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毒走黄 疔毒走黄是疔毒走散,毒入血分,内攻脏腑的一种急性危重证候。明《证治准绳. 疗疮》:“疔疮四畔红赤,渐散开阔,走散不止,此名疗疮走黄,是疗疮的严重并发症。”临 床以疔头忽然陷黑,肿势蔓延,心烦作躁,神昏谵语为主要表现。凡是疔疮,皆可发生 走黄。然相对来说,颜面部疔疮,因其居生之处,血脉丰富,经脉繁多,又为诸阳所聚 之地,故易走黄。明《外科正宗.疔疮论》说,“殊不知头乃诸阳之首,……再加艾灸,火 益其势,逼毒内攻,反为倒陷,走黄之证作矣.” 关于“走黄”二字的解释,说法不一。清《外科证治全生集.走黄治法》说;“黄即 毒也”;又说:“疔毒发肿、神昏,谓之走黄。”近代《疡科纲要》:“以患疗毒死者,或有全 体发黄如金色者,实即毒入经络,不能自化,郁蒸以成此变。走黄之名,盖由于此。”尽 管各家对“走黄”的字义解释不一,而各家对。走黄”实质的理解,是一致的。 [病因病机] 由于生疔之后,因早期失治,未能及时控制毒势;或因挤压碰伤;或因过早切开,造 成毒邪扩散;或误食辛热之药及酒、肉、鱼等发物,或加艾灸,更增火毒之势。如明 《外科正宗.疔疮论》。“凡见是疔,便加艾灸,……火益其势,逼毒内攻,反攻倒陷,走 黄之证作矣。”清《医门补要.疔疮食荤腥味散黄》:“误食荤腥,即动火助痰。闭毒不出, ……是为走黄。”上述原因皆可反助其邪,促使火毒鸱张,以致机体防御机能破坏,而邪 毒走散,入于营血,四散经络,内陷脏腑而成为走黄之证。 [辨病] 1 临床表现 1.1 疔疮早期被挤压、碰撞、切开排脓,或用艾灸之后,容易发生. 1.2 原患之疔疮由红活高肿,忽变为陷黑无脓,肿势迅速向四周扩散,或见红丝 走窜。 1.3 有明显的高热、头痛、呕吐、烦渴等全身症状。 1.4 若毒传脏腑,可有不同见证。毒入营血,可见腹胸斑疹隐隐;毒入于心则神志 昏迷;入于肝则面赤痉厥;入于脾则腹胀腹泄;入于肺则胸痛喘咳,入于肾则尿少目暗, 手足冷。 [辨证] 疔疮走黄系火毒为患,火为阳邪,其毒入于营血,耗伤营阴,扰动血分,内走脏腑. 故其证型可分为气营两燔、毒入营血、疔毒内闭、壮热亡阴等证。 1 气营两燔证 寒战高热,头痛烦躁,汗出口渴,恶心呕逆,肢体发麻,小便黄赤、 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 2 毒人营血证 壮热不退,或身热夜甚躁扰不宁,或神识昏糊,或痉厥抽搐,或皮 肤发斑。舌质红绛少苔而干,脉细数。 3 疔毒内闭证 面青唇焦,神思恍惚,四肢发厥,胸腹灼热,气粗喘息。舌质红绛, 苔黑有芒刺,脉沉迟而弱。 4 壮热亡阴证 身热烦躁,神志恍惚,大汗淋漓,四肢温,呼吸气粗,渴喜冷饮, 舌质红绛。苔黄而焦,脉细数无力。 (治疗} 1 内治法 1.1.辨证论治 1.1.1 气血两燔证 治宜清气泄热,凉血解毒。方选白虎汤合清营汤。若高热不退 者,加羚羊角粉0。2—0.3g调服;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 1.1.2 毒入营血证 治宜清营凉血,解毒泄热。方选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 味消毒饮.烦渴引饮者,加石斛、花粉、茅根;发斑者,加紫草、白茅根,神昏谵语者, 加安宫牛黄丸一粒冲服;痉厥抽搐者,加至宝丹一粒冲服。 1。1.3 疔毒内闭证 治宜宣泄面毒,清透伏邪。方选紫雪丹合玉枢丹内服。 1.1.4 壮热亡阴证 治宜生津固阴,凉血解毒。方选清营汤合竹叶黄芪汤。 1.2 单方验方 1.2.1 井底泥、千脚泥,冷敷头部、四肢、腋窝部。 1.2.2 羚羊角1g,钩藤12g,龙齿15g。煎水内服。 2 西医治疗 2。1 早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 开始时可根据原发病选用相应的抗生素,如青霉素、 庆大霉素、红霉素等。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细菌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 2。2 支持疗法 每日或隔日输新鲜血液200~400ml,补充各种维生素。 2。3 激素疗法 病情危急,机体反应不佳者,在大量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可配合应 用激素治疗。每日可用地塞米松20~30mg,或氢化可的松300~500mg. 2。4 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采用退热剂或物理降温。 3 外治法 积极处理好原发病灶,包括扩创引流及外敷箍围收束药物.具体见疔疮 外治法。 [预防与护理] l 凡生疔肿,严禁局部挤压、碰伤、艾灸,及早期切开。 2 忌食辛辣、酒及荤腥之品,忌服辛热药物。 3 绝对卧床休息,高热不退者,可配合头部冰帽降温。 4 宜流汁或半流汁饮食,禁食腥、甜、辣、热等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