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分析、案例1(学中医辨证来这里) 第8页 中医讨论版 基层医生网

 johnney908 2015-01-11
接上一贴。

上一贴,学习了大柴胡汤证(阳明少阳并病),柴胡桂枝汤证(太阳少阳并病),柴胡加芒硝汤证(阳明少阳并病)(又稍有区别)

下面看看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4.3.5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第一百四十七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说,伤寒五六日(时间词),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是不是柴胡加芒硝汤证呢。
但又见小便不利,渴而不呕(渴是阳明,不呕,是少阳不见吗),但头汗出,住来寒热(还是少阳,但没见呕的情况),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前面的大柴胡汤证也有下利的情况(说是热结旁流的下利)。
书上对本条说是: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
小青龙是外有表寒,内有水饮。五苓散是饮水即吐,猪苓汤是水蓄下焦。这里是往来寒热,水饮内结,以致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往来寒热,心烦,在桂枝甘草汤里有心烦,小建中汤里有心烦,黄连阿胶汤也当有心烦。

书上说:伤寒五六日,经过发汗复下等法治疗后,致表证已罢,邪入少阳,其往来进热,胸胁满,心烦,是少阳柴胡证。惟少阳证侯一般是胸胁满,呕而不渴,小便自可。今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当是少阳病兼水饮内结,又与纯少阳者有所不同,因少阳主手足少阳两经及胆与三焦两腑。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每可导致三焦决渎功能失常,故水饮留结于中则胸胁满微结。水道失于通调,阳气不得宣化,因而小便不利,为渴。胃气尚和,所以不呕。但头汗出,亦是少阳枢机不利,水道不畅,阳郁不能宣达于全身,而反蒸腾于上部所致。主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于和解少阳中兼以化饮解结为治。
唐容川说:已发汗,则阳气外泄矣。又复下之,则阳气下陷,水饮内动,逆于胸胁,故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水结则津不升,故渴。此与五苓散证同一意也。阳遏于内,不能回散,但能上冒,为头汗出。而通身阳气欲出不能,则往来寒热。此与小柴胡汤同一意也。此皆寒水之气,闭其胸膈腠理,而火不得外发,则返于心包,是以心烦。故用柴胡以透达膜腠,用姜、桂以散撤寒水,又用栝楼、黄芩以清内郁之火。夫散寒必先助其火,本证心烦,已是火郁于内,初服桂姜,反助其火,故仍见微烦。复服则桂姜之性,已得升达,而火外发矣,是以汗出而愈。

我个有觉得唐容川分析的不错。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柴胡用量和小柴胡同,桂枝用量如桂枝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这里没用知母,石膏等,仅用栝楼根以清热生津,不是已有水饮内结吗,怎么还用栝楼根这么大量呀),黄芩三两(为什么呢,与小柴胡意同还是怎么分析,还是如书上说的(上面已说)),牡蛎,在前面桂枝甘草汤里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炙甘草二两。

柴胡,桂枝,干姜,是八(两)三(两)二(两),栝楼根,黄芩,牡蛎,炙甘草是四三二二。
记住832、4322就是了。

又能体会到加干姜的用意了。干姜是温药,栝楼根、黄芩是凉药。

方子我说不好了,细细体会吧。

医案:
1、刘某某,男,35岁。缘患肝炎住某传染病医院,突出的症状是腹胀殊甚,尤以午后为重,坐卧不安,无法可解,遂延会诊。切其脉弦缓而软,视其舌质淡嫩而苔白滑。问其大便情况,则每日两三行,溏薄而不成形,小便反少,且有口渴之证。
辩证:肝病及脾,中气虚寒,故大便虽溏,而腹反胀。此病单纯治肝、脾则无效。
治法:疏利肝胆,兼温脾寒。
处方:柴胡10克,黄芩6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干姜6克,花粉12克,牡蛎12克。
连服五剂而腹胀痊愈,大便亦转正常,后用调肝和胃之药而善后。(伤寒论十四讲)


看到腹胀殊甚,我首先想到的是朴姜半甘人参汤,(三个三,二一两,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但这里用的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欲话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我虽常用参苓白术散,但此方也是另开思路。

2、王某,女,39岁。左乳方外上方有一肿块,如核桃大,肿块近处,有黄豆大数粒小肿块,右乳房中上方稍偏外侧有一肿块如大枣状,触之有痛感,质坚硬,推之不移,边界不清,而两腋下淋巴结不肿大。诊断为乳癖(乳腺囊性增生症)。给以本方,服二十剂,两侧乳房肿块全消,自觉症状消失而痊愈。三年后随访,未见复发。(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第1期第33页)

此医案很神奇哦,此方还有这功效。现在不是有成药乳癖消吗。
http://baike.so.com/doc/6724199.html(这是百度的乳癖消)
本方是柴胡桂枝干姜汤832.4322: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炙甘草二两。

看不出来本方与乳癖有什么关系,但乳房我感觉为少阳所主。在这里又想到了逍遥丸,还有四逆散了。其又区别在哪里呢。

这个医案比较特别。

4.3.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第一百零七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在前面我说学习柴胡变化方应和桂枝变化方对比来说,其实就是说的这个方子。结果列出的方名不太合适。本方应该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来对比的。

上面的方子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虽也有心烦,但比本条要轻,本条是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书上解说:伤寒八九日,误用攻下之法,使病邪内陷,弥漫全身,形成表里俱病虚实互见的变证。下后正气更伤,邪陷少阳,则见胸满而烦,少阳相火上炎,加之胃热上蒸,心气被扰,神明不安,故令惊惕谵语。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职,则小便不利。阳气内郁而不得宣达于外,所以一身尽重而不可转仙,主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于和解中寓有通阳和表、泻热清里、重针安神之义,恰恰是对证施治之剂。

我怎么都感觉有点依附的感觉,就是医圣的方子好,怎么说着合适,怎么来。说的天花乱坠。但又确实如此呀。
看的和写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咱们只是觉得这个方子好,但医圣是怎么让这个方子成形的,才是最高明的。

看看方药吧。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半夏二合半是多少,前贴子说了,半夏一升为五两,为十合,那这里应是一两半吗,可以和前面通用的,为什么这里写成二合半呀。

这个方药有点多,不好记哦。柴黄半生参铅枣,桂枝茯苓大龙牡。柴大枣,四二六,余下九个一两半
试试吧,念熟了,就好记了,顺口溜而已。

小柴胡是:柴黄半生参草枣(三个十二,两个半,四个三,一个十二)
大柴胡是:柴黄半生枳芍枣,枳实四,芍药三,生姜五两大黄二。(这个容易记不全,生姜量易丢)
柴胡龙骨牡蛎汤是:柴黄半生参铅枣,桂枝茯苓大龙牡,柴大枣,四二六,余下九个一两半。
柴胡桂枝汤:小柴胡一半剂量,加桂枝芍药各一两半。
柴胡加芒硝汤:小柴胡三分之一,加芒硝二两


以上就是总结加顺口溜,不容易呀。

医案:
1、李某某,女,35岁。素善悉易怒,郁郁寡欢。1960年冬季起,自觉微畏风寒,浑身不适,随即失眠左右魇梦,继即精神失常,四五日后狂躁大作,打人骂人,撕衣裸体。至1961年3月后渐复常态,入冬原病发作,经四月余,前症又渐消。1962年11月中旬又复发。当时适余下乡邀诊。患者已三日不眠,服西药安眠药无效,言语举止异于常人,面赤、畏风,便秘,溲赤,脉弦细,舌苔薄。处方:龙骨、茯苓各三钱,牡蛎、夏枯草各四钱,黄芩、炒山栀各二钱,柴胡一钱,半夏、龙胆草、当归龙荟丸各一钱半,桂枝、甘草各八分,珍珠母一两,铅丹五分。药后即能入睡,连服三天,语言不乱,诸证已趋平常。后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姜、枣、大黄、广丹,加生地、生铁落、龙胆草、夏枯草。服五六剂,月余来院门诊,一切如常人。唯易烦躁,纳闷。续给甘麦大枣汤加五味子、枣仁、龙齿、珍珠母等常服。至今一年未见发作。(浙江中医杂志,1964年第7期19页)


看到本医案,一般还不送精神病院去,如果真送了,病人不幸,家人不幸呀。

说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让我想到了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在记方药的时候,想到了桂枝茯苓丸。

先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一两,炙甘草二两,龙骨二两,牡蛎二两。
虽然原文省了好多,但可与本医案结合看看。
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动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蜀漆三两,龙骨四两。


细细体会一下,这几个的区别,都有惊狂,烦躁。

再看一下桂枝茯苓丸,这个药现在常用于妇科,一般女的生完孩子,医院或多或少都要给这个药的。

方药:赤芍、茯苓、桂枝、牡丹皮、桃仁。

与桃核承气汤又有何区别。

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芒硝二两。


又见芒硝,通过柴胡加芒硝汤可以体会到桃核承气汤里芒硝的意义了吧。

2、詹某某,男,36岁。1963年3月初诊。据述几月来左胸膺隐隐作痛,易惊;入睡时尤甚,常因惊惧不能入寐,心悸闻响声增剧,有时心悸略减,即左侧委中跳动。委中不跳,心悸又剧。当时舌苔薄,脉细涩,口苦,大便干结,溲赤,畏冷。处方:柴胡、桂枝、甘草各八分,半夏、黄芩各一钱半,石决明、牡蛎各四钱,大黄、广丹各四分,龙骨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连服三剂,入睡时不惊恐,心悸已,委中不跳。(浙江中医杂志,1964年第7期第19页)


方药没什么大的不同,但就如何把这个病人的病因分析清楚这才是主要的。
可不可以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我觉得可以试一试。但其胸胁部隐隐作痛,当不适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
可不可以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理由同上,相对来说还是对证的),但病太特别,委中跳动与心悸等。

能想到本方,也是可以的。

3、陈某某,女,11岁。身体修长,状如十四、五岁,性情较躁急,据家属代诉:近年来睡时常魇梦惊起或外出。如无恶梦,每日午后亦呀呀惊叫,余如常人。处方:柴胡、桂枝、龙胆草各八分,黄芩、半夏各一钱,茯苓、龙骨各三钱,广丹、大黄各五分,牡蛎四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二剂病已,连服十剂,至今如月未见发作。(浙江中医杂志,1964年第7期第19页)

这个医案感觉稍正常一些。这种情况,就我首想的是腑实证,可用下法,但学到柴胡加芒硝汤后,就有感觉了,也不是所有的腑实用下法都能好,虽说腑实用下法是原则,但下不好,也可能病邪不去,引起变证,如桂枝汤的服药之后感觉一样,有的可以汗退身凉,有的汗出了,但热还不退,这就得寻思,还敢不敢用桂枝汤,或是产生了变证。

汗出的要求是:全身出汗,不能大汗,也不能小汗。遍身(执水)(执水)出汗才行的。
下法,医圣没说出要求,但通过柴胡加芒硝汤应该能体会到一些的。

本医案和现在的一些癔证有没有区别呢,我觉得有点可学的,但就小孩来说,没什么情绪方面的,不和大人一样,还是以伤寒来看较好一些。

学到现在有一点感触,以前为什么人一得病,大夫都会说个词,偶然风寒。风寒就是由伤寒论而来吧。


实在是写不对了。余下条文改天再写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