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鼻衄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鼻衄
   【定义】
   鼻衄系指因外感或内伤,致血液不循常道,由鼻道外溢的一种病证。
   【范围】
   西医学中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单纯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出血,或因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而导致的鼻出血,其它如麻疹、丹毒、猩红热、流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风湿热、血液病、肝硬化、尿毒症、维生素C及维生素K的缺乏、内分泌失调等病以鼻出血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外伤鼻衄不属本篇讨论范围。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风热、风燥之邪侵袭肌表肺卫,或风寒化热或外寒内热郁于肌表,肺开窍于鼻,邪热上壅迫血妄行或邪不得解,鼻衄而泄。
   2.内伤嗜烟酒,喜食膏粱厚味、炙焯辛辣,或素体阴虚,或为阳盛阳亢之质,复因情志、饮食、外感风热燥火等因素而诱发鼻衄。而脾虚、气血两虚、气不摄血亦为常见原因。
   二、病机
   1.发病感受风寒、风热、温燥之邪致鼻衄者,一般起病较急;而因于内伤致鼻衄者,起病较缓,出血量少;火热内盛迫血妄行者,起病急而势猛,出血量较多。
   2.病位病位在鼻、肺、胃,与肝、脾、肾均密切相关。
   3.病性以燥热、火热为多,部分为气虚、阴虚,临床上热证多,寒证少,实证多,虚证少。
   4.病势以由里向上,血随气逆为特点,因为无论外感或内伤所为,本病证均为上焦肺窍受病,血从上出。
   5.病机转化 以燥火伤正,耗灼阴血、津液为主要病机,故燥火邪热及正气盛衰进退为本病证向愈或发展的决定因素。早期鼻衄,出血量少,邪热不甚,正盛邪轻,病邪轻浅易去。至邪深入脏腑,内热炽盛,则出血量多,耗损阴血。若长时出血不止或暴衄致阴血耗竭,气无所依,可出现气血两虚,甚至气衰血脱。
 鼻衄病因病机见图6—2。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二、鉴别诊断
   倒经 又称逆经。表现为经行鼻衄,其发生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多于经前或经期出现。而鼻衄发生常因外感或内伤因素诱发,与经期无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鼻衄宜区分外感或内伤鼻衄。若兼见头痛、发热畏风、咳嗽、脉浮等症状者,多为外感鼻衄,病位在肺、胃。内伤鼻衄可因多脏腑气血阴阳失和所致,若症见咳嗽痰黄,胸膈烦闷,口臭便干者位在肺、胃;症见头痛头胀,口苦心烦,两胁胀痛,病应在肝、胆;若症见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则病位在肾;若见气短乏力,面色无华,肢懒倦怠者,病位在脾。
   2.辨病性 鼻衄一般初始多为邪实,经久不愈,伤及脏腑,则虚实互见,正虚邪实。外感鼻衄见发热无汗,咳嗽畏风,属风寒外感,入里化热;若发热汗出,咳嗽咽痛,则多为风热袭肺。内伤鼻衄常可由肺胃蕴热、肝胆郁热、阴虚火旺、气虚不摄所致,症见鼻干鼻衄,咳嗽痰黄,口渴口臭,大便秘结者,属肺胃蕴热所致;症见头痛头胀,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心烦易怒者,属郁热内盛,火热上攻;若见鼻衄反复发作,五心烦热,咽干耳鸣,舌红少苔,脉沉细者,证属阴虚内热,虚火灼络;若见面色不华,鼻衄色淡,气短懒言,舌质淡,脉沉无力者,证属气虚不摄,血溢络外。 。
   二、治疗原则
   实火宜清降,以清热泻火,凉血降逆为主;虚火治宜清养,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为主;脾虚失摄治宜温养,以益气健脾,养血止血为主。此外,暴衄应凉泄,久衄宜兹养。
   三、应急措施
   1.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额部及鼻根部。
   2.将百草霜、血余炭,用棉花球蘸上药末塞入鼻内。
   3.鼻衄不止,可用大蒜捣如泥,作饼,贴敷同侧涌泉穴。
   4.手指按压上星、印堂穴。
   四、分证论治
   
1.风寒束表
   证候 鼻衄,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紧。
   证候分析 风寒外袭肌表,卫阳郁遏,正邪相争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或浮紧,舌淡苔薄白;鼻为肺窍,表气郁闭于肺,外邪不得汗解,借鼻衄为泄邪之途径。
   治法 辛温解表。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加味香苏散加减。药用香附子9克  紫苏叶9克  炙甘草3克 荆芥9克、防风9克、丹参9克、丹皮9克、生茜草9克、白茅根9克 陈皮6克
 加减:
 1.口干舌红者,加生地、麦冬、石斛;
 2. 咳嗽者,加前胡、桔梗;
 3. 头痛者,加蔓荆子、白芷;
 4. 关节酸痛者,加秦艽。。  
  方中苏叶辛香温通,外能通腠理,开毛窍以解表散寒,内可宣肺气,理气滞,散郁结,善治风寒束表,肺气郁闭之证,故以为君药;荆芥辛香微温,功擅发表散风,透散力强并可入肝经血分,防风辛温发散,荆芥同用助君药解散表邪、宣透祛风之力,共为臣药;香附辛散芳香,善理气解郁,通调三焦,散气血之郁滞,陈皮理气,丹参活血化瘀,凉血通经,诸药相伍调和气血,疏理气机,共用为佐;丹皮、茜革凉血止血并可祛血分瘀滞,止血不留瘀,白茅根凉血止血衄,利尿泄热,可引邪热下行,共为佐使。诸药合用于疏理透散之中,使郁闭之势得解,邪有出路而衄自止。
   (2)加减 口干舌红者,加生地、麦冬、石斛;咳嗽者,加前胡、桔梗;头痛者,加蔓荆子、白芷;关节酸痛者,加秦艽。
   (3)临证参考素体阳旺者,或感受风寒邪气较重不得汗解时,常易以鼻衄为泄邪途径。衄后症解称之“红汗”,衄后症不减者,可用本方药宣肺解表,微使汗出而解,注意本型用药不宜辛燥太过,同时宜配合凉血安营之品。
   
2.风热犯肺
   证候 鼻衄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红,苔薄白或薄黄,舌略红,脉浮数。
   证候分析鼻为肺窍,风热郁肺,循窍上逆,迫血妄行故致鼻衄;风热外袭郁于肺卫,上千清窍故发热头痛;肺合皮毛,肺气失宣故咳嗽;风热伤津,热蒸气逆,故口干咽红;舌脉为感受风热之征。
   治法 疏风清肺,凉血养阴。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5克  薄荷2.5克  生甘草2.5克 苇根6克 
1..气粗似喘,气分热盛,加石膏、知母。
2.若舌降、暮热,是邪气入营,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参。
3.若热入血分,舌质深降,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宜去薄荷、苇根,加生地、丹皮、麦冬、玉竹。
4.若肺热甚,加黄芩。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
6.若兼咽喉红肿疼痛的,加玄参、板蓝根。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
8.若目赤肿痛,宜加剌蒺藜、蝉蜕、木贼、决明子。
9.鼻衄宜加丹皮、小蓟、侧柏叶、白茅根以凉血止血,或合十灰散;大蓟10克 小蓟10克 荷叶10克 侧柏叶10克 白茅根10克 牡丹皮10克 大黄10克 茜草10克 棕榈炭10克 山栀子10克。
10.口、鼻、咽干显著者(阴伤较甚),加玄参、麦冬、生地养阴润肺。

   方中桑叶甘寒质轻,长于清透肺经风热,并润肺燥,凉血止血,菊花辛甘苦寒,有清散上焦风热之力,二者共用为君;薄荷辛凉,清透力强,疏风散热,透解郁滞,助君药清宣郁肺之风热,黄芩苦寒,清上焦之热并可凉血止衄,连翘清散上焦风热,共用助君药疏风清肺,凉血止血,故以为臣;杏仁、枇杷叶润肺降逆,肃肺止咳,芦根清透肺热,养阴生津,丹皮凉血散瘀,白茅根凉血止血,共为佐药。方中选药辛甘寒凉,轻清宣润,诸药相伍共收疏风散热,清肺润肺,止咳止血之功。
   (2)加减便秘者,加全瓜蒌;口渴明显者,加天花粉、麦冬;咽干痛甚者,加玄参、牛蒡子、射干;咳甚者,加浙贝母、白前、前胡;衄血量多者,加藕节炭、仙鹤草。
   (3)临证参考本证患者若兼恶风寒症者,宜酌加少量荆芥、防风以助疏风解表之力,症去药减。对伴口鼻干燥,苔白质燥者,除服药外,还可配合食疗,可服食西瓜、梨、百合、藕等食品以养阴润燥。本证型用药特点以辛凉润微寒为主。
肺热无表证:症见鼻衄、咳嗽、痰少,或痰黄,难咯出,身热而不恶寒者,可改用清咽宁肺汤清肺泄热、利咽化痰,酌加小蓟、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肺热无表证:症见鼻衄、咳嗽、痰少,或痰黄,难咯出,身热而不恶寒者,可改用清咽宁肺汤(前胡5克 桑白皮5克 川贝5克 甘草2克 知母5克 黄芩5克 栀子5克 鼻衄加入小蓟 白茅根 侧柏叶)清肺泄热、利咽化痰,酌加小蓟、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3.胃热炽盛证: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鼻、口干燥,口渴欲饮。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偏于阴虚药用玉女煎;石膏15~30克 熟地9~30克 麦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1.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
 2.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
1.鼻衄可加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2.发 、烦躁、舌红、脉数等症显著者(热势亢盛),加山栀子、丹皮、黄芩清热泻火。
3.大便秘结(腑热肠燥),加生大黄通腑泻热。
4.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热伤阴津),加天花粉。石斛、玉竹等养胃生津。

 热势亢盛,发热、烦躁、口臭、便秘等症显著舌红,苔黄、脉数者,可改用刺蓟散;大蓟10克 侧柏叶10克 川连10克 山栀子10克 苦参10克 生地10克 大黄5克
1.鼻衄可加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2.发 、烦躁、舌红、脉数等症显著者(热势亢盛),加山栀子、丹皮、黄芩清热泻火。
3.大便秘结(腑热肠燥),加生大黄通腑泻热。
4.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热伤阴津),加天花粉。石斛、玉竹等养胃生津。
。偏于热盛
 临证参考本证型有热在肺或胃为主之不同。治疗可依证选用泻白散(地骨皮15克 炒桑白皮1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一撮 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或清胃散(生地黄6克 当归6克 牡丹皮9克黄连6克 升麻9克1.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2.口渴饮冷者,加石膏并重用之。3.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之类加减。胃中燥热,伤及阴津者,可用玉女煎(石膏15~30克 熟地9~30克 麦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1.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
2.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
1.鼻衄可加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2.发 、烦躁、舌红、脉数等症显著者(热势亢盛),加山栀子、丹皮、黄芩清热泻火。
3.大便秘结(腑热肠燥),加生大黄通腑泻热。
4.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热伤阴津),加天花粉。石斛、玉竹等养胃生津。
)。本证常选加白茅根、大小蓟、紫珠草等。若血出如涌者,应急予外治法先止血。
 
4.肝火上炎证:鼻衄。头痛、目眩。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数。药用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7.鼻衄可酌加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等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8.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者(热盛阴伤),酌减利水之车前子、泽泻及辛温之当归,加麦冬、玄参、女贞子、旱莲草等养阴清热。

 
 肝火上炎重证:伴有肝阳上亢的鼻衄,表现头痛、头晕、眼花、耳鸣、肢麻筋惕,少寐多梦、急躁易怒、脉弦者,可改用天麻钩藤饮(天麻9克(焗服) 钩藤12克(后下) 生石决明18克(先煎) 山栀子9克 黄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朱茯神9克 
 1.重证,加入羚羊角,则药力益著;
 2.若进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症,加酌加槐花、海藻,盖现代研究称所含路丁有改变血管硬化之功。
 3.阳亢化风,眩晕较甚,唇舌或肢体发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蛎、龙骨、磁石等以镇肝潜阳熄风;
 4.肝火偏盛,头痛较剧,面红目赤,舌苔黄燥,脉弦数者,可酌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龙胆泻肝丸以清肝泻火
 5.便秘,可加大黄、芒硝,或加服当归龙荟丸以泻肝通俯;
 6.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乌等以滋养肝肾。
 7.鼻衄可酌加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等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8.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者(热盛阴伤),酌减利水之车前子、泽泻及辛温之当归,加麦冬、玄参、女贞子、旱莲草等养阴清热。)以平肝潜阳、清热安神。酌加茜草、大蓟、小蓟、蒲黄、白茅根等凉血止血。
 
 豢龙汤系清代费伯雄所制。费氏在《医醇媵义·鼻衄》日:“予自制豢龙汤(羚羊角3克(磨粉,独煎)、生牡蛎15克、夏枯草9克、南沙参10克、麦冬10克、丹皮9克、荆芥炭9克、薄荷炭9克、茜草9克、藕汁30克 
加减:1. 便干便秘者,加生大黄或芦荟;2. 热甚伤阴者,加生地黄、玄参。 临证参考肝胆郁热者,常因嗜酒、暴怒而发病,因而当首先安抚患者,稳定情绪。豢龙汤系清代费伯雄所制。费氏在《医醇媵义·鼻衄》日:“予自制豢龙汤一方,专治鼻衄,无不应手而效,此实数十年历历有验者”。此方药以清肝降火为主,佐以养阴凉血。方中羚羊角可用水牛角代,量宜大,可用30~60g。)一方,专治鼻衄”。
 
5.阴虚火旺证:鼻衄,或齿衄,血色鲜红或淡红,病势较缓,病程较长。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药用茜根散;茜草根10克 黄芩10克 侧柏叶10克 生地10克 阿胶珠5克 甘草3克
1.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者(阴虚较甚),加枸杞子、山茱萸、牛膝滋养肝肾。
2.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等症明显者(虚火较盛),加地骨皮、丹皮、知母清退虚热。

 
6.肺肾阴虚证 鼻衄时发时止,色红或淡红,量少,常于晨间洗脸时发作,伴头晕目眩,耳呜咽干,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舌面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常用方麦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山萸肉12克 山药6克 生地12克 丹皮3克 泽泻3克 茯苓6克 龟甲6克 白芍6克 旱莲草6克 女贞子6克 麦冬7.5克(去心)
 1. 腰酸膝软明显者,加怀牛膝、桑寄生;
 2. 头晕耳鸣,面潮红者,加草决明、钩藤、生牡蛎;
 3. 虚火甚者,加知母、黄柏;
 4. 便秘者,加玄参,重用生地。
   临证参考本证型选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是临床常见的以肾阴虚为主的治法。若偏于肺阴虚,可选用沙参麦冬饮;偏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者,用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化裁,亦可选知柏地黄丸加味。。
 
7.气血亏虚证: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病多久延不愈。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心悸。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归脾汤;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1.鼻衄可加仙鹤草、茜草、三七等止血药以增强止血的作用。

 脾虚不摄证 鼻衄色淡,时发时止,或伴有齿衄,皮肤紫癜,便血,面白无华,唇甲色淡,气短懒言,舌质胖淡,边有齿痕,苔白或白腻,脉虚大沉细无力。常用方止衄归脾汤加减;人参6克 生白术6克 茯神6克 酸枣仁6克 炙甘草3克 炙黄芪6克 远志1.5克 木香1.5克 当归6克 山药6克、熟地6克、阿胶6克、血余炭6克、炮姜炭6克、 龙眼肉5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加减:
1. 腰酸膝软者,加怀牛膝、山萸肉;
2. 衄血不止,阳气亏损者,可用红参另煎兑童便服。
 临证参考本证鼻衄以渗血为特点,反复发作,病程较长,须坚持治疗。本证若兼血虚生热,一时鼻衄量多者,可减甘温之品,加水牛角、虎杖、鸡血藤等以清热止血。若气损及阳而见虚寒症时,可于方中加鹿茸、鹿角霜、巴戟天或上肉桂等,以温养肾气,鼓舞气血。但须注意用药宜温而柔润不燥,以防动血。
   方中以甘温之黄芪、党参益气补中健脾,生白术健脾燥湿助运,山药甘平补脾肺之气阴,上药合用峻补中气以资化源,共以为君;当归辛甘温,补血养血而兼活血行滞,熟地甘温味厚,滋补阴血力强,阿胶补血养血,诸药共用补血滋阴力胜,且补而不滞,共以为臣,君臣合用收气血双补、气旺血生、气旺血摄之效;血余炭苦涩平,炮姜炭苦涩温,止血而不留瘀,炙甘草、大枣甘以补中气养血,并调和诸药,以为佐使。全方用药性略温而不过燥故无动血之弊。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旺生血,血充气则有所依载,而健运不息。
   (2)加减腰酸膝软者,加怀牛膝、山萸肉;衄血不止,阳气亏损者,可用红参另煎兑童便服。
   (3)临证参考本证鼻衄以渗血为特点,反复发作,病程较长,须坚持治疗。本证若兼血虚生热,一时鼻衄量多者,可减甘温之品,加水牛角、虎杖、鸡血藤等以清热止血。若气损及阳而见虚寒症时,可于方中加鹿茸、鹿角霜、巴戟天或上肉桂等,以温养肾气,鼓舞气血。但须注意用药宜温而柔润不燥,以防动血。
   
五、其它疗法
(一)外治方药。对以上各种鼻衄,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鼻衄当时,均可酌情结合局部用药治疗,以期及时止血。可选用.
l。云南白药,
2。青黛粉,
3.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0克,共研极细末),
4.白芨粉。
 用棉花蘸取选用的药粉,塞入鼻腔以止血。
(二)内服单验方 .
1.小蓟30克水煎服。早在《千金要方》即单以小蓟汁治鼻衄。
2.白茅根、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4.栀子12克,蒲黄工5克,水煎服(同上)。
4.青黄散(《杂病源流犀烛》)。青黛9克、蒲黄12克。水煎服。
5.沈氏止衄丹(《杂病源流犀烛》);香附60克.川芎30克、黑山栀及黄芩各15克,
 共研细末。每次服3—6克。
 以上1-5方均适用于热证鼻衄。其中4、5两方更适宜于肝火上炎之鼻衄。
6.生地黄主衄方(《千金要方》);生地黄、黄芩、阿胶、侧柏叶、甘草。
7。生地黄、阿胶、蒲黄(《千金要方》)。 ’
8.玄参、生地,小蓟(《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以上6---8方适用于阴虚火旺之鼻衄。 

1.中成药
(1)桑菊感冒片(华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4片,每日3次。用于风热袭肺所致之鼻衄。
(2)龙胆泻肝丸(强字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次1袋,每Et 2~3次。用于肝火旺盛所致之鼻衄。
(3)知柏地黄丸(京花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次1丸,每日2~3次。用于阴虚火旺之鼻衄。
(4)热毒清片(玉兰牌,广西梧州玉兰制药厂):每次4~6片,每日2~3次。用于肺胃热壅、三焦火盛之鼻衄。
(5)人参归脾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服1丸,每日2~3次。用于脾虚不摄,血溢脉外之鼻衄。
(6)清肺抑火化痰丸(强字牌,北京同仁堂集团北京中药二厂):每服6g,每日2~3次。用于肺热壅盛之鼻衄。
2.食疗方
(1)韭菜根鸡蛋取韭菜根120g,白糖30g,鸡蛋1枚。3味同煮至蛋熟,去渣及蛋壳,调入白糖服,每日1次。有凉血止血之功。
(2)仙鹤草茶取仙鹤草15g,水煎代茶饮。有清泻胃热之功。适用于胃热炽盛之鼻衄。
(3)马勃糖取马勃粉200g,白砂糖500g。将白砂糖加水少许置文火上煎熬至稠时,加入马勃粉拌匀,待冷后切成小块即可,每次1小块,每天3次,含化。适用于肺热鼻衄出血。
(4)藕丝羹将嫩鲜藕洗净削皮切丝,放入开水中氽后捞出。将蛋清加水打匀后置武火上蒸成蛋羹,放上藕丝,再以白糖、湿玉米粉加入沸水中勾成白色甜汁浇上即成。适用于心脾不足所致之出血证。
3.单验方
(1)茜草根、艾叶各30g,研末蜜丸,乌梅9g,煎汤送服。治虚寒性鼻衄。
(2)鲜仙鹤草、小蓟、旱莲草捣汁内服。治血妄行之鼻衄。
 
  4.药物外敷或局部用药
(1)鼻衄不止,可用大蒜捣如泥,作饼,贴敷同侧涌泉穴。
(2)百草霜、血余炭,用棉花球蘸上药末塞入鼻内。
(3)对大量鼻衄常见的鼻中隔前下区出血时,对准出血点,压迫鼻翼,或用马勃洗净,煎成小块,压塞鼻内止血。
5.针灸疗法 
(1)取合谷、内庭、素髀、迎香,分二组交替针刺。
(2)取合谷、上星,针刺用泻法。热在肺者加少商,热在胃者加内庭。
(3)取印堂、迎香,如出血量较多,加灸商阳3~5壮,麦粒灸。

   【转归与预后】
   鼻衄一般预后较好。风热犯肺或肺经燥热所致鼻衄,治疗适当常可迅速痊愈,多数经1~2次鼻衄后不再发作。郁热较甚或因失治,邪热入内者,衄血量多而急,常须在外治止血基础上服用清泄邪热,凉血止血之剂,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高热不退,皮肤诸窍均见衄血,则后果严重。久衄不止者,多表现脾气虚弱或阴虚火旺,通常须经较长期调治,使脾胃气充虚火得降,衄血方可治愈。鼻衄伴有齿衄、便血、肌肤紫癜、发热、唇舌爪甲苍白,经治疗不见起色,预后多不良。
   如暴衄不止,多种常规方法不能止血者,因失血过多,可致气随血脱,应立即抢救,可采用局部填充、烧灼、结扎等止血方法,及配合西医抗休克等综合治疗,大多可治愈。若失血过多,又延误失治者,预后不良。
   【护理与调摄】
   首先宜安慰病人,镇定其情绪。对衄血量不多者,应采用直坐位,或抬高头部,用冷水敷额头、颈部,或用手指紧压两侧鼻翼。
   大量衄血者,应首先予局部止血。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对暴衄不止,颜面苍白,脉细数无力,四末不温,血压下降者,须紧急处置。
   患者宜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急躁动怒。饮食宜以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不宜食用油腻、烧炙食品,避免辛辣香燥之品,如蒜、辣椒、芥末及鱼虾蟹及羊肉之类。保持房间通风良好,保持大便通畅,房间及着衣不宜过暖,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预防与康复】
   增强体质,防止感冒。可采用气功、太极拳、慢跑等体育锻炼方式。
   少食辛辣炙煿食品,多服用百合、藕粉及各种水果。亦可常用沙参、菊花加白糖用开水浸泡代茶饮。保持每日大便通畅。
   脾胃素虚,宜常服健脾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养荣丸等药;素体阴虚阳盛者,应注意饮食起居,节制房事,平日宜常服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药以养阴敛精;若时时衄血,可配合服用八宝治红丹。
   鼻道经常干燥者,可用甘油、食用油滴鼻以保持潮润,不宜用力搐鼻,戒除挖鼻不良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