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瘤 血瘤即血管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大多数为良性肿瘤,亦有恶性肿瘤。海 绵状血管瘤在本书皮肤病有关章节论述,本节论述包括血管内皮瘤及血管内皮肉瘤、血 管外皮瘤及血管外皮肉瘤、血管球瘤等。 血瘤病名首载于《外台秘要。卷廿三》:“皮肉中突起,初如梅李,渐长大,不痒不痛, 又不坚强,按之柔软,此血瘤。”以后《外科枢要》、《外科正宗》、《外科启玄》等文献都 记载了血瘤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法.<<外科正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述红 的瘤时还提出了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先天肾中伏火之学说,说明了本病与先天遗传性有关。 (病因病机罩 . 血瘤与血的病理变化关系密切。心主血脉,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相互 转化;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各种原因导致上述功能发生改变,都有可能发生血瘤。 1 心火妄动 《薛氏医案。外科枢要》说“心裹血而主脉,……若劳役火动,阴血 沸腾,外邪所搏而为肿者,其自肌肉肿起,久而有赤缕,或皮俱赤,名曰血瘤。”过于劳 累,可耗伤肾阴及津液,肾水不能上济心火,使心火亢旺,煎熬阴血,迫血离经妄行,复 感寒湿之邪凝聚赘生成瘤。 2 肝火燔灼 郁怒伤肝,疏泄太过,肝火内动,必燔灼阴血,阴血沸腾走窜,复感 寒湿之邪,相搏而成肿瘤。 3 脾不统血 脾为气血化生之源,又可统摄血液。若因脾气亏虚,则统摄失司,血 液可以离经;复因脾虚运化失职所生痰湿,与离经之血相搏瘀积成肿瘤。 4 肾伏虚火 先天父母肾精含有伏火,两精相搏而成形;精有血丝,以气相传,生 子因禀受父母肾中之伏火,而诱动心、肝之火,迫血妄行,复感外邪,相搏而结成肿。 5 气滞血瘀上述各种原因而成的瘀结之证,阻滞气机,气机郁结,气滞则血瘀更 甚,可瘀结成毒,成为硬块或溃破等证。 [辨病] 1临床表现 1.1 血管内皮瘤 是一种以血管内皮细胞显著增生为特点的毛细血管瘤。常见于皮 肤、皮下组织、肝、脾、骨骼等处。患者以婴儿多见.肿瘤大小不一,在皮肤及皮下肿 瘤直径为1-20cm左右。肿瘤为实质性,周围界限不清楚.为红色软性肿瘤,高出皮肤 表面,无压缩性. 1.2 血管内皮肉瘤 又称血管肉瘤或恶性血管内皮瘤,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 软组织血管内皮肉瘤好发部位是头颅、面部、乳腺、大腿深部肌肉等处。非软组织内的 则多位于肝、脾及骨组织.发于头面部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发于乳腺的以20,--30岁的 青年妇女居多,其他部位无明显的年龄分布特点。发生于头面部的肿瘤,位于真皮内,呈 丘疹状或结节状生长,直径平均2~--3cm左右.部分肿瘤为多发性,结节为紫红色,表面 有溃疡,极易出血。发生于深部肌肉及乳腺的肿瘤,体积较大,质地较软,内含多量血 液. 1.3 血管外皮瘤及血管外皮肉瘤 血管外皮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其中尤以下 肢多见,其他如腹膜后,纵隔、头面部以及肺等内脏器官也有。肿瘤体积直径自数毫米 至数厘米不等。良性肿瘤境界清楚,质地如橡皮。明显恶性的肿瘤则呈浸润性生长,质 地较脆,容易出血.血管外皮肉瘤生长缓慢,多为无痛性肿块,在体表者呈结节状,富 有血管。硬度不一,有的质软,有的质硬。肿瘤有肺转移倾向,有的也可以发生淋巴结 转移。 1.4 血管球瘤 是一种良性肿瘤,来源于动静脉直接吻合处血管球的球细胞。并有 “球”的器官样结构。球细胞和外皮细胞一样是一种变形的平滑肌细胞,有收缩功能。此 瘤的特点是体积小和有剧烈的疼痛。 ’ 多发于指甲下,为几mm大的紫红色肿块.发生在其他部位的有指、趾及四肢的皮 内或皮下,偶可发生在内脏器官甚至骨组织。位于皮肤及皮下的特点是局部有针刺样或 锐性疼痛,多为间歇性发作。触痛明显,冷却患部可使疼痛加剧。在皮下肿瘤可达黄豆 到蚕豆大小。 2 诊断要点 2.1 血管内皮瘤为红色软性肿瘤,高出皮面,无压缩性。 2。2 发于皮下的血管内皮肉瘤,呈丘疹状或结节状,结节为紫红色,表皮有溃疡, 极易出血。 2。3 血管外皮瘤及血管外皮肉瘤,发于体表皮下者,大多为无痛性肿块,结节状, 硬度不一,大小直径在5~20cm。 2.4 血管球瘤,发生在指甲、指、趾、四肢皮内或皮下,体积小,有剧烈疼痛。 2.5 可做活组织病理检查帮助诊断。 3 鉴别诊断 3.1 血管内皮瘤应与海绵状血管瘤区别 海绵状血管瘤略高出皮肤,外观暗红色或 紫蓝色,柔软,具有压缩性或膨胀性。 3.2 淋巴管肉瘤 大多数发于上肢,是在乳腺癌等手术后,上肢发生慢性淋巴性水 肿的基础上发生的.少数可见于下肢,可在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淋巴水肿的基础上发生. 先驱症状是水肿加剧或有触痛,后出现红斑、丘疹、水泡,再形成多个紫红色小结节。结 节可以融合或沿皮下组织蔓延。 (辨证工 1 心肾火毒证 本证多见于初生婴儿。肿块大小不一,直径可在1~20cm,肿块边 界不清,其基底在皮下,高出皮面,色红质软,按之无压缩性的肿瘤,不痛也不痒,舌 苔薄黄,舌质红。若见于成人,则脉细数,并可伴心烦、失眠、多梦等症。 2 肝火燔灼证 多发于头面部及乳房和大腿的深部,肿块直径大2~3cm,呈丘疹样 或结节样,可伴有疼痛。肿块表面呈紫红色,易形成溃疡,并极易出血。或肿块球样结 构,可随情绪而肿块体积有大小变化,受冷后疼痛加重,并触痛明显.可伴心烦、易怒、 口干、口苦等症。舌苔微黄,舌质红,脉弦细数。 3 脾统失司证 肿瘤体积不大,边界不清,基底深在皮下,可高出皮面,表面色红, 好发于下肢,.质地如橡皮或脆薄,极易出血.无自觉疼痛,亦无压痛.可伴乏力,肢软, 面色萎黄,精神差,纳食不佳等。舌苔白或白腻,舌质淡,脉细。 4 气滞血瘀证 肿块为实质性,基底部深,表皮色红或紫暗、紫红,肿块可呈结节 样,活动度差或固定不移,肿块可单发或多发性,触痛明显,自觉疼痛.易于出血。舌 苔薄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工 心肾火毒证 治宜清心肾火,凉血解毒。方选芩连二母丸加减。常用药物有 黄连、黄芩、知母、贝母、羚羊角、赤芍、紫草、钩藤、侧柏叶、龟版、鳖甲、生地、木 通、生甘草、淡竹叶等。 1.1.2 肝火燔灼证 治宜清泄肝胆,行气解毒.方选清肝芦荟丸加减。常用药物有 芦荟、龙胆草、夏枯草、当归、白芍、青皮、海藻、昆布、郁金、香附、紫草、丹皮、半 枝莲、龟版、鳖甲、羚羊角等。 1.1.3 脾统失司证 治宜统血归脾,化湿解毒。方选顺气归脾丸加减。常用药物有 当归、炒白术、茯神、黄芪、党参、远志、酸枣仁、广木香、生甘草、香附、川贝母、苍 术、厚朴、猫爪草、仙鹤草、七叶一枝花等。 1.1.4 气滞血瘀证 治宜通经活络,化瘀解毒。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药物有 藏红花、赤芍、川芎、桃仁、麝香、穿山甲、鬼箭羽、槐木、石见穿、土鳖虫、王不留 行、漏芦、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蜂房等。 1。2 成药、验方. 1.2.1 平消片,每次4—8片,每日2—3次。 1。2。2 犀黄丸,每次3"~6g,每日服2次。 1.2.3 大黄廑虫丸,每次工丸,每日服2次。 1.2.4 生栀子lOg,紫草20g,乌梅lOg,地榆15g.每日工剂,水煎2次服。 1。2。5 水蛭3g,守宫l条,菝葜20g。每日1剂,煎2次服。 工.3 西药治疗 病变过于广泛或出现转移者,可用化学药物治疗,多数可收效,控 制时间可达1—3年。 2 外治法 .2.1 外敷清凉膏合藤黄膏,用包扎固定方法,以促其消散。工日换药1次。 2。2 外敷散瘀膏合倍黄膏,亦用包扎固定方法,工日换药1次。适用于瘀滞疼痛证。 2。3 若肿瘤出血,可用云南白药掺敷伤口,不仅可以止血,亦有抗肿瘤作用。 2。4 肿瘤溃烂感染,用生肌玉红膏纱条引流换药。有抗感染、抗肿瘤及收敛创口之 功效。 3 手术疗法 孤立病变可行外科切除。局部病变严重的恶性肿瘤或伴有严重感染 者,宜行截肢术。 4 放射疗法 对于恶性肿瘤应配合应用放射疗法,愈早应用效果越好。国内曾有应 用放射同位素,。磷治疗,近期疗效甚佳。 [预防与护理] l 血管内皮瘤、血管内皮肉瘤,血管外皮瘤、血管外皮肉瘤,都有瘤面高出皮肤, 极易出血,应注意防止意外划破,造成出血与感染。 2 饮食宜忌辛辣、醇酒、油煎炸物,以免化热、动血,加重肿块症状及引起出血。 3 宜节制恼怒、条达情绪. (古籍选粹) 《薛氏医案.论瘤论》 若怒动肝火,阴血沸腾,外邪相搏而为肿者,其自肌肉肿起, 久而有赤缕,或皮俱赤,名日血瘤。……若肝火血燥,须生血凉血,用四物二地丹皮酒 炒黑胆草山栀。 《医学入门。瘿瘤疣疣》 心主血,劳役火动,阴火沸腾,外邪所搏而为肿曰血瘤。…… 血瘤,四物汤加茯苓、远志。 《证治准绳.疡医。瘤证治法》 六瘤者,随气凝结皮肤之中,忽然肿起,状如梅李, 皮软光,渐如杯卵,若发肿都软不痛者,血瘤。 《外科正宗.瘿瘤论》 心主血,暴急太甚,火旺迫血沸腾,复被外邪所搏,而肿曰 血瘤.……血瘤者,微紫微红,软硬间杂,皮肤隐隐若红丝,擦破血流,禁之不住,治 当养血凉血,抑火滋阴,安敛心神,调和血脉,芩连二母丸是也. 芩连二母丸,治心火妄动,遭血沸腾,外受寒凉,结为血瘤。黄连、黄芩、知母、贝 母、川芎、羚羊角、当归、白芍、生地、熟地、蒲黄、甘草、地骨皮各等分。右为末,侧 柏叶煎汤,打寒食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灯心汤送下.或作汤剂服之 亦效。 《外科正宗。红丝瘤》 婴儿初生红丝瘤,皮含血丝先天由,精中红丝肾伏火,相传 患此终难瘳。亡注):此证一名胎瘤,发无定处,由小渐大,婴儿落草,或一二岁之间患 之。瘤皮色红,中含血丝,亦有自破者。治法虽同胎瘤,但此患由先天肾中伏火,精有 血丝,以气相传,生子故有此疾,终变火证,溃处亦难收敛。 [现代研究] 以临床研究为主,基础理论报道较少。 安氏自制及莪散:白及50g,莪术30g,黄药子20g,山慈姑lOg,七叶一枝花、五 倍子、月石、雄黄各5g,紫硇砂、青木香各2g,血竭3g。上药为末和匀,适量外用。 吕某,女,1岁半。患儿出生后3天,发现右耳下腮腺部位有颗粒状红点数个,后红 点逐渐增大,变为肿块突出于右侧耳下。确诊为“右侧淋巴管混合型血管瘤”。用上方, 沸水适量,加入白酒lOg,食醋5g,再和上药末为糊状调敷患处,并嘱每日换药1次,7 天为l疗程。工疗程后肿块完全停止增长,颜色略见淡红。继用上方调敷8周,肿块已完 全消失,皮肤与健侧无异。随访10年,未见复发。 王某,女,19岁。出生后即发现左手背有一粒芝麻大小的黑痣,满月后手背逐渐肿 胀,并延及手指、前臂。近年不仅肿胀迅速,且疼痛,不能劳动.X线片示左前臂及手背 血管瘤,尺骨中下段增粗、尺桡远端脱位。患者因拒绝截肢而出院就诊中医。舌质红,脉 弦细。证属淤热交滞,凝结于络。拟清热化瘀,软坚消瘤法。方药:丹参、赤芍、泽兰、 桃仁、王不留行、威灵仙各12g,生牡蛎30g,地龙、丹皮各9g,红花、炮山甲、丝瓜络、 川芎各6g,地鳖虫4.5g,水蛭粉l。5g(冲服)。水煎头二汁服,三煎外洗。先后服药200 余剂,左前臂周径由原39cm,缩小至24cm,继续治疗数月,基本康复,可作一般劳动。 邱某,男,49岁。5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侧颈部有一包块,但不疼痛,大小为8cmX 6cmX4cm,周界清楚,质中度,无压痛,经穿刺出全血,诊断为颈部血管瘤。脉弦而滑、 舌质红,苔薄微腻。此乃肝郁痰结热壅血瘀所致。治宜疏肝解郁,软坚化痰,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方药:柴胡、半夏、浙贝母、玄参、银花、桃仁、赤芍、猪苓、茯苓各15g, 生牡蛎、昆布、海藻、连翘、半枝莲、半边莲、土茯苓各30g,红花lOg。水煎服。5剂 后,颈部包块已缩小约1/3,质地变软。在原方基础上,再加皂刺、穿山甲以增强软坚散 结之力。服2剂后减去山甲。共服药20剂,包块已大消,质软。以下方变汤为散服:夏 枯草、半边莲、半枝莲各60g,生牡蛎lOOg,昆布、海藻、桃仁、红花、赤芍、银花、猪 苓、玄参、浙贝母各30g,连翘50g,甘草lOg。共研细末,每服lOg,1日3次。服散一 半后,包块全部消失。 治疗方法:方①海藻、牡蛎、海浮石、昆布各30g,甘草5g,白头翁、玄参、当归 尾、赤芍、青皮、三棱、莪术各15g,乳香、没药、制半夏各6g,陈皮、独活、龙胆草、 川芎各lOg。每日1剂,水煎服。方②万应膏外敷。 杨某,男,13岁。1月前右侧颈部生一核桃大小肿块,皮色微红,硬而不坚,有微 痛感,以后肿块日渐增大,经某医院病理检查,确诊为血管瘤。因畏手术而转中医治疗。 检查见右颈部有一鹅卵大肿块,皮色紫暗,推之不移,压之软硬间杂且疼痛,颈部有紧 迫感。证属气滞血瘀,痰浊凝聚。拟行气破血,化瘀散结之法。上药服5剂后,肿块消 去1/3,疼痛亦减。续服上方15剂,换膏药4帖,肿块全部消失,无任何不适感而愈。1 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述评] 因血管组织赘生瘤变及血液淤积,在肿瘤的外观形态上出现淡红、暗红、紫红的颜 色,故形象地称之为血瘤。传统的教科书单论述血瘤之一的海绵状血管瘤,实际上中医 外科古代文献所论的血瘤,也不专指海绵状血管瘤。如《薛氏医案》称血瘤是“其自肌 肉肿起”,说明血瘤的基底较深,在肌肉之内,《外科正宗》说血瘤“微紫微红,软硬间 杂”,说明这种血瘤有可能是血管肉瘤。基于上述观点,本节所论血瘤包括血管内皮瘤及 血管内皮肉瘤、血管外皮瘤及血管外皮肉瘤、血管球瘤等。这有利于全面正确地认识血 管瘤,以满足临床实际的需要。 因本病是血脉及血液的病变,心主血脉,故与心关系最为密切,此外肝藏血,主疏 泄,脾生血、统血,都与之有很大关系。故血瘤的辨证以脏腑辨证为主,当然尚有感染 寒湿之邪、挟痰、挟淤、挟毒等机理和证候. 根据文献及临床经验,中医治疗血瘤已有不少的经验与成果,说明了中医药在本病 研究方面前景广阔。但在理论研究方面还要作出很大的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