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鼻衄(鼻出血)辨证论治

 博仁中西医诊所 2022-03-20

鼻衄(鼻出血)辨证论治

          鼻出血可归为虚实两大类。属实者有肺热、胃火、肝火;属虚者有肝肾阴虚、阴虚肺燥、脾不统血。实证者因火热迫血妄行而致衄,虚证者因阴虚血热或气虚不摄血而鼻衄。治疗应根据病情,掌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鼻衄发作时应采用冷敷,压迫止血,鼻内填塞等外治法止血,再分析鼻衄的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1.肺经热盛

【证候】鼻衄发作突然,鼻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多,鼻腔干感,可伴有咳嗽痰黄,口干身热,鼻肌膜色红或在易出血部位见有糜烂,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

【病因病机】燥热之邪犯肺,肺经热盛,热邪上堕鼻窍,伤及脉络,血溢脉外而鼻衄;邪热壅肺,故咳嗽痰黄;邪热未入里扰血,故出血不多;燥热伤津,则鼻干、口干、身热;舌、脉均为肺热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选】黄芩汤加减。

【处方组成】黄芩9克   山栀子9克   连翘12克   桑白皮12克   薄荷9克   荆芥6克   赤芍12克   丹皮12克   麦冬9克   白茅根15克   侧柏叶9克   大蓟9克   小蓟9克   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加减】咳嗽痰稠者加瓜蒌仁、贝母。

2.胃热炽盛

【证候】鼻衄量多,血色深红,鼻肌膜色红干燥,可见出血点,伴见烦渴引饮,或齿龈肿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病因病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其火最盛。胃热炽盛,上扰鼻窍,络伤血溢,故出血量多。热灼津亏,则口干,鼻燥,齿龈红肿,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脉均为胃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选】清胃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组成】黄芩15克   黄连6克  芦根12克   藕节9克   升麻9克   生石膏(先煎)30克  生地15克   丹皮12克    赤芍12克   犀角2克(冲服)  大蓟9克   白茅根15克。

注:如无犀角可用羚羊角6克或水牛角20克代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加减】若失血过多,加黄精、桑椹子等以养血止血。

3.肝火上逆

【证候】衄血较多,色深红,时作时止,来势骤急,伴有烦燥不安,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胀满,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病因病机】肝主藏血,为刚脏,其性劲急;肝火上逆,扰及鼻窍,迫血外溢,出血量多且不时而发;火热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闷胀满,烦躁易怒。舌、脉均为肝火旺盛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降逆止血。

【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组成】龙胆草6克   山栀子9克   黄芩9克   柴胡12克   木通6克   生地15克   车前子18克   泽泻2克   当归12克   甘草6克   羚羊角15克(冲服)   代赭石15克   钩藤15克   茜草12克   侧柏叶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加减】血量多可酌加白茅根、仙鹤草、旱莲草等;口干甚者,可加麦冬、元参以养阴生津。

4.肝肾阴虚

【证候】鼻衄时作时止,血色淡红,量不多,渗血沥沥。兼证:口干津少,耳鸣,目眩,心悸失眠,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肝肾阴方,虚火上炎,灼伤鼻窍,故鼻衄血色淡红,渗渗而出;虚火上扰清窍,故眩晕,耳鸣;水亏火炎,心肾不交则心悸失眠,口干津少。舌、脉均为阴虚之象。

【治法】滋养肝肾,养血止血。

【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味。

【处方组成】熟地黄15克   山萸肉9克  山药30克   茯苓12克   泽泻12克   丹皮6克   知母6克   黄柏6克   阿胶10克   旱莲草12克   桑椹子9克    仙鹤草9克   白芨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5.阴虚肺燥

【证候】涕中带血,量少,多于擤涕、揉鼻,喷嚏时诱发,鼻肌膜干水或干萎,或有干痂附着,伴有口干、咽燥、咳嗽少痰、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病因病机】燥邪伤津,肺阴不足,津液无以上润,则鼻干,口干、咽燥,常有鼻衄发生;阴津亏耗,鼻失所养,肌膜干燥或干萎;肺阴不足则咳嗽少痰。舌、脉均为阴虚肺燥之象。

【治法】养阴清肺,润燥止血。

【方选】养阴清肺汤加减。

【处方组成】生地黄15克   麦冬9克   白芍15克   丹皮9克   玄参12克    贝母9克   白茅根15克   旱莲草9克   藕节9克   侧柏叶9克   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6.脾不统血

【证候】鼻衄渗渗而出,淋漓难止,血色淡红,鼻肌膜可见表浅溃疡,出血量可少可多,但其势较缓;兼见面色不华,神倦懒言,头昏眼花,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缓弱。

【病因病机】脾气虚,气不摄血,血无所主而外溢,气血不足,故衄血色淡;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无华;脾虚失运,故食少便溏,神倦懒言,舌、脉均为脾虚之征。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选】归脾汤加减。

【处方组成】人参9克   黄芪15克   白术9克   茯苓12克   当归12克   生地15克   阿胶10克   木香9克   炒枣仁30克   大枣5枚   仙鹤草30克    血余炭9克   桑椹子30克   桂圆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备注】若大衄不止,出血过多,面色苍白,心神恍惚,有阴脱阳亡之危急证候,宜急投独参汤,或加附子以回阳救逆。

◆其他疗法

1.冷敷法:用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于患者额部或颈部,有抑阳降火,凉血止血的作用。《太平圣惠方第三十七卷》道:“盛新汲水淋颈后宛中,淋不止。一两罐即瘥”。

2.指压法:以手指掐压患者正中发际1~2寸处,或捏紧两侧鼻翼,压迫止血。指压百劳穴2~5分钟。

3.用棉球蘸取云南白药塞鼻。12~24小吋取出。

4.云南白药每次0..25~0.5克,每日4次口服。

5.三七粉:散瘀止血,鼻局部外用,或内服,每日3次,每次3克。

6.三七片每日3次,每次3片。

7.七厘散:定痛止血,每次口服1~1.5克,每日2次。

8.龙胆泻肝丸:泻肝水,降逆止血,每次6克口服,每日2次。

9.知柏地黄丸:滋养肝肾,养血止血。日服2次,每次1丸。

10.归脾丸:健脾益气止血;日服2次。

11.导引法:令病人双足浸入温水中或大蒜捣烂,敷于足心涌泉穴上,亦可将吴茱萸捣成末状,炒热,调糊,敷于双足上。有可血下竹,减轻鼻衄的功效。

◆预防

1.保持空气湿度,温度应≥60%。

2.勿用力擤鼻。

3.忌辛辣刺激饮食,并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给予缓泻剂。

4.纠正挖鼻不良习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