是两个系统,两个理论体系。有的人,他就是受这个影响,看了这个书,受这个理论的影响。他就讲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太阳经经络所过嘛,这样理解,现在看还可以,以后遇到的问题更多,所以我们在开头的时候要开好,把这个头几条读好,读好之后,咱们再继续学习,基础打好了,这样咱们再学习下面的条文就比较容易了,不走弯路了。看看今天咱们都需要讲什么,怎么着讲,是不是着重于讨论。咱们不着急,一星期讨论两条是不是可以,你们看看。就是集中学习这两条,咱们不要着急,消化好了,都理解了,咱们再接着往下学。不用着急,有的条文,很好理解的,咱们很快就跳过去了,不用费多长时间。看看大伙的意见。(不能说话,听不到声音是吧。)好听听大伙的意见,怎么着学习,怎么利用现代化的工具。
老猫:冯老师把自己的意见给大家说了,现在就是说大家第一次见面,希望大家都上来互相认识一下,自己介绍下对经方的了解程度,自己学习的体会,然后大家相互认识一下。希望大家踊跃排麦。学习《伤寒论》有人提出来让我讲,实际上,我的意见,就是咱们自己先看。因为我们现在,胡老讲的,我们有一个有利的条件,关于《伤寒论》胡老条文的注解,还有我的一些注解,胡老讲的注解后面,我做了一个注解吧,也叫做解读,也就是说谈谈我的看法,有的跟老师不一样的,也谈了,有的就是说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的我也谈了,就是加在那后头了。这本书马上就出来,再过两星期就可以见到这本书。所以大家伙可以看这个书上的注解,每个条文的解释,有胡老的,有我的,一些注解吧,算是我的一些讲座吧就是。这样从文字上每个条文上,这样来读去理解,看大伙能不能理解,如果不能理解,咱们提出来,我再讲,这样效果就快了。不要我每一条每一条讲,因为我讲啊,就是基本上没出书上,咱们出的《中国汤液经方》这本书上,下面这个新书就是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在《中国汤液经方》基础吧,我分成两本,一本叫做《伤寒论传真》,一本叫做《金匮要略传真》,就是原先老师在以前80年代以前的注解,当然注解有些,我在70年代听课讲课摘录的老师的笔记,以后啊,我看到有些老师经过反复修改的,象148条,我也整理了一下。对于《中国汤液经方》,在当初的时候,基本上是胡老70年代初期60年代的一些讲稿。最近要出的一本,叫做《伤寒论传真》,我就是比较明确地分出来了,注解、按语都是胡老的原先的笔记,解读有一个分开的,那就是我的注解。这样咱们看看,读读咱们老师胡老怎么讲的,我的一些看法,这样对每一个条文的理解,能理解不能理解,能理解就行了,理解了咱们就懂了,不理解的咱们一块儿讨论。我看这样效果比较好,咱也不能着急,现在要谈什么药物的剂量啊六经八纲啊,这个没有顺序的讲,也可以讲,有机会可以讲吧,但是我们讲,所谓传承啊、继承啊,就是把原文理解好,这本书就行了,整个伤寒论你就掌握了。原文读不好,往往就是,你怎么理解,听谁,看了一本书上怎么理解的,这样往往不是原来《伤寒论》的实质,就是说走了样了。所以说,我们不用着急,我们讲学习的办法,先自己看书,看完了以后,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块再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咱们以这么说,他有他的理由啊,为什么这样理解的,还可以互相讨论吗。当然学术吗,有它的一个发展过程,有一个认识过程,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要学到它真正的实质,以前好多人学不到《伤寒论》,读了伤寒不会看病,他是没有读懂,为什么呢,他那个教材有问题,他那个指导思想不行。我个人的意见,咱大伙看看行不行地通,我们就两个星期以后,可以见到《伤寒论传真》这本书,这本书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估计啊半个月可以到新华书店,可以看到这本书,看原文,看完原文之后,有什么意见,咱们提出来共同讨论,共同提高吧。好,刚才老猫要(我)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原本是太阳病,但因病人自服解热镇痛药后就诊,出现脉浮、头昏,无项背强恶寒,此病算太阳病吗?这个问题,原本是太阳病,就是知道是太阳病了,吃了解热药以后,还有脉浮,没有头项强痛恶寒,还算太阳病吗?只有脉浮,还是拿太阳病提纲来衡量它,是不是太阳病,就看他是不是符合太阳病提纲。如果脉浮,没有其他症了,那可以还算是太阳病,吃了药以后,没有全好。但是如果出现了口苦咽干,或者出现少阳症状了,如果出现里证了,口渴,那脉浮也不是太阳病了,起码是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或者太阴合病。所以这就看临床的具体症状,所以这个提纲是我们作为判断太阳病,少阴病,少阳、阳明、太阴,六经提纲是相对的,都要看到。光看太阳病提纲,不看其他的提纲也不行,应该六经病提纲都要了解,这样判断这个病,现在只有脉浮,是不是算太阳病,你是清楚了。临床上说,原来他是个感冒头痛,是个太阳病,吃了药以后,头项强痛恶寒好了,只有脉浮了,没有其他症状了,可以说是太阳病还没全好;如果出现了其他症状,那就传变了,如果口苦咽干,成少阳了;如果有汗出口渴,那成阳明了。所以就看具体的症状,提纲就是我们判断疾病的提纲,是判断疾病的方法,主要的内容,所以叫提纲。所以大伙讨论这个提纲,我看是比较重视的,这个确实是学习伤寒论,学习伤寒论经方的六经辨证,是个关键问题,必须重视这个六经的提纲。现在临床上许多大夫,声称自己尊重张仲景,是经方派,但是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用六经来判断疾病是太阳是少阳还是太阴,而是用经络脏腑的理论去解释了,这就不是经方的理论了,他把提纲都忘了。这样就是我们现在重视提纲,确实理解了,到临床上判断的时候就根据提纲来判断了。这个问题提的还是不错的,能进一步理解提纲的作用,就是根据提纲来判断在表在里,在太阳在少阳,在少阴在厥阴,它是用提纲来判断的。
下面一个问题,有头项强这一症状的患者不少,但是只有恶寒或者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症状也多,所以太阳病必须见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不是这样?这个太阳病提纲它是有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么一个症状,但是并不是说太阳病必须出现头项强痛而恶寒,如桂枝汤里头就没有,桂枝汤开始就没有头项强痛而恶寒,但是诊断桂枝汤的时候,符合太阳病提纲才诊断为桂枝汤,但是桂枝汤强调什么,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它强调这个,但实际上也还有头项强痛,但是有些不明显,你比如后面桂枝加葛根的时候,它就强调了有项背强几几,所以这个头项强痛不是必然有的,没有头项强痛的它也是太阳病,(因为)其他的症状有,其他的症状有什么,脉浮、恶寒、发热,这些它都有,当然你要判断有汗出没汗出,有口渴那就不是太阳病了,或者是合病,或者是单纯的阳明病了,所以提纲里不是说都是全的。你看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里他也讲了,关于太阳病提纲,他也认识了,不是说全部积累每一个(症状了才是太阳病),有一个症状的,人家就一个头痛,刚才说了(就一个)脉浮,其他症状没有,就一个脉浮,那你说是太阳病没错了?他也可以是少阴啊,恶寒的厉害,没有精神,那是少阴病了。所以这里面这几个提纲要相互理解了就好了。有人现在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都有了,是不是太阳病呀?不见得,因为人家又有了口干口苦,那不是太阳病,或许是少阴少阳了。所以这个东西,提纲就是给我们一个界限,恽铁樵说的是界数。界限里面有的可有可无,不用全,但是你得看有没有其他的症状,所以才能确定是不是太阳病。所以这个怎么来理解,提纲怎么理解,太阳病的提纲,咱们这才刚讲到太阳病,每一个提纲就是判断一个六经的一个界限,一个标准,标准里头不一定全有,有一个的也可能是太阳病,全有的不一定是太阳病,要看其他的症状有没有,要综合起来看。这个提纲我看咱们大伙都在讨论的有些认识了,这个提纲应该怎么去分析它,我看应该用八纲去分析它,用八纲去衡量它,这是个八纲的提纲,不是经络。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是在表,其他出现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它反应比较强烈的表现,比较阳性的症状,它跟少阴病比起来,那就是比较虚寒比较虚弱的一些反应,不一样,是阴证了。有人提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里面怎么没提到发热呀。实际上它提到了,后面第七条那个关于太阳与少阴的鉴别,它就提出来了,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是太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少阴。太阳病有的人发热,有的人不发热,符合这个提纲的,他也是太阳病;有的不符合,有发热的不一定是太阳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发热,出现了口渴,那就不是太阳病,那是阳明和太阳合病了。所以这个提纲呀,它提供了一个判断标准,一个界限。你没有口渴,有这些症状,那是太阳;有了口渴,那不是,是阳明了,所以它是一个界限。所以这个提纲呀,咱们要好好的理解。看看吧,这里面有一个结合临床的情况。我们在临床当中就可以碰到,你熟练了以后,看到了脉浮,这个人怕冷,还没有头痛,刚发病,经常碰到这样的,白天非常的好,没什么感觉,到晚上觉得发冷,让你一摸脉,他脉浮,这时候排除其他症状,没有口苦咽干,没有拉肚子,可以判断是太阳病。可能待一会可能头痛,发热就出现了,他有个过程。一般的,出现了恶寒,脉浮,就可以判定是太阳病。
其他的看下面原文就知道了,看麻黄汤就知道了,头痛,腰痛,骨节痛,全身痛,实际上脉浮头项强痛,这是说了个大概,它这个表证,身疼痛,都是属于表证,不管是少阴表也好,太阳表也好,都是属于表,属于表的阳证是太阳,属于表的阴证,那是少阴,所以身体痛也是属于表证。
(一个患者,18岁-----?)这就是发热口渴,不恶寒,微渴,这是个太阳阳明合病,因为有发热汗出口渴,不恶寒微渴,脉浮,这综合起来是个太阳阳明合病,应该是麻杏石甘或是大青龙汤,自己再分析分析就行了,所以这牵涉到两个经的情况,现在重点讨论太阳病的提纲。现在看看大伙对太阳病提纲的认识,先弄清楚这个,不要着急,弄清楚这个下一步就学得快了。咱们的教材,大伙儿要求统一教材,我看咱们就用这本(《伤寒论传真》),现在我拿到样本,大概半个月后,各个新华书店都有。可以根据这本书,文字性的东西咱们可以看,先一条一条地看,看完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咱们再讨论。我讲也讲不出多少,基本上就按照书上的这些内容来讲吧。读了之后,经过自己的脑子,看看有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咱们可以在一块再讨论,就清楚了。这本书,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的,咱们统一用这一本吧。如果没有这本书,原先的《中国汤液经方》也可以,那个大部分是胡老的一些笔记。不过那本书,我们没经验,有的加了一些我的看法。这本书就基本上把它分开了,老师的一些笔记和我的注解就分开了,这样可以参考老师是怎么看法,我们这一代人是怎么个看法,这样再结合临床,咱们学习《伤寒论》原文就可以更深一步的理解了。
问:发热、恶寒、脉浮,伴有口干,是太阳合并阳明吗?发热、恶寒、脉浮,伴有口干,这个只从这点就可以判断是太阳阳明合病,没有其他症状,这是可以判断的。如果还有拉肚子,还就可能有太阴了。所以,发热、恶寒,脉浮,是太阳了;口干,那是阳明了。但是有可能是少阳,口干有可能是少阳,但从这个情况所说的来看,脉浮,发热恶寒而口干,一般是太阳阳明合病,不完全在表了,已经往里传了,传到里了。这是常见的病,有些感冒,吃了药后,没好,出现口干,这是往里传了;有的没吃药,昨天还发热恶寒口不干,今天出现了口干,也是往里传了,是太阳阳明合病了。这个问题是这样了。
问:发热、恶寒、体痛,脉浮紧,没有呕逆,算不算太阳伤寒?
这个没有呕逆,发热、恶寒、体痛,脉浮紧,提纲里有嘛,你拿提纲衡量吧。这个就是一个伤寒,发热、恶寒、体痛,脉浮紧,就是一个伤寒,太阳病是太阳病,还是表现为伤寒证,不是中风证。
问:恶寒是由于温度差的原因,那无热的恶寒是什么机理?
关于病因病机的事,许多医家,你象陆渊雷、柯韵伯,还有恽铁樵,经方,胡老提出,是根据症状反应来治病的。陆渊雷提出,医学,当然是指的中医,是先从治疗开始。他的意思,经方的发展历史也是这样,从方证对应开始,在古代,出现什么证用什么药好了,就记录下来了。先是单味药,以后单味效果不好,才出现了复方治疗。用什么方子治疗什么证。所以,医学,是先有治疗来发展的,后来,从这个治疗效果上再来总结这个病因病机。经方是这样的。原先不是先去求它的病因,是怎么得的,是伤了风啊,是伤了寒,是受了火邪啊,还是受了热邪,等等,而是根据症状的反映,是在表,是在里,来总结经验的。所以,他对病因啊,为什么恶寒,为什么发热,最初是不清楚的。等治疗好了,总结经验了,才来探讨为什么发热,为什么恶寒。像成无己,先写的《注解伤寒论》,后来才写的《伤寒明理论》,为什么这样?就说,有些问题,《伤寒论》上没说,为什么恶寒,为什么发热,这些道理,最初是不清楚的。进行了探讨。这些,有的是探讨对了,有的还没探讨清楚。因为,有些要根据治疗好了之后,才能看出来。你看桂枝汤,为什么治疗好了,它是调和营卫啊,调和营卫是怎么认识的,是治好了病以后。还有为什么老出汗?是怎么认识的?一般太阳病发汗应该好,为什么不好,就是因为他营卫虚。所以这些,为什么治好了呢,因为它调和营卫,有生姜、大枣健胃,正气足了,可以抵抗外邪,出了汗以后,不让它外邪再进来,营卫强了。
你像有的同志也提出来,《伤寒论》和《内经》是完全不一致的吗?实际上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中医《内经》也好,《伤寒论》经方也好,咱们老祖宗最初阴阳学说他都是用的,八纲他也是都用,所以在八纲上是一样的。歧黄派就出现了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因为它是治疗针灸嘛,总结的经验,也是我们宝贵的医学遗产。但它是指导针灸的,是针灸的理论体系,脏腑辨证,是后来根据古代的脏腑观念,来指导辨证的,也有他的一套理论体系。但是,这里头有相通的,八纲是相通的,但各自的基本理论是不一样的。关于五运六气也是这样。尤其五运六气、脏腑辨证,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力推行五行学说,所以它受五行的影响,有些诡辩论,就是你说脾虚,肾虚都可以,这就不具体了。当然,它有唯物主义的成分,但也有不切合实际、推理、诡辩的东西。这个在70年代就进行过讨论,认为属于唯物辩证的理论,但是有一些不科学的成分。所以,在60年代、70年代,认为当时已经用了,没有其他的替代方法,就一直沿用了下来。这是关于中医理论的探讨。
(两者)完全不同吗,也不是,它们也不是完全不同,中医也好,西医也好,都有互相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鉴的。胡老在讲伤寒论时,《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里头,60年代在讲桂枝汤那段的时候,就引用了《内经?评热病论》关于阴阳交那段,直接引的《内经》,这个正合桂枝汤的机理。为什么出汗?出汗是精气虚了,邪气盛了,他就老汗出不好,你老发汗,就越虚。汗出伤的什么,是精气,是津液,人体伤精气津液,抵抗力更差,所以老反反复复,他就老不好,这时候用桂枝汤健胃生津液,加强抵抗力,防卫能力加强了,所以叫调和营卫。它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这是《内经》里的理论,用在经方里非常合适,说明了桂枝汤的作用和机理。所以,这个机理怎么着来的,不是凭空理论,不是先有了鸡,后有了蛋,是治好了病,桂枝汤治好了病,在总结经验的时候,逐渐认识到这个理论适合于解释桂枝汤证。所以,理论可以互相借鉴。但是它的基本理论,现在我们存在的问题,咱们大伙学习要动脑筋,要讨论的,什么叫经方,什么叫歧黄。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医学院刚成立不久,我们是第四代,受到了大学教育,以前中医没有大学,进了大学中西堂都学,所以学的比较全面,这是一个社会的进步,学习的内容比较多吧。所以对于伤寒论,经方,内经,歧黄派,它们之间的区别,由来已久,存在问题,所以认识不同,认识不同的关键在哪,在他们理论体系的不同,没有认识到它是两个理论体系。内经叫歧黄派,是以针灸、养生、五运六气等,包容比较多,但它对汤液,用什么药治病,积累的经验不多,咱们看这个书就可以。经方呢,主要是总结的吃什么药治什么病,有什么证用什么药好,逐渐逐渐的,他是根据八纲理论,不用什么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的指导,他就很简单,你是个热性病,就用点凉药;是个凉性病,寒性病,就用点热药;在表的发汗,在里的,清清里;大便不通的,用点大黄、芒硝通通就行了。就是古代很简单朴实的,当时就是八纲的理论。没有其他的理论,也没有其他的科学可借鉴。就是根据症状的反映,有什么证,用什么方。他的指导思想,就是八纲。所以,这个理论体系,历史上有很多原因,现在知道的,有王叔和整理《汤液经》,改成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把书名给改了,不叫《汤液经》了,在写序的时候,又加上“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23个字,所以,大家都认为《伤寒论》是根据《内经》写的。又认为是治疗传染病的,因为在序里有“宗族200余人,十年时间就死了一半,百分之七十都是伤寒。”这些都是误导,说是张仲景自己写的,现在好多人提出了疑问,那是他自己写的吗?是不可能的。再说,《伤寒论》这个书,一个人也写不出来的。所以,生在同期的皇甫谧就说,《伤寒论》是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来的。论广,就是说,不是张仲景一个人写的。所以,中医发展史,还是需要大家来学习、认清、考证的。现在存在好多问题,两个医学体系必须先弄清楚。六经的提纲是怎么来的,这也是个问题。六经的提纲,从他这个书上考证,厥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这些内容,前面有个“师曰”,是谁呀,老师的话叫“师曰”。说明他说了,还没来得及写,就去世了,他的弟子加上的。所以这个六经提纲呀,是张仲景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加上去的,他的弟子包括谁呀,有的说王叔和是张仲景的弟子。是后人加的。所以说,六经提纲也是后来在方证发展的基础上,有什么证,用什么方,慢慢八纲辨证,以后才出现了半表半里,出现了六经辨证。所以,没有半表半里概念,提纲是不完全的。汉代以后,经过医学的发展,经过方证的发展、积累、丰富,总结了表证、太阳病、少阴病等,弄出一个提纲来,这样好记。所以,六经提纲是在张仲景以后提出来的。当然这是个考证,是杨绍伊提出来的。他也没公开提出来,是从这书上看出来的,这是我自己分析的。所以这个六经提纲什么时候出现的,还需要我们再进一步讨论考证。学习提纲要对中医的历史,中医经方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下面一个问题,胡老讲发热为自觉发热,这个发热是指的整个身体的发热吗,足心或整个小腿热是不是也是发热?关于发热,哪儿发热也叫发热,就看他是实热还是虚热,这就看他整体的情况了。虽然觉着热,四逆汤也有发热,也是表热,但是他有四逆,拉肚子,一日十几次,实际上他里虚寒的厉害,他也发热,这发热都是自觉的症状,这也是发热,是太阳的表证,或者是少阴的表证,因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它有脉沉,反发热。手心热也是发热,但是是虚是实,是在太阳是在少阳,这要看他整个整体的表现了。(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