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证诊治精粹

 循天园 2021-03-12

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溢于前后二阴,或溢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病,统称为血证。

《内经》对血证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对血溢、血泄、血衄、咯血、呕血、溺血、便血等病证都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位,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治》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一些治疗血证有效的方剂,如犀角地黄汤;清·唐容川《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大法则,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是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证的范畴。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如呼吸系统的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等,消化系统的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出血,泌尿系统的急慢性肾炎、IgA肾病、肾结核、肾癌、肾结石等,造血系统的再障、急慢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维生素K缺乏症、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以出血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由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致。其中尤以感受热邪所导致者为多,如风热、燥热犯肺,可致衄血、咯血;湿热之邪下注,可致便血、尿血。

2.饮食不节 饮酒过多或嗜食辛辣厚味,一方面滋生湿热,熏灼脉络;另一方面损伤脾胃,血失统摄,均可导致血溢脉外而出血。

3.情志过极 忧思恼怒过度,可致肝气横逆,损伤胃络;或郁结化火,肝火犯胃而咯血、衄血。

4.劳倦过度 摄生不当,过度劳累,造成人体精气损伤,伤气则气不摄血,伤精则阴虚火旺,虚火扰络而引起出血。

5.久病或热病后 或使阴津耗伤,阴虚火旺,或使正气亏损,气虚不摄,或致血络瘀阻,血不循经,均可发生出血。

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火热一类,又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阴虚火旺则属虚火。气虚一类,又有仅见气虚与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从证候的虚实来说,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属虚证。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实证又可向虚证转化,如初起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反复出血后,则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出血过多,血去气伤,而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

此外,血出之后,若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则会蓄结而为瘀血,妨碍新血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出血加重或反复不止。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咯血: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肺系病史;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4)吐血: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宿疾;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或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5)便血: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

(6)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疼痛;实验室检查:显微镜下尿中可见红细胞。

(7)紫斑:肌肤出现青紫斑点;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或崩漏;女性多见。

2.鉴别诊断

(1)鼻衄:首先与外伤鼻衄鉴别:因碰伤、抠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损伤的一侧,且经局部止血治疗不再出血,没有全身不适症状,与内科所论鼻衄有别。其次与行经衄血鉴别:行经衄血又名倒经、逆经,其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经期或行经前出现。

(2)齿衄:与舌衄相鉴别,齿衄为血自齿缝、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如有针眼样出血点。

(3)咯血:首先与吐血相鉴别,咯血由肺而来,血色鲜红,混有痰液;吐血由胃而来,经呕吐而出,伴有食物残渣。其次与肺痈相鉴别:肺痈患者的咯血多由风温转变而来,常为脓血相间,气味腥臭,初期见风热袭肺的证候,吐脓血阶段多伴有壮热、烦渴、胸痛,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热毒炽盛证候。最后应与口腔出血相鉴别:鼻咽部、齿龈及口腔其他部位出血的患者,常为鲜血或随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

(4)吐血:与咯血相鉴别。应排除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这些部位出血,血色鲜红,不夹食物残渣,在五官科做有关检查即可明确出血部位。

(5)便血:首先与痢疾相鉴别: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便血为脓血相间,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间。其次与痔疮相鉴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做肛门或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

(6)尿血:首先与血淋鉴别:血淋和尿血均可见血随尿出,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者为血淋。其次与石淋鉴别:两者均有血随尿出,但石淋尿中有砂石夹杂,小便涩滞不畅,时有小便中断,或伴腰腹绞痛。

(7)紫斑:首先与出疹相鉴别,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其次与温病发斑鉴别,紫斑与温病发斑在皮肤表现方面区别不大,但两者病情病势预后迥然有别。温病发斑发病急骤,常伴有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其他部位出血,舌质红绛,病情险恶多变。本病发斑常有反复发作,也有突然发作者。最后与丹毒鉴别,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按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色,但其皮肤红肿热痛为其鉴别点。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血证首先应辨清出血部位,如鼻中出血为鼻衄;齿龈出血为齿衄;血随咳嗽而出为咯血;血随呕吐而出为吐血,血从肛门而出为便血,血随小便而下为尿血;血溢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者为紫斑。其次应辨明引起出血的病变脏腑,如鼻衄有病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尿血有病在膀胱、肾或脾的不同等。最后应辨明证候的虚实寒热,着重辨别实热、阴虚、气虚三种主要证型,并注意三者的转化联系。

治疗要点 治疗血证,在于重点掌握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基本原则。治火、治气均有虚实之分。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气实宜清气降气,气虚宜补气益气;治血则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和化瘀止血的不同,须根据证情合理选用。因血证之中,以热迫血行所致者最多,所以凉血止血药也应用得较多。

(一)鼻衄

1.热邪犯肺

(1)临床表现: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发热;咳嗽痰少,舌质红,苔薄,脉数。

(2)治疗原则: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3)代表处方:桑菊饮。芦根20克,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生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上方酌加白茅根20克,丹皮、旱莲草、侧柏叶各10克,以凉血止血。

②肺热盛无表证者,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各10克,以清泄肺热。

③阴伤较甚,口、鼻、咽干燥显著者,加玄参、麦冬、生地各10克,以养阴润肺。

2.胃热炽盛

(1)临床表现: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口干臭秽,鼻干,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2)治疗原则: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3)代表处方:玉女煎:石膏、牛膝各20克,知母、熟地黄、麦冬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上方酌加白茅根、藕节各20克,仙鹤草、大小蓟各10克,以凉血止血。

②热势甚者,加山栀子、丹皮、黄芩各10克,以清热泻火。

③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0克(后下),以通腑泻热。

④阴伤较甚,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天花粉、玉竹各20克,石斛10克,以养胃生津。

3.肝火上炎

(1)临床表现:鼻衄;烦躁易怒,头痛,目眩,耳鸣;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

(2)治疗原则: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3)代表处方:龙胆泻肝汤。

(4)加减应用

①可酌加白茅根20克,丹皮15克,蒲黄、藕节、大小蓟各10克。

②阴液亏耗,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去车前子、泽泻、当归,酌加旱莲草、麦冬各20克,女贞子、玄参各15克。

4.气血亏虚

(1)临床表现: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头晕,耳鸣,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2)治疗原则:补气摄血。

(3)代表处方:归脾汤。

(4)加减应用

①临证时,可酌加仙鹤草、阿胶、茜草各10克,以加强止血。

②夜寐不宁者,加灵芝、龙骨各20克,以安神。

(二)齿衄

1.胃火炽盛

(1)临床表现: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

(2)治疗原则: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3)代表处方: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味清胃散:犀角用水牛角代30克,黄连、生地、丹皮、连翘、当归、升麻、生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酌加白茅根20克,藕节、小蓟、大蓟各10克,以凉血止血。

②烦热口渴者,加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以清热除烦。

2.阴虚火旺

(1)临床表现: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或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2)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3)代表处方: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茜根散:黄芩、生地、茜草根、侧伯叶、阿胶(烊服)、生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酌加白茅根20克,仙鹤草、藕节各10克,以凉血止血。

②低热、手足心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知母各10克,以清退虚热。

(三)咯血

1.燥热伤肺

(1)临床表现: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2)治疗原则: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3)代表处方:桑杏汤:沙参、梨皮各20克,浙贝母15克,桑叶、栀子、淡豆豉、杏仁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酌加白茅根20克,茜草、藕节、侧柏叶各10克,以凉血止血。

②出血较多者,加云南白药或三七粉3克冲服。

③发热、头痛、咳嗽者,加银花20克,牛蒡子15克,连翘10克,以辛凉解毒,清热利咽。

④干咳无痰或痰黏不易咳出,苔少舌红乏津者,加天花粉20克,麦冬、玄参、天冬各10克,以养阴润燥。

⑤发热、面红、咳嗽、咯血、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数者,系痰热壅肺,肺络受损,可改用清金化痰汤,去桔梗,加大蓟、小蓟、茜草各10克,以清肺化痰,凉血止血。

⑥热势较甚者,咯血较多者,加银花、连翘、黄芩、芦根(冲服)、三七粉。

2.肝火犯肺

(1)临床表现:痰中带血,血色鲜红,咳嗽阵作;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治疗原则:清肝泻热,凉血止血。

(3)代表处方:泻白散合黛蛤散。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各10克。黛蛤散:海蛤壳20克,青黛10克。

(4)加减应用

①酌加白茅根20克,生地、旱莲草、大小蓟各10克,以凉血止血。

②肝火较甚,头晕目赤,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黄芩各10克,以清肝泻火。

③咯血量较多,血色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3克冲服。

3.阴虚肺热

(1)临床表现:痰中带血或反复咯血,咳嗽痰少,血色鲜红;潮热盗汗,颧红,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2)治疗原则: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3)代表处方:百合固金汤:百合、白芍各20克,麦冬、玄参、熟地、生地、当归、浙贝母、桔梗、生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方中桔梗其性升提,于咯血不利,宜减去。

②酌加白及、白茅根各30克,藕节、茜草各10克等,以止血;或合十灰散,以凉血止血。

③反复咯血量较多者,加阿胶、三七各10克,以养血止血。

④潮热、颧红者,加鳖甲20克,青蒿、地骨皮、白薇各10克等,以清退虚热。

⑤盗汗、加浮小麦30克,牡蛎、糯稻根各20克,五味子10克,收敛固涩。

(四)吐血

1.胃热壅盛

(1)临床表现: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治疗原则: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3)代表处方:泻心汤合十灰散。十灰散:白茅根30克,荷叶20克,大蓟、小蓟、茜草根、侧柏叶、山栀子、棕榈皮、生大黄(后下)、丹皮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20克,旋覆花、竹茹各10克。

②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天花粉20克,麦冬、石斛各10克。

2.肝火犯胃

(1)临床表现: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2)治疗原则: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3)代表处方:龙胆泻肝汤。

(4)加减应用

①临证时酌加白茅根30克,藕节、旱莲草、茜草、地榆炭各10克,以凉血止血。

②胁痛甚者,加丹参20克,郁金、制香附各10克,以理气活络定痛。

3.气虚血溢

(1)临床表现: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面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2)治疗原则: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3)代表处方:归脾汤。

(4)加减应用

①临证酌加白及20克,仙鹤草、乌贼骨、炮姜炭各10克。

②气损及阴,脾胃虚寒,症见肤冷、胃寒,便溏者,可改用柏叶汤。

上述三种证型的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症者,可用独参汤积极治疗。

(五)便血

1.肠道湿热

(1)临床表现:便血色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2)治疗原则: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3)代表处方:地榆散:茯苓20克,地榆、茜草、黄芩、黄连、山栀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临证时应加紫草10克,田七末5克,以加强凉血止血。

②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补益阴血,可选用清脏汤:黄连、黄芩、栀子、当归、生地、川芎、白芍、地榆、槐角、阿胶、侧柏叶各10克。

2.气不摄血

(1)临床表现:便血色鲜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2)治疗原则:益气摄血。

(3)代表处方:归脾汤。

(4)加减应用

①临证时酌加白及20克,仙鹤草15克,槐花、地榆各10克,以增强止血。

②汗出肢冷者,加人参10克(另煎)。

3.脾胃虚寒

(1)临床表现: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2)治疗原则: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3)代表处方:黄土汤:灶心土20克,黄芩、干地黄、阿胶、白术、制附子、生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临证时酌加白及、花蕊石各20克,乌贼骨10克,三七粉5克等,以活血,收敛止血。

②畏寒肢冷者,加鹿角霜、炮姜、艾叶各10克,以温阳止血。

③脾虚明显者,加党参、怀山药、莲子各20克,以健脾益气。

(六)尿血

1.下焦热盛

(1)临床表现: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小便黄赤灼热,舌质红,脉数。

(2)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3)代表处方:小蓟饮子:滑石20克,小蓟、当归、生地、藕节、炒蒲黄、栀子、通草、淡竹叶、生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热盛而心烦口渴者,加黄芩、天花粉各10克,以清热生津。

②尿血较甚者,加白茅根20克,茜草、侧柏叶、旱莲草各10克,以凉血止血。

③尿中夹有血块者,重用蒲黄15克,加三七粉5克冲服。

2.阴虚火旺

(1)临床表现:小便短赤带血;腰膝酸软,颧红潮热,神疲;头晕耳鸣,舌质红,脉细数。

(2)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3)代表处方:知柏地黄丸。

(4)加减应用

①临证时酌加旱莲草、大蓟、小蓟、藕节、蒲黄各10克,以凉血止血。

②颧红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各10克,以清退虚热。

3.脾不统血

(1)临床表现:久病尿血,或兼见齿衄,肌衄;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食少;舌质淡,脉细弱。

(2)治疗原则:补脾摄血。

(3)代表处方:归脾汤。

(4)加减应用

①临证时酌加仙鹤草、阿胶、熟地、槐花各10克,以养血止血。

②气虚下陷见少腹坠胀者,加升麻、柴胡各10克,以益气升阳。

4.肾气不固

(1)临床表现:久病尿血,血色淡红;腰脊酸痛,精神困惫;头晕耳鸣;舌质淡,脉沉弱。

(2)治疗原则: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3)代表处方:无比山药丸。

(4)加减应用

①临证时酌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各10克等,以止血。

②必要时加牡蛎、金樱子各20克,补骨脂10克等,以固涩止血。

③腰脊酸痛,畏寒神怯者,加鹿角片、狗脊各20克,以温补督脉。

(七)紫斑

1.血热妄行

(1)临床表现: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2)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3)代表处方:十灰散。

(4)加减应用

①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加生石膏20克,紫草10克,龙胆草9克,冲服紫雪丹。

②热壅胃肠,气血郁滞,症见腹痛、便血者,加白芍20克,生甘草、地榆、槐花各10克,以缓急止痛,凉血止血。

③邪热阻滞经络,兼见关节肿痛者,酌加桑枝20克,秦艽、木瓜各10克等,以舒筋通络。

2.阴虚火旺

(1)临床表现: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过多月经;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2)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3)代表处方:茜根散。

(4)加减应用

①阴虚较甚者,可加龟板20克,玄参、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以养阴清热止血。

②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秦艽各10克,以清退虚热。

③肾阴亏虚而火热不甚,症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用六味地黄丸酌加茜草根、大蓟、槐花、紫草各10克,以凉血止血,化瘀消斑。

3.气不摄血

(1)临床表现:反复发生肌衄;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2)治疗原则:补气摄血。

(3)代表处方:归脾汤。

(4)加减应用

①临证时酌加地榆20克,茜草根15克,仙鹤草、棕榈炭、蒲黄、紫草各10克,以增强止血。

②肾气不足而见腰膝酸软者,加山茱萸、菟丝子各20克,川断15克。

【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百部60克,白及、地榆各30克,桃仁1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9克,每日2次,适用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之咯血证。

(2)生大黄、白及各1.5克,冲服,每日2~3次,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3)石膏30克,黄柏12克,儿茶6克,五倍子2克,浓煎,漱口,适用于齿衄。

(4)紫草30克,连翘15克,水煎服,治疗出血性紫癜(肌衄)。

(5)炒椿根白皮30克,炒艾叶9克,共研细末,每服9克,适用于脾虚证便血。

(6)白茅根30~60克,水煎服,适用于尿血。

(7)鼻衄,除内服汤药治疗外,还可配合局部用药,如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龙骨,枯矾,共研极细末)塞鼻;冷敷额部。

2.中成药疗法 肺热咯血者可选羊胆丸、羚羊清肺丸等;肝火犯肺咯血可选泻白丸、黛蛤丸等;阴虚咯血者可选用百合固金丸、滋阴甘露丸等;肺脾气虚咯血者十全大补丸、参芩白术散(每次6克,枣汤调服)。胃热出血可选三黄丸、四红丸;肝火犯胃吐血可选栀子金花丸、凉膈散等;气不摄血之吐血选补中益气丸、当归补血丸等;胃阴虚吐血者,可选用大补阴丸合荷叶丸、阴虚胃痛冲剂合十灰散。大肠湿热便血者可选用止血肠澼丸、槐角丸、地榆槐角丸等;下焦湿热尿血可用荷叶丸合云南白药;瘀血内阻尿血者可选百宝丹、血府逐瘀丸等。

3.针灸疗法

(1)针刺少商、合谷、太冲,治疗热证鼻衄。

(2)脾不统血的尿血,可选用脾俞、气海、血海、足三里,针用补法,每日1次。

(3)肾气不固的尿血,可选用脾俞、血海、肾俞、命门,针用补法,每日1次。

(4)阴虚火旺的尿血,可选用三阴交、血海、肾俞、膀胱俞,针用补法,每日1次。

(5)脾胃虚寒的便血,可选脾俞、大肠俞、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隔姜艾灸,每日1次。

4.饮食疗法

(1)粳米50克,白茅根30克,大枣7枚。白茅根煮水后,去渣,入大枣、粳米共煮为稀粥,每日1次温服,适用于脾不统血的尿血。

(2)胎盘1个,清水洗净,盐擦数次,清水再洗后,再加瘦猪肉50克,隔水炖服,每周2次,适用于肾气不固的尿血。

(3)粳米100克,黑木耳30克,大枣10枚,红糖适量,同煮为粥,早晚温服,适用于脾胃虚寒便血。

(4)粳米50克,苡仁、芡实、白莲子各20克,大枣7枚,共煮稀粥,早晚温服,适用于脾不统血紫斑。

(5)鲜牛皮100克,洗净后,加适量水煮至胶水状,早晚分服,适用于阴虚火旺紫斑。

【预防调摄】

1.对血证患者,消除其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头昏、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芤或细数等,应及时救治,防止发生厥脱。

3.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炙煿(煎、炒、炸、烤、爆)食品,戒烟酒,大吐血病人应禁食。

4.积极治疗原发病。(钟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