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狭窄 直肠狭窄指直肠肠腔缩窄变细,粪便排出困难,多发生在齿线上3~5cm处。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属大肠热结,气机不畅,或与外伤误治有关。常见病因如下: 手术时粘膜切除过多,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或内痔时药量过多,致坏死、溃疡、愈 合后瘢痕狭窄,也有由直肠外伤如灼伤、枪弹伤、刺伤等引起。此外,肛门直肠周围脓 肿、肛门直肠瘘、直肠溃疡、结核及慢性痢疾等,可使直肠结缔组织增生肥厚形成瘢痕, 使直肠失去弹性和管腔变窄。 直肠狭窄的病理改变为:直肠壁充血、水肿,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结缔组织增生, 瘢痕形成,肠壁增厚失去弹性,管腔变窄,直肠狭窄的上部,常有大便积存,粪便中有 害物质长期刺激而产生粘膜糜烂,形成溃疡,其表面有粘液及少量出血,直肠壁扩张呈 球状,肠壁变薄,弹性下降,肠蠕动减弱甚至消失,狭窄下部粘膜灰色,变厚、变硬。 (辨病) 1 临床表现 症状与肛门狭窄相同,但一般比肛门狭窄重,病程也较长,不如肛门 狭窄能够早期发现.多以慢性、进行性排便困难,逐渐加重为主症.左下腹胀痛,肠胀 气,腹膨满,食纳差,逐渐消瘦,与慢性肠梗阻症状相同,如服剧烈泻药,引起肠蠕动 亢进,而致剧烈腹痛。多并发直肠炎,见里急后重,便次增多,粘液、脓血便,狭窄接 近齿状线,则出现肛门失禁,稀便外流,肛门皮肤湿润、瘙痒、糜烂. 2 诊断要点 与肛门狭窄大致相同,根据直肠指诊、直肠镜检,可明确诊断。对不 能进行指诊和直肠镜检的患者,应钡灌肠照片,可查明狭窄的程度和形态。环状狭窄者, 直肠呈哑铃状;管状狭窄者,呈漏斗状;部分狭窄者,显示残缺不规则影像。粪便检查 及细菌培养,有助了解狭窄的病原。 3 鉴别诊断 应注意鉴别由炎症瘢痕所致良性狭窄与直肠癌所致恶性狭窄的区别。 良性狭窄有直肠炎、外伤、手术等病史,病程经过慢,分泌物多为无臭味粘液,在狭窄 部上下有浅在溃疡灶,全身状态无明显恶病质,指诊狭窄环多较软与周围无粘连。恶性 狭窄则病史不典型,病程经过快,分泌物为特殊尸臭味脓血,在狭窄之间有喷火口样溃 疡,病人迅速出现恶病质,指诊触及肿物不规则而坚硬,基底粘连,恶性狭窄晚期可查 到转移淋巴结,为慎重起见,应取活组织检查,最后确定诊断。 [辨证] 同“肛门狭窄”。 (治疗) 1 内治法 同“肛门狭窄”. 2 外治法 本病外治法主要采用各种手术治疗。 2.1 挂线疗法 多应用于环形狭窄,接近齿线的患者,用组织钳夹住狭窄环基底, 用圆针丝线从狭窄下缘基底穿过,丝线一端系橡胶条,从狭窄的上缘引起,再将橡胶条 两端拉紧结扎.术后,每El用高锰酸钾液坐浴,肛内九华膏或银灰膏换药,或塞入消炎 栓,待橡胶脱落后,定期扩张直肠。 2.2 切开缝合法 也适于环状狭窄,接近齿线处者,于狭窄后部作纵切口,以不切 透直肠壁为宜。以“八”字切口,切除部分瘢痕组织,使肠腔扩大,在切口上缘,游离 部分直肠粘膜,牵引至切口基底,用圆针丝线,贯穿粘膜缝合在肛管切口处,直肠内放 九华膏纱条,术后每日坐浴,局部换药,5—7天拆线,定期扩张。 2。3 直肠内切开术 适应直肠环状狭窄,直肠下1/3段,术者用手摸到狭窄,再将 狭窄环取几个方向切开,注意切口不宜太深,以防穿孔,达到能顺利通过一食指即可,用 直肠肛门镜检查出血点并作好止血处理,置入九华膏纱条压迫,术后每日坐浴,定期 扩张. 2.4 直肠外切开术 适应直肠管状狭窄,但在齿线上6cm以内。由尾骨距肛门 2。5cm处作一纵形切口,切开皮下,切除尾骨,显露直肠后间隙,分离露出直肠后壁。再 将金属扩张器,由肛门插入经过狭窄,然后在直肠后壁作一纵切口,切开狭窄,上下切 至健康组织,取出金属扩张器,改用橡胶管围绕凡士林油纱条,由肛门插入至狭窄环之 上,然后将切开的肠壁分别向两侧牵开,使纵行切口改为横行缝合,使肠腔扩大,皮肤 切口缝合,置橡皮片引流24小时,直肠内放置胶管,术后5日拔出,术后控制大便,可 口服易蒙停,静脉补液和应用抗生素,术后5—7天拆线后,坚持扩张。 2。5 乙状结肠造瘘术 适应直肠管状狭窄,有持续性不全肠梗阻,其他治疗无效者; 在左下腹髂前上棘至脐连线中点上方作斜行切口,长6~7cm,逐层切开皮肤,腹外斜肌 筋膜腹膜内斜肌、腹横肌、腹膜。将乙状结肠提取拉出切口之外,在结肠系膜边缘以钝 头血管钳,将系膜无血管区戳一孔,然后用一玻璃棒穿过此孔,两端用橡皮管套接。再 将切VI两端的腹膜稍缝合数针。结肠壁与腹膜每侧各缝2—3针固定。切口两端皮肤也稍 缝合数针,待48~72小时后再切开肠壁,皮肤缝合术后5—7天拆线,结肠系膜下的玻 璃棒2—3周拔除,结肠切开后,要及时清洗粪便,更换敷料。 2.6 经腹直肠切除术 手术方法如直肠癌手术,但切除范围要小,只切除狭窄瘢痕 即可。 (预防与护理) 参见“肛门狭窄”的预防。肛管狭窄预防主要是避免手术中过多损伤肛管皮肤,而 直肠狭窄的预防则是手术中注意尽可能减少直肠粘膜损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