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标点对点作文·高二分册第三单元:议论要有理有据

 江山携手 2015-01-13

新课标点对点作文·高二分册第三单元:议论要有理有据新课标点对点作文
(高二分册)
刘耀娟

第三单元  议论要有理有据

写作指导
    有理有据即能客观准确地分析整理各类材料,提炼出正确新颖有针对性的观点。本单元重点在“据”。议论有据,首先要做到材料确实,有根据,有出处,不张冠李戴,不道听途说,不胡编乱造;其次要会区别并灵活运用事实材料同推论的材料,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理论材料与事实材料,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还有中和外、点和面、主和次等。再次,材料要有力地支撑主题、证明论点,不合逻辑、前后矛盾的材料不能用,游离题之外的材料不能用,生拉硬扯的材料不能用。还有,材料本身要有魅力,要新鲜、具体、亲切,富独创性,有悬念、趣味、幽默感等。最后,材料要典型,要有代表性,有说服力,有必要性。另外,数字、引用等也是材料的一部分。
    有据才能有理,它直接支撑了文章的大大小小的观点,使得抽象的观点有了某种依托;还有它让文章显得实在,而不是停留在以虚对虚上;另外高考要求的“内容充实”基本也靠材料来实现。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训练:
    一、训练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收集积累整理材料。对教材、报刊、电视、书籍、网络以及生活中所见等,阅读、摘录、剪贴、写札记。
    二、用材料和事实的有效与有力,来表现中心。学习挑选那些具有典型性、真实性、生动性的材料。多样、新鲜、典型是选择材料标准。
    三、学习围绕中心来选择、剪接材料,切合题意、合乎中心,这是使用材料的原则。
    四、辩证地分析材料的性质,准确把握材料的轻重缓急程度,恰当运用详略分明、虚实交错等手段。
    推荐一些写作技巧:
    一、掌握几种材料组合、搭配的方法。例如古今中外的搭配,点面主次的搭配,正反并列的搭配,典型性与全面性的搭配,理论依据与事实依据的搭配等等。
    二、培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长处着眼、近处着手的选材意识。
    三、多将材料进行顺向反向、纵向横向、时间空间的联系,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
    我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材料陈旧而且简单。如一说友情,就是搬家、转学、弄(丢)坏东西。
    二、材料来源单一,或者课本,或者作文资料,缺少广阔的阅读面,李白、苏轼已经成了万金油了。
    三、材料本身缺乏文化底蕴,或不会挖掘材料所蕴涵的文化性,同样是写王石登山,有人只看到拼搏精神,有人则看到了一代儒商的人生价值观、审美观以及背后的时代、社会及自然等。
    四、只会用事实,不会用理论。如果我们的作文中有了文艺理论的影子,有了西方哲学的论述,有了儒学禅宗圣经,那文章的分量自然也就不一般了。
    五、材料和话题对不上路。明明话题是“寻找”,有人定个标题“寻找幸福”,便只找幸福的例子,而把寻找丢一边了。
    六、引用不当,缺少分析。如题为“执著”,引但丁一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完了又不从执著角度去展开分析,那么这句话的多解性将给读者带来很多的疑惑。
    七、不会分析材料。有很多材料是很中性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它们和话题的关系,寻找对接点,再展开论述。譬如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如果话题是理想,我们就可理解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理想缺失的时代背景下为理想而作的一次悲剧远游;如果话题是选择,我们就可以从“弄扁舟”和他人生选择关系上去探究,行为方式即心灵趋向、灵魂归依,这中间包含的即是种种的选择。如果话题是“寻找”呢、是“人生坐标”呢、是“位置”呢?我们也一样可以从此则材料中分析提取出有效信息。
    八、堆砌材料。
    通过此点的学习实践,我们要做到:一,有议论即有论据,有论据即有分析,有分析即直奔主题,即论据的意识要强,方向要明,分析要清。二,论据的来源多样化,新鲜化,能掌握一些积累论据的方法,有发现并存储论据的习惯和敏感。三,论据的使用灵活多变,会挖掘论据的文化内涵。

高考对接:
    高考写作要求基础等级里有“内容充实”一项,发展等级有“丰富”一项,对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提出了要求。另外发展等级里“深刻”“有创新”二项也依赖着材料的新鲜、丰富和多角度。

 

例文及评点
                                (一)高考篇
例文1

宽容是阳光
 2004年高考北京一考生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到了很多相关的话。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
  现代的戴尔"卡内基不主张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狠不得食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尽瘁。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
  狼再怎么扮演“慈祥的外婆”,发“从此吃素”的毒誓,也难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杀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关进栅栏,凶猛的老虎也会退化成病猫。把对手看做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宽容。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过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义务捍卫您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宽容的民主性内核。良言一句三冬暖,宽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有了宽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
  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坚固的事业之基。
  你要宽容别人的龃龉、排挤甚至诬陷。因为你知道,正是你的力量让对手恐慌。你更要知道,石缝里长出的草最能经受风雨。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漫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你的爆发力。睚眦必报,只能说明你无法虚怀若谷;言语刻薄,是一把双刃剑,最终也割伤自己;以牙还牙,也只能说明你的“牙齿”很快要脱落了;血脉贲张,最容易引发“高血压病”。“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
评点:
  
  作文话题为“包容“。文源于经(典),本文先后引用了哲学家康德、现代的戴尔"卡内基、安德鲁"马修斯等的话;文源于(事)物,本文用例有林肯总统(外)、三峡工程贡献者(今)、刘秀(古),除了人,还有狼的例子(自然),用例角度丰富;文源于心(感悟思考),对材料恰到好处地分析,更是本文成功的原因之一。

 

例文2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2004年高考四川省一考生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
                                           ——题记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流放无疑是他人生中一次大的挫折,这次挫折所带给他的也无疑有着非同一般的痛苦,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滋润它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两大难题,要想让我们心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评点:
    作文话题为“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本文两则主体材料来自历史,显示了材料积累的一个很重要渠道:历史事实。另外事例之后的议论极为成功。在苏武、昭君事例的基础上,作者不仅是简单扣题论述,而是在此基础上归纳引申,得出“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这样意蕴丰富的句子。

 

例文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04年高考甘肃省一考生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因为你有钱后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与其他人沟通。要能够沟通,就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有些钱就目中无人,说话也变了味,这样的人浑身尽是铜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记了“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别人在他眼里都是穷光蛋,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是要吃大亏的。
  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杀妻灭子,终究是人财两空,死在包大人铡刀之下。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而唐太宗则知道这个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
  孟子进言齐威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晓之以理,阐述了要体谅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则天下可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更加和平。想想那些医疗事故,那些残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这些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将被人们唾弃,他们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得更加和谐,充满快乐。
评点
    作文话题为“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文中列举了孟子、齐威王、唐太宗、魏征、唐明皇、陈世美等历史人物的行迹,材料极其充实。更令我们赞叹的是作者还十分关注生活和时事。文中如“医疗事故”、“虐待战俘”、“难民问题”、“动物保护”等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都被一一提及,体现出作者的广阔视野和强烈的人文情怀。

 

例文4


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2004高考辽宁一考生

  自豪与杰出的关系是什么?大多数人则认为他们是一对亲如手足的兄弟,可是人们啊,只看到了他们按辔并进的样子,却没有留意二者背道而弛的情景。
  难道只有“杰出”这个字眼,才佩得上自豪吗?
  昔日的非洲富豪小姐出门,要戴三十斤重的铁环,用蹒跚的步态与大步流星奔波于烈日下的平民女人区分开来,听着旁人的“啧啧”艳羡,满足感油然而生。还有现代那些歌星影星的骄傲,风云人物的自豪……这些自豪的错觉使文明躁动不安。然而,无数悲情证实,一旦金钱大厦轰然倒塌,荣誉的光环顿然失色,一切的一切全都荡然无存。所以,有谁会承认,当一个母亲看着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时,眼中的自豪会输于比尔.盖茨的母亲呢?我想是不会的。
  用多数人的平凡凸显少数人的杰出,是现代社会的公开秘密。但是平凡的人就不能拥有自豪吗?突然记起一个广告:小男孩沮丧地说,妈妈我只是第二名。妈妈摸了摸他的头,说:宝宝,你在妈妈眼里永远都是第一。看毕,心里顿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是啊,不是第一又能怎样?只要我们尽了力,平凡的第二同样值得自豪。你曾因自己的平凡而自卑过吗?一个挖土豆的农民,与一位伟大的总统,带给母亲的难道不是同样自豪吗?
  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一株花蕾,虽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致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昔日王昭君走上金銮大殿时,面对几十双居高而下的目光,她暗暗地告诉自己:满朝文武皆向我望/别紧张,休张狂/我要缓缓地走/款款地航/怕什么/皇帝不也要百姓来供养!不得不从心里敬佩昭君的豪气与胆识,这是平民的尊严,这是平凡的自豪啊!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那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
  平凡的我,奔向了平凡的你;平凡的他,结识了平凡的她。平凡的万物组成了这个平凡的世界。面对浩浩苍穹,茫茫宇宙,又有什么是不平凡的呢?让平凡的我们振起双臂,为平凡喝彩,为平凡自豪吧!因为这平凡里正孕育着永恒的美丽。
评点
    作文话题为“自豪与平凡”。本文思路开阔,援引材料,信手捻来。由非洲富小姐的富贵炫耀到现代歌星影星,广告镜头的切入及史料王昭君的引入,处处围绕观点层层铺设,极有力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作者知识广博,史实丰厚,思维收束自然,开阖有度。并且所引材料对比性极强,有力彰显了作者的思想,使得文章对比鲜明,立意深刻。
    
例文5


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
2004年高考重庆一考生

  在绿树遮映的弘一法师骨塔下,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高耸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个红色耀眼的大字在萧瑟的松声中屹然不动,年复一年,它又在告诉人们些什么呢?这样密而不宣的内心轨迹,我是没有能力揭示它的任何光片羽,也许你也不能——但我想起来了,那年大师正在书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携友而来——那是大师出道前认识的,也许有十几年不见面了,当满山门的弟子都期待一次亲情上演时,大师却执意下令把她赶走,这一举动曾经引来世人唏嘘不已,只有大师自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诉我们一些只言片语。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识组成,浮华的世界仿佛越来越模糊这一点,太多的外人期望,众目已待,太多的众望所归充实进我们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这样的空白太宽太大,如栖鸟飞过汪洋,使人言语起来陷入了犹豫,在夜阑时分清醒地想象,什么是你孩提时的憧憬和梦想,如今它们在你生命的哪个角落?
  同样存在着人的空间里,我们不免发现古人的自我认识相当清醒。太多的文人骚客,仿佛除了写作与习画,其他的事顾及很少。李贺说:“我生二十不得志,一心愁谢如枯兰。”才二十岁的人,心旌已经褴褛,像他这样的年龄,正是旁人急于升官进仕,正是他人期望宦达的年代,而他却不顾暇这些,当后人抽丝剥茧地打开他固守的精神世界的产物发现,凄美与惊艳——这样令人惊讶的精神果实,惟独没有蒙翳。
  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倾向,像古人那样自娱自乐在这个精神世界日渐泯灭的社会中早已销声匿迹。但只是在无功利的同时,内心澄澈如水,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而行,贝多芬在他人看来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伟人。我们不禁要反省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摒除外界走向的干扰,在他们心中自己选择的走向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悖论中走向辉煌。
  有人用一生的光阴,寻求他人期望的成功人生,商业家劳心劳神,政治家殚精竭虑,只有有心人才会追源溯流,从自己认定的精神家园中打捞成功的鱼群,最终他会像渔家拉动海带一样,将自己成功的人生越拉越绵长,最终拉动整个大海。
评点:
  作文话题为“自己的认识与他人的期待“。文章以弘一法师、李贺、以及司马迁、苏格拉底、贝多芬等为例,写他们面对别人过高或过低的期望,通过自我认识,或坚守自我,或“走向辉煌”,充分地证明了“自我认识”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材料选用精当,运用得体,不无谓地去铺陈,主旨突出。只是一、二段间的逻辑关系还可以再严密些,还有最后如果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作点评提升,文章会更真切些。
  
例文6


照海倚天
2004高考福建一考生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地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回首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
  如烟往事,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倚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敬佩,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国藩。
  数峰无语立斜阳,也许曾国藩本人留给后人的,也是一块默默的无字碑。一个年少时就才学出众的天才,一个二十多岁就考取进士的少儒,一个当清政府在太平天国打击下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挺身救驾的勇者。他曾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官至极品,也曾饱受倾轧,郁居乡里;曾在战场上带甲百万,挥斥方遒;也曾一败涂地,差点投水自尽。这截然不同谜一般的身世,也许也正是他一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的折射吧。
  内圣外王,不错,这正是国藩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翻开《曾国藩家书》,翻开《冰鉴》,翻开属于国藩内心的那一页,我为之所震惊,这难道就是扬名政坛,决战沙场,坚忍果断的清廷柱石?不!不像啊!湿润隽永的文辞,语重心长的告诫,诚挚由衷的认错;一派慈和,一派忍让,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我不由惊叹,我不由折服,我不由反思。历览前贤,有秦皇汉武的风骚,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弯弓和大雕。可又有谁,能像内圣外王的曾文正一样,为官则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则机智沉稳,步步为营,奇正相佐,为儒则谦和内敛,毫无文人的狂傲之气,为父为兄则严于律亲,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曾国藩是一个永远让人无法读明白的人,是一个文人,是一位儒将,是一个好官。也许也只有毛泽东主席的评价最中肯:“曾国藩是地方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
  无可奈何花落去,毕竟人无完人,安庆城破,大辟三日;天京陷落,大辟十日;投靠外国……这些是事实,不知是有意,还是不得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评点:
    作文以下列人物或文学形象(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为话题。这是2004年高考作文对材料占有要求最高的题。无论选择其中哪一个人,材料占有都是作文的前提、第一要义。本文从曾国藩的人生轨迹,说到他的人生境界,全依托于论据的充实:对其人生经历的概述,对其书其文的分析,对他人评价的引述。有材料作支撑,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及其理解才有了落脚点,分析、评点也才真实可信。
  
例文7


忙兮忙兮奈若何
2004高考上海一考生
 

    我背着行李蹒跚前行,在人生之路。有时候,抬眼看前方,那是与我一样的背影:沉默而忙碌。然而,身前身后,又有何不同呢?
    智者忙着思考,愚人忙着高谈阔论,商人忙着盈利,医生忙着救人。忙只是过程,决不是结果。那结果又是什么?
    许多人已无暇思考,因为太忙了。忙到忘记儿时捉蟋蟀的青草地,忙到没有机会静心地闻茶香。恬然在他们心中溜走时义无反顾,只剩浮华招摇。
    甚至,来不及后悔。
    我总想我生活的地方正在越来越缺少某种东西。
    我看到熙熙攘攘的地铁,面无表情的人们下了又上;我听到那些比我小许多的孩子谈论着谁家更富有;我闻到城市里的气味,烟草、空调、汗水;我感觉到每个人的脉搏跳动-样,忙碌、快速。
    顺应着忙碌,快餐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精神快餐也适时而起了。
    我们永远不能像看漫画一样去读钱钟书、去读托尔斯泰,所以,在这忙碌的时代,他们隐到了舞台的背后。安妮宝贝、金庸、琼瑶大行其道了,从精版书到投资巨大的电影、电视,这份快餐美味方便,自然大受欢迎。只是像《巴黎圣母院》、《红与黑》这样的“慢”餐只能不得不蒙一层灰了。有多少人还会再读施玛姆,遥想那有银色波光的茵梦湖呢?
    现代人的特质便是忙,像书法这样的荟萃是根本没可能碰,连笔杆子都已被电脑键盘所代替,毫无美性的印刷字取代了流传千年、灵动飞扬的手写汉字。效率是大大提高了,然而这到底是种幸选还是悲哀呢?
    忙使我们的社会飞速发展,忙也使我们的心灵无所依傍。曾经的质朴人情正在变得淡薄,曾经的经典正在被人遗忘,那种久久品味、欣赏名家之美的感觉已变成了一种奢侈,龙井在角落无意义地散发淡香,可乐披着闪亮的罐头高高在上。
    我也许久未卧在树下的绿草上了,公园里的绿地里摆着禁止践踏的标志,但是我没有时间到郊外去,感受真正的大自然啊。
    忙兮忙兮奈若何。
    很多人早已忙得只知道忙了。事业、学业的成功成为唯一的追求,以至于沿途的美丽风光他们根本无暇欣赏。
    我多想可以坐上人生的火车,捧着香茗,看窗外的山水,都自忙碌的血液仍不停流动,然而心却能回到从前悠闲的时光。
评点:
    作文话题为“忙”。文章标题很出彩,将全文阐述重心落实在“奈何”两字上,既是对种种为利禄而“忙”的社会现象的感慨不满,又是对忙“的”负面效应的批评,给了我们以人生的一种警示,立意较深。文章内容上涉及的面极广,但又不单一罗列现象,而是善于从纷繁芜杂的现象中进行筛选、提炼,由生活而阅读而心灵,紧扣话题层层展开,从而表现出较高的选材能力,显示了作者在日常学习中对周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材料源于观察和积累。

 

例文8


哀痛者"幸福者
2004高考海南一考生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 
    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好理解。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家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鸦片横行,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水旱频发,家破人亡,百姓可怜,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  
    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扣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 
    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巴金曾说:“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已吗?他们是会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
    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现者。 
    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面对黑暗专制,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面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如若他们地下有知,知早已是“山花烂漫时”,他们怎会不在“丛中笑”,他们怎会不幸福、不快乐?
    用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战士的心灵去看待幸福,看待快乐,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种崇高的东西涤荡着。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一般去思考幸福,那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评点:
    作文话题为“幸福与快乐的思维方式”,作者聪明地动用了课本这个常被我们忽略的宝藏。在很多同学苦于找不到化题之象,文章干瘪空洞之时,这篇作文便在切题选材上给了我们启迪。另外,在温情主义泛滥的今天,崇高感和英雄主义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而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对鲁迅的理解,对烈士的景仰,对英雄主义的歌颂,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的阳刚之美。

 

例文9


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
——论金陵十二钗之钗黛
2004高考江苏一考生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此二人原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佼佼者,却也是我按照自己的喜好难以取舍者。
    黛玉是水,这已无可非议。既是从姑苏水乡走来的女子,既是为报甘露之恩的降珠仙子下凡脱胎,她自然带着股清甜的水气。她有着喜怒无常的性格,爱哭的脾气,与那作诗作词的才情,无一不带着水的特征——柔美空灵变化无常。
    宝钗是山,这更是人所皆知。沉稳如她,守分如她,才情如她,根本不是普通的小山丘可比的。她仿佛是巍然耸立,顶上有着千年冰雪的长白山。她的柳絮词,更衬托出她的如山一般的沉稳;东风卷得均匀!便是如此飘无定所的柳絮,也被她写得如扎根于地一般,沉实稳重。贾母不也如此夸她么!
    然而,黛玉有着她坚守的一面:对宝玉的爱情。关于爱情,我似乎还不能发表过多的看法,然而我相信,这种爱情,视肮脏的富贵官爵为泥土,不以违心的安分守时为前提。它建立在互相欣赏,心有灵犀的水面上,干净却缥缈。这是最大的喜剧却也是最大悲剧——没有功名爵位,没有门当户对,没有当时的社会所必须的一切条件,只有那单薄无力的爱情。于是,一切就像肥皂泡般,“啪”,破灭。
    宝钗则不然,且不论她在“宝黛”恋中所扮演的角色,只看她的为人处事:和气里头带着刚强,则后句描述袭人的话用在她身上也很合适。她待人接物亲厚,无论谁她都一视同仁,在被人言语冒犯后一笑置之。这需要如海一般宽阔的心胸,如水一般轻柔灵活的心思。做人能做到这样,也算得一种境界——兼具山的沉稳和水的变通。
    只可惜宝玉是个情种。他看得到山水的好,看得到钗黛各自的美,却只选了一瓢水。要是以我这个旁观者的角度看来,水固不可少,但少了山这种厚实的基础,水再美,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从指缝间,一点点,一点点地掉落,无能为力。我知道曹雪芹想歌颂的就是这种纯美如水的爱情,但是我觉得这太理想主义。也许,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才是人最适宜的憩居之地,我这一生的志愿,就在打造这样的地方。
    换句话说,我这个醉翁,其意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于灵动稳重皆有之的修养上也。
评点:
    作文话题为“水的灵动,山的沉稳”。面对这样一个蕴涵深、难度大的题,作者独辟蹊径选择了钗、黛来漫侃,显示了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文学积累,以及选材视角的独特和积极展示鲜明个性的意识,构思新颖奇巧。文学天地、生活万象、哲理沉思,作者将有价值的材料凝聚于构思的焦点之上,从而使文章迸发出奇光异彩。山水之意,有了这样的材料作依托,也更显灵动机智。
  
例文10


把根留住
2001年高考上海一考生


    根是什么?根是游子对家的思念,根是绿叶对土壤的眷恋。那我们的根是什么?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根又是什么呢?是《诗经》,是《楚辞》,是长城,是秦俑。
    诗词歌赋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根,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就从这里开始。诗的工整,词的秀丽,歌的委婉,赋的抒情,无一不向人类诠释着中国的文化是那么的璀璨夺目。韩愈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向我们揭示了从师的重要性,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我们做事要踏实稳重,孟子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教育我们做人要宽容大度,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提醒我们坚定不移,努力向前……这些文化遗产百花争放,百家争鸣,这就是我们的根,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有了它们的根深蒂固,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大树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正是有了这些根,才会激励着前辈们创造出这个中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清高的根;“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正直的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林则徐爱国的根,这些不仅是前辈们的根,更是我们需要继承发扬的根,是我们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东西。它们就好比是无土栽培中的营养液,电动机的电源,马达的加油剂,没有它们,植物不能健康生长,机器不能正常运转,没有这些中国的文化根,我们的思想将是那样的苍白,我们的灵魂将是那样的孤独。
并不是每个发达的国家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但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国家必定是一个综合素质高的国家。为什么70年代中期,发达的美国会提出“零点计划”,使艺术首次与数学、科技成为同样重要的学科?因为哲学使人深邃,数学使人严密,而文艺使人丰富。为什么联合国的大厅内会陈列着“儒家至圣”——孔子的雕像?这足以说明全世界的人民都尊敬孔子,尊重儒家文化,尊重中国的文化遗产,尊重我们的根。
    我庆幸,我是个中国人,在如此丰富的文化氛围中长大,耳边聆听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眼前浮现着“吾日参省乎已”,脑中回想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每一次的浮现都能洗去我心灵中的一个污点,给我以正气;每一次的聆听都能让我从跌倒中爬起来,给我以信心;每一次的回想都能帮我总结过去,给我以力量。
    当你登上泰山,感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时,当你面临长江,感叹“选者如斯夫”的悲壮时,你是否有一种冲动一种欲望:留住我们的根。
评点:
 
积累丰富,视野开阔,材料新鲜,是本文的最大优点。文章中有三个自然段都是通过援引一系列古代名人的著述、言辞来提出问题、说明问题的。同时,作者又以其他国家比如美国重视提高自己民族文化底蕴以及尊重中国儒家文化的有关举措作为引导读者审视、思考问题的背景材料,进一步强化了作者所要提出的“把根留住”这一中心论点的时代色彩与现实意义。

 

写作演练
    一、题目:请以“另类和时代特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材料来源广泛,说理明晰。
    指导:另类原指思想上的特立独行者,也用来指称反常规生活方式的亚文化群体,现在又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古今中外都有一些另类的人,他们或张扬着个性,或叫板着主流,或引领着时尚,或只是自我加冕,他们和时代的关系,是时代决定了他们,还是他们跳脱了时代,这和你选择的材料密切相关。注意选材的多角度性,别只停留在今天的另类。

    二、题目:彩屏、彩信手机的先后出现开创了一个后手机时代,让我们对手机这个以前仅仅局限于通话的东西,有了更大的认识:手机朴素的实用主义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请以“手机”为话题,从现实取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有理有据。
    指导:这是一个立足现实、很有时代感的话题,从影视作品中、从同伴父母处、从自身经历里、以及其它的目见耳闻,去取材、选材,并且要从材料中提取出理来。

    三、题目:材料: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选自《 哲理小故事www.xiaogushi.com"袋鼠与笼子》
    请以材料中所显示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分析准确到位,材料充实,说理透彻。
    指导: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可以从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来谈学习,谈生活,谈管理,谈做一切事情。对材料的分析点评要简洁到位。

    四、题目:请以“亲情"友情"爱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材料新鲜、充实,围绕不同的“情”字,阐述清楚、透彻。
    指导:因为题中涉及三种情,所以选材的角度就不能只落在一点上,至于是以材料比较出他们的相同还是不同,就自己来确定了。因为我们的认识或经历原因,对其中某种情可能感受特别深,但是选材切不可偏颇,从而导致立论的倾斜。还有,论据别只停留在事实上,可适当考虑理论论据。

    五、题目:请以“行走在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运用历史素材、文学素材和生活素材,材料充实,说理清晰。
    指导:谁行走在路上?什么路?怎么行走?从历史长河中、文学长廊中寻找这样的行走者,这里的“行走”与“路上”已经有了某种象征意义了。我们想通过某类人、某些人、某个人的“行走”阐明什么样的人生意义,直接关系到选材。至于生活素材,当这种行走和我们的生活形成某种呼应的时候,从现实中可以攫取的事例也就比比皆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