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式太极入门气功——二十一式运气法〔1至12式〕

 爱在世间 2015-01-12
  杨式太极本有意、劲、气三层功夫,其中气功虽然重要,但比较玄妙,而且普通人得气感不易,初学而强行练气功,特别是强行行气容易出偏,所以我一般不说气功,但有些吧友一开始就练气功,却可以取得比较快的进步,让我也有些惊奇。也许人各有异,有些人天生适合从气功入手练太极,所以改变了以前关于初学者不可练气功的看法,但杨门杨式太极的入门气功介绍一下,供有兴趣者参考学习。

【一】、正确看待气的作用:

          太极理论有这么一段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钢。如果断章取意,绝大多数学习太极者都会认为练气无用。但这种看法是断章取意的看法,这里所指的气是指人身呆滞之气,暴烈之气、浮躁之气,这种气会使人双足虚浮、重心不稳,所以说无力,一般人不通过专门的练气训练,身上产生就是这种气,带着这种气练功自然效果不好。

         好了,杨式太极三层功夫中气功需要练的气,是指丹田之气,这种气清平,能平则和,和则畅达,畅达则通行无阻,与滞暴之气根本就是两回事。针对这种气,太极理论中也说了很多,比如:“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方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方能便利从心。”又比如:“意气须换得灵,方有圆活之趣、腹松气沉入骨,牵动往来气贴背、气遍周身不少滞”等等。

         总之,杨式太极练气,清平可取,滞暴不可取,气如引擎、意如司机,二者缺一不可。

【二】、呼吸与练气的关系:

        本门练气与台湾流派不同,有兴趣者必须注意。本门练气需从调整呼吸开始,其基本原理是:人体胸腹中的气(就是专指中焦之气,至于中焦在什么位置,请去百度上找,这里不多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先为后天之气,下层气为先天之气。呼气时上层气(后天气)呼出体外,同时下层气(先天气)反降入丹田(这就是传说中的气沉丹田)。吸气时上层气由鼻吸入,同时下层气反由丹田逼上(造成气贴于背、含胸拨背),这个过程称为通气。

         初学杨式太极者,不要一开始就强行在盘架子过程中追求通气,不然容易出偏,一般来说应先求呼吸自然,周身舒适,待到内气增强了,才开始从调息入手练气。

         杨式太极《十三式行功解》说过:“能呼吸,而后能灵活”,就是要求达到一定程度后,让动作与呼吸相配合,应呼则呼、应吸则吸。呼为实、吸为虚,知之然后身体自能灵活。否则就是虚实不分。

【三】、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说到练气,必须注意让呼吸来指挥动作,而不是用动作指挥呼吸。一般来说:升为吸、降为呼,提为吸、沉为呼,开为吸、合为呼,收手为吸、出手为呼。吸至不能再吸时,则改为呼,使吸进入气散于四肢。呼至不能再呼时,则改为吸。

【四】、内气的运转方式:

          当内气强到一定程度时,就要开始体内运气,体内运气的路线有两种:

  
    
       〔一〕是先天返后天:即由前往后,丹田气往下达于海底(会阴),抄尾闾而起,沿脊上行,经玉枕、百会、卤门等穴,下过前额、人中、喉结、心轮、脐轮,最后归于丹田。
         
        (二)是后天返先天:即由后往前,丹田气上过脐轮、心轮、喉结、人中等穴,沿脊下行,抄尾闾而过,达于海底,再往上归于丹田。

          这两种行气方式,初练时找不到感觉,但时间长了以后就可以行气自如。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行气方式不过是在单人练功时采用,在与人交手时更需要注意,否则化劲、发劲都不得机势。练气功夫达到一定程度,不仅自已内部的气可以运用自如,就是对方身内之气,是升是降、是前是后你伸手就可以感应到,做到拿人气机,发人顺利。

         如果练气功夫再深一步,就会发展成哼哈砖二气的运用,内劲全部透出,无滞无留,发人如放箭。
看起来很透人吧,不过先别高兴,因为先天返后天和后天返先天的运气方式,不是初学者可以运用的,如果初学者强行运用,则会产生不利的后果。因此,初学者在运用以上行气法之前,必须练好一项入门的气功,那就是二十一式运气法。

【五】、二十一式运气法:

         这个功法是采用吸则气贴于背、呼则气沉丹田(必须深呼吸,一个呼吸七秒左右)的初级方法,让初学者体验到下层气(先天之气的升降。再说一次,此气产生于中焦,中焦的位置自已找百度查找),同时舒展筋骨、调和气血、增长内劲。天长日久,内气充足后,自可运行上节说到的行气方法。

第一式:

        外形动作:两腿并立,前正直,眼平视,舌抵上腭,用鼻呼气。沉肩坠肘、含胸拨背,两掌心向下按,手指前伸,就是某人所说立禅的那种样子。全身松开,精神提起,贯至头顶,气感好的人会在头顶形成小气团,这就是虚领顶劲。

          内气运行:此式动作只有一个,内气转换也就一个呼字,此时中焦之气分上下两层,上层由鼻呼出,下层气慢慢沉入丹田(初学者丹田无气感,只要让下层气沉入整个小腹即可,时间长了丹田会出现的。)

         注意事项:初学者必须以动作引气,气的升降要顺其自然,千要不要强行下气,在内气没能强到自然通达以前,强行下气有害。

第二式:

         外形动作:接上式,两手同时左右向上分开,与肩齐平,掌心向下,手指伸直,眼向前平视。

         内气运行: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是关键。注意在两手分开时,上层气由鼻吸入,下层气(丹田气、先天气)向上进入下肺,并贴于脊背(这就是传说中的气贴于背),随着两层气填实肺部,使背脊自然上拨(这就是传说中的拨背)。当两手分齐、动作到位后,由吸气改为呼气,胞部和两肺自然向下松落(这就是传说中的含胸),下层气随含胸自然沉入下腹丹田,上层气由鼻呼出。
注意事项:此式虽然只有一个动作,但内气呼吸有两次转换。

第三式:

         外形动作:接上式,两手同时向内回抱,至胸前交叉,高与肩平,双小臂呈斜十字形交叉,右臂在上,左臂在下,掌手向下。然后,肘关节位置保持不变,两小臂同时自然向下松垂,掌心向里,手指下垂。

          内气运行:两手回抱时为吸气(上层气由鼻吸入,下层气贴于脊背)。两手下垂时,改为呼气(上层气由鼻呼出,下层气自然沉入丹田)。
注意事项:此式也是两个动作,内气呼吸也是一吸一呼。

第四式:

          外形动作:接上式,两手同时向里往上翻转,右手转至左手内侧,两掌心均向里,同时两膝微屈,身体略下蹲,目平视前方。]
内气运行:以鼻吸气,上层气(后天气)为吸,下层气(先天气)贴于脊背,此式气动为一吸,不呼。

第五式:

         外形动作:接上式,两掌外翻,两臂向下向后收至两胯边,掌心朝上,手指前伸,身体同时慢慢上升,膝慢慢撑直,两眼平视前方。

          内气运作:此式与第四式连贯,内气仍然为吸气,同样是上层气(后天气)为吸,下层气(先天气)贴于脊背,此式气动为一吸,不呼。两式必须连在一起练习,一气呵成。

第六式:

          外形动作:接上式,两手同时向前、向上伸出,与胸齐平,掌心向上,手指前伸,同时两膝慢慢微屈,身体慢慢向下略蹲,两眼平视前方。

         内气运作:以鼻呼气,上层气(后天气)从鼻呼出,下层气(先天气)自然沉入丹田。此式内气仅呼一动。

第七式:

         外形动作:两手同时左右平肩分开,掌心朝上,手指伸直,目向前平视。

        内气运作:内气在两手分开时为吸(先天气、下层气贴于脊背),两手分齐、动作到位之时,内气改为呼,随身体慢慢微升,膝的慢慢伸直,先天气、下层气随下胸部和下腹的放松慢慢沉入丹田。
注意事项:此式动作只有一个,但内气却有两种运行,一吸一呼。

第八式:

         外形动作:两手慢慢握拳,向上向内同时升至两耳边,虎口向上。同时双膝微屈,身体慢慢向下略蹲。

          内气运行:以鼻吸气,下层气贴于脊背。

第九式:

        外形动作:两拳同时外翻,虎口左右相对,拳心向外,目视前方。

        内气运行:与上式连贯合一,内气仍为吸。

第十式:

          外形动作:两拳变掌,同时向左右向下分开,与肩齐平,掌心向下,手指伸直,同时身体慢慢上升,两膝慢慢撑直,两眼平视前方。

        内气运行:内气为呼,下层气沉入丹田。

第十一式:

         外形动作:

        1、两掌慢慢握拳,同时向上、向内升至两耳边,虎口朝上。同时,身体慢慢下蹲,双膝慢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

        2 、两拳同时上升至太阳穴边,虎口向上。同时身体慢慢上升,两膝慢慢撑直,两眼平视前方。

       3、两拳同时再上升至头顶,虎口向上,目视前方。

        内气运行:三个动作的内气均为吸,必须保持连绵不断,下层气贴于脊背。


第十二式:

           外形动作:

         1、两拳变掌,再同时外翻向上举,掌心向上,手指相对。同时两膝慢慢撑直,身体慢慢上升,足跟略提起,两眼平视前方。

        2、两掌同时内旋,两肘微屈,两小臂交叉,成斜十字形,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掌心均向外,两眼平视前方。

         3、两手同时左右下落,置于胯边,掌心向上,手批前伸。同时身、膝、足慢慢下落。
内气运行:

        动作1时,内气为呼,下层气沉入丹田。
        动作2、3时,内气改为吸,下层气贴于脊背,中间呼吸要作好换转,作到协调自然,徐缓顺畅,不能突然空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