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陈鹏:论李晃诗歌中的侠气

 阿馨书童 2015-01-14

 

论李晃诗歌中的侠气

 

唐陈鹏

    

     作为中国当代打工诗人的杰出代表和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新诗领域少有的具有鲜明“侠气”的优秀诗人,李晃凭借他对艺术的独特感悟力与二十年如一日的勤奋探索开创了一代豪侠诗风。他不足弱冠即携笔南下打工,从浸润着古老梅山文化浪漫传奇色彩的资水流域奔向富庶而新潮的珠水流域,开始了他多舛而幸福的诗歌生涯。他凭借着侠士般的勇猛一次次登上诗艺的悬崖,大胆开拓,逐渐锤炼、建构起独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和诗学体系。他的诗歌,意象雄健浩阔,只言片语即引来万马奔腾,侠气难挡,表现出其豪放不羁的个性情怀;同时,他的诗歌中还时时呈现着他对家国的铁血丹心,语言既精致而又惊心动魄,具有极强的冲击力。

 

一、侠气概述

(一)论“侠“

“侠”是指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人或行为。在古人的眼中“侠”常和“义”联系在一起,即所谓的“侠义”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的人格理想,具体表现为人的性格和品质。《史记·游侠列传》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焉”,这一段文字充分表达了太史公对“侠义”精神的肯定。然而今人提起侠,大多数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景象:“侠”不仅身怀绝技而且义薄云天,不仅是异人,而且还是义士——总之得身形魁梧武功盖世。但纵观中华历史,侠不一定非武不可,文人中有侠气者大有人在,如李白就曾有诗道:“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侠客行》其二),王昌龄、岑参、高适等等盛唐精英和辛弃疾、文天祥、陆游等侠骨儒士莫不尽显侠义之精神。因此,文人的侠气也是文学史上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二)何为“侠气”

侠气一词,较早的出现在《后汉书·成武孝侯刘顺传》中,有:“弘弟梁,以侠气闻”一句。所谓侠气,通俗的说来就是指豪侠激越的气概。武者的侠气表现在他的舍生忘死、义薄云天的侠士精神,文人们则用他们的诗文书画抒发书剑飘零、忧国忧民的侠者气概。他们的诗词慷慨激昂,多燕赵之风,充满了让人敬佩的侠气。正是这样一种“侠气”的出现,使得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所表达的喟叹、所冥想的哲思变得真切动人、激昂澎湃,他们在文字中所展现的独立张扬、狂放豁达的人格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才永远熠熠生辉。

二、李晃诗歌中“侠气”的由来

李晃的诗歌作品有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他的诗既古典又现代,“批判和承担,是他作品的核心指向。”(上帝的拇指语)他是真正将诗歌作为“心学”修炼的人,侠气是其诗歌作品中最显著的特征。然而,李晃诗歌中的侠气从何而来呢?

(一)   古老梅山文化的熏陶

何谓梅山文化?《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蛮峒,其地千里,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宋熙宁五年(1072年)开梅山,置新化、安化二县。按其地理范围来说,古梅山核心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新化、安化、隆回、新邵、冷水江全境及涟源、桃江等县市部分区域。简单说来,梅山文化就是指“梅山地区为中心,以苗、瑶两民族为主体、以狩猎农垦为生活来源的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化,它是荆楚文化的一个分支”。李晃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北部的高坪镇——隆北乡村,该地不仅钟灵毓秀、山水秀美,而且地处梅山文化圈核心区域内,梅山文化对民众生活影响至深。梅山文化圈内的人民崇文尚武、骁勇善战、性格刚毅、嫉恶如仇,颇具古代游侠风范。这样的文化积淀和秀丽的山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风云人物。近代思想家魏源,敢为天下先,“师夷长技以制夷”,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两广总督魏光焘,抗击日寇,血战牛庄,留取丹心照汗青;护国军总司令蔡锷将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敢于率领三千铁甲直捣北洋军精锐部队,打响掀翻袁世凯洪宪王朝第一枪;另外如邹汉勋、陈天华、谭人凤、彭述之等皆为世范。李晃的家族中也是时贤辈出,在其祖父一代,光是投军报国的壮士就有一十八人,其中甚至有数个黄埔军校的学员,忠烈之家引人惊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称故乡为“血地”,可见故乡对人一生的影响有多大。从小在梅山地域长大的李晃自然接受着梅山人以“勇猛、侠义”为内涵的人格信仰的熏陶,加其家族价值观的传承练就了他一身的侠肝义胆,当他拿起了笔,也就开始唱响雄浑刚健的诗侠之歌。

(二)   奔波生涯的磨砺

李晃生于贫困之家,十六岁时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辍学而奔赴南方打工。在二十多年的外乡漂泊中,李晃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他住过铁皮房,干过工厂生产线,当过酒店行李生,摆过地摊,甚至打过许多零工,缺衣少食,备受欺凌。从他早年的诗作可以看出他在最艰苦时刻的心灵状态:

 

我打工

我流浪

我把死亡挂在嘴上

我把爱人放在心上

      ——《我把家安在树上》

   

正是这样清苦的早年生活,使他能够较早的认知到人世间的美丽与丑陋、光明与黑暗。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后,李晃迎接生活的反而不是堕落、沉沦与自卑,而是鼓起直面苦难的勇气,提高自己改造苦难的能力。李晃的早年生活,实际上就是与生活的坎坷较劲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李晃锻造出了刚毅自强的性格、独立厚重的人格,他不屈不饶,完成了从文弱书生到“侠者”的转变。

三、李晃诗歌中“侠气”的具体体现

作为当代诗坛的优秀诗人,李晃的诗歌创作取材广泛,风格多样。他的诗歌,既现代又古典,既先锋又厚重;他既“跟洛夫、余光中的诗歌一样,向传统看齐”(陈建功语),又不肯原谅现实,开创“叫春诗派”,掀起一股凌厉的诗歌风潮。他的江南诗,轻盈秀婉;他的乡土诗,厚重感人;他的叫春诗,狂野不羁;他基于现实生活的作品,深刻朴实、雄浑大气。但无论是何种题材何种风格的诗作,都或隐或现的蕴含着他的侠骨、侠情和侠性,读过李晃诗歌的人都能品味到其诗作中明朗慷慨的诗境、飘逸自然的诗情、正气凛然的诗心和超凡脱俗的诗味。而这一切,又有机的构成了李晃气势恢宏的侠者之歌。

(一)雄健豪迈的诗歌意象

诗歌境界的高低取决于诗歌意象。“七绝圣手”王昌龄亦曾有“诗意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之论。而通读李晃的诗歌,其意象大多雄浑豪迈,视野开阔,动笔即触万里河山,读之如醍醐灌顶,使人豁然开朗,颇受振奋。他的诗歌风骨俱存而境界独高,诗人从不以小我自视,而是放眼于高峰大川,俨然立于其顶或观之于侧,慷慨击节,引项高歌。如《坐在高高的山岗上》:

 

累到腿酸脚痛之时爬上山的肩膀,

双脚帮我实现了征服高山的欲望。

坐在高高的山岗上,如雕塑一尊,

只有风吹动我紧贴着脊梁的衣裳。

 

远处山脚下的村庄香艘小船那样,

幸福的航行在油菜花金黄的海洋。

白云在脚下卷起又落下,又卷起,

涛声雷鸣般在远处的深渊轰响。

 

像只蜜蜂翔飞在山茶花颤动的乳房,

吸着谁也没有品尝过的玉露琼浆。

坐在高高的山岗上,看我的王国,

还有谁,还有谁的疆域比它更宽广?

 

那个住在离星光最近的老大娘,

此刻在丛林里采摘雨后的春蕨。

和守候在篮子旁边的孩童一道,

明日将出现在热闹的乡村墟场。

 

我从远方回来,回到宁静的村庄,

可依旧对远方充满无限向往呵——

天空不需要暂住证,也没有围墙,

没有谁能将我依然年轻的思想阻挡!

 

等山风吹干了贴在脊梁上的衬衣之后,

一转身,一伸手就是长满羽毛的翅膀,

肥胖的躯体,也可化成优雅的翱翔——

深谷里,传出我那山鹰一样清脆的鸣响。

 

通篇诗歌押ang韵,读来慷慨激昂、和谐流畅。诗人坐在高高的山岗上,俯视四周,村庄、田畦、白云、丛林等皆在眼底,不禁心怀激荡,自立为王,将这大好河山视作自己的领土,侠气荡漾。而诗人既善于笔压群山,亦不忘了精致的工笔,在他“一览众山小”之时,也看到了居所偏远的留守老人及孩童,诗中专门用了一节对他们的生存状况进行描绘,既将诗歌的深度大大拓展,又显示了作者的侠义心肠。接着,作者心系现实,表达了搏击高空的愿望。那“围墙”、“暂住证”曾经给平凡的身处底层的农民工带来了许多困扰,然而这些都不能阻挡诗人年轻的思想和优雅的翱翔!他将像山鹰一样,用清脆的鸣响震撼山谷,自在飞翔。从此诗中可以看出,李晃侠歌并不是身处高处、平步青云时的得意高歌,而是身处坎坷、求索于途时的慷慨之歌。真正的侠者不仅能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更能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依旧保有侠骨豪情,苦中品甜;不仅能依靠自身顽强的毅力勇往直前,也能伸出手来帮助身陷生活漩涡中的人们,与他们一同击败坎坷。

李晃的诗歌不仅意象宏大,而在这宏大的意象中更贯穿了诗人顽强的信仰,展示着诗人气吞山河的开阔胸襟。如《梅花次第开放》:

   

在旷野,梅花次第开放,

——风中涌来幽幽暗香。

我还是那拔剑亲征的君王呵,

只是头上溅落几粒岁月的霜。

   

疆域何其宽广,可以信马由缰。

既然选择远方作为今生的疆场,

何须后悔,又哪来的肝肠寸断?

只是别忘了出发前拜别的祠堂。

 

梅花次第开放。马背之上

剑在手,琴棋书画在行囊。

风中烈烈作响的,不只是

旗帜,但见梦想尚在飘扬。

 

这首诗歌是李晃侠歌的代表作之一。旷野的梅花次第开放,暗香潜涌,诗人立笔为王,选择远方作为今生的疆场,即便头上溅落了几粒岁月的霜,即便别离故乡不免肝肠寸断,但马背之上剑在手,梦想尚在风中烈烈作响!征服远方是诗人的志愿,虽人已中年,离乡日远,但诗人浑然不惧,挥鞭向前,就像傲骨梅花,在冰天雪地里次第开放。诗中有痛楚、有辛酸,但更多的是诗人执着于梦想的不屈不饶、是诗人奔赴梦想的坚决刚毅、是诗人直面生活铿锵激昂!全诗意象宏大,用笔精到。

又如《黄河印象》:

 

济南的栎口浮桥上车来车往,

发出轰轰轰轰声响。

此时的黄河,像老女人胸前

耷拉的乳房一样平静、安详

 

谁说她粗犷、奔放、豪爽?

她怎能和想象中的黄河那样,

卷走人们、房屋、牛羊?

怎能引发诗人们的歌唱?

 

我长江一样粗壮的双腿

深陷在黄河柔软的泥土里。

莫非一个民族的肤色

真的就是这样淘出来的?

 

一粒蛋黄色的夕阳,是黄河

挂在苍穹的脸盘上的泪光

我只能转身告诉我的爱人,

我真的见过黄河,就这个鸟样

 

本诗依旧具有鲜明的侠者风范,黄河、夕阳,在诗人的眼里竟如掌中之物,随手比拟。气象依旧壮阔,但韵旨则深刻许多。

再如《转身》:

 

曾经扇动的翅膀——

翻过一座又一座如梦的山岗

也曾不停的跋涉,迈入人生荒漠

渴望清澈的溪水滋润干渴的喉嗓

 

与其不停地追逐一枚西沉的落日呵

不断地向她献上华丽的诗章

不如回头,转身奔向东方

迎向那枚初升的太阳!

 

而我最终死去了。眼睛

陷成两面湖泊,喂养着耕耘不息的牛羊。

而头发腐烂了,滋养的田野里

四处翻滚着金黄的稻波麦浪

 

我扔下的拐杖,在身后

长成桃林,所有的农庄流溢芳香

凡是我足迹所到之地

都将吟颂我温情的诗章

 

本诗中的诗人形象既如夸父般为了追逐光明而奋斗不息,又如盘古般用生命来造福世人。广阔的诗歌意象,热情的诗歌内核,及其“深藏功与名”的侠士气度,感人至深。

(二)洒脱不羁的个性情怀

李晃的诗歌创作,是贴紧了自己的内心和生活的。他的诗歌之所以有独具一格的迷人魅力,不仅在于他的高亢侠歌,更在于他的洒脱不羁的个性融贯在诗歌中,创造了或飘逸自然或荒诞尖锐的诗歌风格。他的侠情、侠骨与侠性,如不败的诗花播撒在他的文字中。

如《九月九日致李白兄》:

 

太白兄安在?今日又重阳

莫独个儿细数床前的明月光了

且来我丽湖花园

与我磕天府花生

和金威啤酒

浇灌夜夜勃起的乡愁

 

来,来,对影成三人

此处尚可胜寒

尚可摘星星下酒

看吴刚月宫砍桂树

嫦娥当空舞长袖

让王维兄回山东

遍插茱萸于头顶后

蓦然发现

少了诗友你和我

 

月亮那把雪亮的刀子

断不敢把你的三千丈长发削落

来,来,来,醉就醉罢

醉后你仍可吟诗桃花潭

我且唱我的歌

弄人生这艘蚱蜢舟

于这陌生的河流

 

本篇诗歌较为鲜明地展现了李晃作为诗侠的个性情怀。他与李白隔时空对望,相顾相惜,饮酒抒怀,在轻松的笔调中,活泼调侃而并不油滑,便语交流而丛生诗意。诗人豪放不羁的侠情在与诗仙李白的对话与碰撞中完整的树立起来。

又如《打工宣言》:

 

我出卖青春

但绝不出卖灵魂

我为无奈的生活流泪

但绝不为蒙羞的黄金

下跪

 

诗人的个性在这一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现代社会的物质大潮的冲击下,不少人都倾心于物质、金钱和权力,为了这些东西可以出卖一切,可以放弃一切,甚至是最基本的人性。然而诗人却毫不为利欲所动,他宁愿做少数人、宁愿屈居生活的底层,但他绝不会出卖灵魂、放弃尊严,他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操守,即便为无奈的生活流泪,也不为蒙羞的黄金下跪。侠骨铮铮,可歌可叹。

同样,在《拒绝》一诗中,诗人有了更深刻的批驳与坚持:

   

从来不拒绝阳光,正如我

从来拒绝不了妩媚的春天

却拒绝与那些内心黑暗的人对话

 

耳朵拒绝不了麻雀们的恬嘈声

却拒绝那些四季都披着羽毛的家伙

站在同一个现场。我拒绝合唱。

 

那些满面春风的人,刚从冬天的温暖的

青楼里下来,摸过梅花的小手,友好的

伸向我,满手都是这个时代的梅毒。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李晃的部分诗歌是切实的具有诗教功能的。在这首诗里,诗人的性情得到了全面的展示。诗人不拒绝美好的春天、阳光,而坚决拒绝与内心黑暗的人对话,接着以“披着羽毛的家伙”来比拟欺诈他人的有权势的社会败类,诗人以“拒绝合唱”表达出对此类人的鄙视与讥讽,体现出作者洁身自修的品质、峻洁纯美的人格。最后一段诗人寄予了深厚的含义,那些满面春风的人,在利欲场中暂时风光,他们满手都沾满了时代的梅毒,沾满了不公平的社会规则、观念、现象所溢出的脓汁,令人恶心。

诗人面对生活中的压抑与坎坷,从不畏惧进行张扬的对抗。如《我要和深圳做爱》:

    

我活的不潇洒

我过得不自在

今夜的地王大厦

是我高高勃起的鸡巴

 

我要和深圳这个现代女孩

做一次爱

要做就做个淋漓痛快

要爱就爱个死去活来

让那些爱我的和我爱的

女孩都说:

李晃真坏

 

全篇语言诙谐、敏感而尖刻,是诗人豪侠不羁的直接反映。诗人寄居于深圳,身在此而心中难以感觉到归属感、安全感,都市里的欲望与利益的交织纷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外乡人所感受到的尊严上的不对等,以及生活压力的繁重,都压负在诗人背上,让他难以舒喘。诗人通过这种形而下的较为极端的方式所表达的不仅是对人性所受压抑的反抗,更多的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极度热爱。

李晃的诗歌创作总是“立足于炫目而物质的现代社会,吟唱生命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汤奇云语),“大我的塑造,是他的文本区别于当前流行的小我的模式的卓越之处”(上帝的拇指语),如他的《以梦为马》,就将慷慨奋发的英雄气概和独立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敢把人类历史的内裤

勇敢而无情的撕开

让本真的面目与丑恶

统统露出来

 

我追上了光明

一路上习惯了黑暗

正如我掘到黄金般的诗歌

吹尽了狂沙

 

最美丽的风景尚在天涯

我以梦为马,独步天下

 

(三)忧国忧民的铁血丹心

李晃无论是作为一个豪侠之士还是满腔正气的诗人,他对国、对家都有着极度深沉的爱。这种热爱不仅表现为对祖国山河、建设成绩的由衷赞美,也表现为对社会弊端或不良现象的规劝与批判。而正是这种热烈激昂的赞美和直言不讳的批评,体现了李晃侠士般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如香港将回归前夕,诗人激动难抑,挥笔成《1997:我和你》一诗:

   

那一天,我会带上一生的承诺

和一束刚采来的带露的勒杜鹃

站在深圳河边

看你驾日月之马车

呼啸而来

 

时间的大树下

飘落三万六千一百三十五片叶子

历史的天空中

瘦瘦的月亮早已长胖

香港,美丽又善良的女郎

总担心你站在太平上上望故乡时

把脖子望断

我要从天空的抽屉里

抓一把晶亮的星星做药引

捏一枚中国月亮

为你疗伤

 

正如长河的滚滚流水

谁也无法阻挡

世纪末的落日何等辉煌

我要携你全部的温柔四下里走走

看我们的娘亲换上新装

 

请允许我迈上梧桐山的肩膀

指着温暖的北方,说:

长江的走向

正是家园的走向

 

此诗激情澎湃,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香港,离开了祖国母亲近百年的美丽又善良的女郎,马上就要回归了,诗人心怀喜悦,要带上带露的勒杜鹃,携“你”全部的温柔四下里走走,看我们的娘亲换上新装,并且指引“你”家园的走向。情感真挚、深沉。

又如《浪子的悲歌》:

 

春雨刚走,我呵独坐山坡——

叼着太阳那根时隐时现的烟斗。

我那勤劳的严父慈母,就躺在身后,

这是两座压在心头已久的青青乡愁。

 

一只未名的鸟站在身侧哪棵树梢鸣叫,

河流、花朵与牛羊穿胸,款款而过。

阴阳相隔,早已无处可以诉说,

任由泪水凄凄,悄然从脸颊上滑落。

 

远处细雨如丝,薄雾如纱,青山如黛,

油菜花包围的农舍里有我多病缠身的哥哥。

——还有活泼乱跳的小孩,

以及他们年迈力衰的外公外婆。

 

请原谅我眉头紧锁,却也锁不住缕缕哀愁。

我是最后一个逃离故乡、自我放逐的过客!

——这是我迷人的故园之独特景色。

这也是我尚在泥泞中前进的中国!

 

这是李晃的诗歌名篇。诗人清明时节回家祭祖,父母俱逝,兄长染疾,举目之下,乡村只剩下幼童孤叟。不仅穷困的局面未改,反而愈益凋败。诗人乡愁如岱,却又无法与谁诉说,河流、花朵与牛羊穿胸而过。因此,诗人不免心潮汹涌:这是我迷人的故园之独特景色,这也是我尚在泥泞中前进的中国!一语当空劈出,震撼人心,久久难忘。

再如《布谷》:

 

“布谷,布谷,布谷……”

 

回到乡村,我仰首听见布谷

——这个中国乡村的优秀歌手

从这个山村飞到那个山村

在田野里不断的卖力地鼓与呼

 

却只见:几个老人与孩童留守

几只老鼠守护着几座新建的红砖屋

许多青壮年在城市里迷失去路——

亡,百姓苦;兴,也百姓苦。

 

油菜花香的深处,那一把

犁田的好手,纵使摇犁前进

(水田哗哗响着,泥巴翻滚着)

也扶不住乡村低头叹息的痛苦。

 

只有那不懂事的布谷

穿过四月的水雾——

从乡村的这一头呼叫到那一头

她那冒着火的喉咙分明在喊:

 

“不哭,不哭,不哭……”

 

《布谷》一诗,是李晃的农村题材诗作中最有深度和特色的一首,也是当代中国诗坛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诗作。李晃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当他看到乡村虽有了几幢红砖房但仍止不住的凋敝的景象,心中悲之,故以乡村优秀的歌手布谷为代言人,诉说着古老乡村的绝境与乡人的痛苦。诗人王熙远曾说道:“李晃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代表性,读起来有一种民族的负重感,农村的苍凉感,人生的悲壮感,其作品的抒写老到和叙述文字后的深邃思考,值得写诗的人细细品味。”

在李晃的诗作中,还有一些基调沉重的作品,这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在国难当头时的撕心裂肺:

 

    招魂的短笛

    ——谨以此诗奠祭2008.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所有丧生的亡灵

   

今夜,我在湘西边地,

削一支班驳的竹笛轻吹——

四川大地上所有地震中

离去的亡灵,归去来兮!

 

地震,这个十恶不赦的魔鬼,

抖下你们,犹如抖落它身上的虱子。

面对浮在水面上的花朵

和废墟下的花季雨季,

我心痛:为何这不是伤痕累累的我,

而是曾经活泼、美丽的你?

   

那一刻,我真想收养一个地震孩子

或者去当一名志愿者,一台春天的挖掘机,

用鼻子探出仅存生命的呼吸,

用钢铁的牙齿叼出一片希冀。

哪怕是最后一滴从军用水壶里跑出来

冲向断垣下焦渴的喉咙的水!

   

我也想为你写一首诗或编辑一本诗集,

却不会象某些人那样,因为进了几个

地震诗歌选本而拥有了点名誉沾沾自喜。

然而,我什么都不能,疲软无力。

那时,我知道,面对地震写诗,

无论他动机如何,都是轻浮的。

我心灵的桅杆上,降下半旗……

   

黎明在窗外穿上了白衣。

此时,我固执地拿起这支新置的短笛,

吹一曲《中国雄起》。

只因我深爱着这片迷人的土地。归去来兮!

   

所有的词语在这样的情感面前都会沉默。李晃的诗歌总是能钻透人心最薄弱的地方,具有极强的感化力。

(四)惊心动魄的诗歌语言

李晃是天生的语言工程师。他的诗“描述从容,有一种极清晰、精彩的语言剥离能力”(李浔语),使他的短诗具有刀子般的锐利度,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深深扎入读者的心灵,使之印象深刻。他的语言总是精炼而凝重的,往往韵味深刻,让人久久回味。灵活多变的遣词造句能力和精致的审美要求,使得李晃的诗歌在语言上有惊心动魄的效果。

如他早期创作的禅诗:《南华禅寺万人锅》:

 

想象当年慧能握满阳光
握满苦难的手如何掌勺
想象那些稀稀烂的喜悦
又是如何溜向饥饿的乞钵
设若苦难再多一点
 
喜悦又会如何?如来我佛

我要么是慧能眼角一粒
千年未拭的眼屎
要么是锅底最后一勺
坚硬的稀粥

 

此诗在语言上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一段平和、含蓄、隽永,使读者较易进入诗境,而后一段接连两个惊世骇俗而又妙趣横生的比喻,不仅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作者的诗意寄托,而且用语新鲜、火辣,读过之后印象深刻而又不得不深为叹服。

李晃诗歌中的每一个词语都有鲜活生命力,都能活蹦乱跳的承载诗意。如《遥寄洛夫》:

   

你不就是台北那一块
会酿酒的石头么
为何坐在我的右侧
遂溢了一地乡愁

你曾诗寄长沙李元洛
昨日来深圳会我
失调的湘音一朵接一朵
开遍众荷喧哗的灵河

穿过石室之死亡后
你这条源自衡阳的无岸之河
如今流往温哥华
那里的雪
下得是否比湖南大雪还大

    

我坐在丽湖花园丽富阁
隔着太平洋这张蓝色方桌
架起唐诗中那只焚着一把雪的
红泥小火炉给你温酒

伸手从天空的口袋里
掏出那只李白用过千百次的
月光杯,干,则彼此
让时间的拳头创成严重内伤

遂裸奔成一双左边还是早晨
右边已是黄昏的鞋子
然后“哗”的一声
呕吐出一桌魔歌

李晃不仅把握了语言内在的韵律与美感,同时也颇为注重诗歌的建筑美。他的诗歌一般句式齐整,节奏适度。他在诗歌的形式与语言的有机结合上做出了许多探索。如《西湖写意》:

   

款步而来

不管有鱼没雨

都把倒下的雷峰塔

当一把油纸伞夹在腋下

站在西湖一个叫断桥的地方

来借用

 

全诗精短有趣,诗意盎然,江南的秀美扑面而来,江南的女子娉娉婷婷,而诗形如伞,则与诗歌本身的美感相容相洽矣。

四、结语

李晃是当今诗坛为数不多的用灵魂写作的诗人。“豪侠之气”是他诗歌中最显著的特征,并因此被誉为“诗侠”。古老梅山文化和打工生涯的双重作用是他侠气的来源,恢弘雄健的诗歌风格、洒脱不羁的个性情怀、心系家国的高度责任感承载于他独具一格的精致的诗歌语言中,构成了诗侠之歌的具体的文本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