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内科学——血证(一)

 壹亩莳 2022-02-10

图片

1、患者鼻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疗宜选
A、白虎汤
B、玉女煎
C、泻白散
D、茜根散
E、化肝煎
 
2、鼻衄,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者,首选
A、大柴胡汤
B、泻心汤
C、黛蛤散
D、龙胆泻肝汤
E、滋水清肝饮
 
3、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喜饮,口臭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治法应选用
A、滋阴清火,凉血止血
B、滋阴润肺,凉血止血
C、清肺泄热,凉血止血
D、清热润肺,凉血止血
E、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图片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胃热炽盛证的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2、【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肝火上炎证的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胃热炽盛证的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图片

细目二 血证


要点一 概述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 病因

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久病或热病等。
 
(二) 病机

血证的病机特点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及瘀血阻络、血不循经三类。其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和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常发生实证向虚证的转化。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复出血之后,则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气伤,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因此,在有的情况下,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 诊断依据 

1.鼻衄 

凡血白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 

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 

血由肺、 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咳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4.吐血 

发病急骤, 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

5.便血 

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6.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7.紫斑 

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为多见。

(二) 鉴别诊断

1.鼻衄

(1)内科鼻衄与外伤鼻衄 

因碰伤、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损伤的一侧,且经局部止血治疗不再出血,没有全身症状,与内科所论鼻衄有别。

(2)内科鼻衄与经行衄血 

经行衄血又名倒经、逆经,其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经行前期或经期出现,与内科所论鼻衄机理不同。

2.齿衄 

齿衄与舌衄:齿衄为血自齿缝、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与齿衄不难鉴别。

3.咳血

(1)咳血与吐血 

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2)咳血与鼻咽、齿龈、口腔出血 

鼻咽部、齿龈及口腔其他部位出血的患者,常为纯血或随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可寻,可与咳血相区别。

4.吐血 

吐血与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吐血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夹有食物残渣,常有胃病史。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血色鲜红,不夹食物残渣,在五官科做有关检查即可明确具体部位。

5.便血

(1)便血与痢疾 

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便血为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与痢疾不同。

(2)便血与痔疮 

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做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

(3)远血与近血

便血之远近是指出血部位距肛门的远近而言。远血其病位在胃、小肠,血与粪便相混,血色如黑漆色或暗紫色。近血来自乙状结肠、直肠、肛门,血便分开,或是便外裹血,血色多鲜红或暗红。
 
(4)肠风与脏毒

两者均属便血。肠风血色鲜泽清稀,其下如溅,属风热为患。脏毒血色暗浊黏稠,点滴不畅,因湿热(毒)所致。
 
6.尿血
 
尿血与血淋 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由尿道而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

尿血与石淋 两者均有血随尿出。但石淋尿中时有砂石夹杂,小便涩滞不畅,时有小便中断,或伴腰腹绞痛等症,若砂石从小便排出则痛止,此与尿血不同。
 
7.紫斑
 
(1)紫斑与出疹 

紫斑与出疹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紫斑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区别。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且二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
 
(2)紫斑与温病发斑 

紫斑与温病发斑,有时虽可类似,但两者病情、病势、预后迥然有别。温病发斑发病急骤,常伴有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绛等,病情险恶多变。杂病发斑(紫斑)一般不如温病发斑急骤,常有反复发作史,也有突然发生者,虽时有热毒亢盛表现,但一般舌不红绛,不具有温病传变急速的特点。(3) 紫斑与丹毒 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8.血证主要类证的鉴别 

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原有疾病的不同,症状及体征有火热亢盛、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之分,所以掌握这三种证候的特征,对于血证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1)热盛迫血证 

多发生在血证的初期,大多起病较急,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小便数或滑数等症。
 
(2)阴虚火旺证 

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迁延转化而成。表现为反复出血,伴有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症。
 
(3)气虚不摄证 

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表现为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症。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首先辨病证的不同。如从口中吐出的血液,有吐血与咳血之分;小便出血有尿血与血淋之别;大便下血则有便血、痔疮之异。应根据临床表现、病史等加以鉴别。
 
其次辨病变脏腑。同一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引起。例如同属鼻衄,但病变脏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及病在肝之别;齿衄有病在胃及在肾之分;尿血则有病在膀胱、肾或脾的不同。
 
再次辨证候之虚实。一般初病多实, 久病多虚;由火热迫血所致者属实,由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甚至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
 
(二) 治疗原则
 
对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另要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的方药。应针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及损伤脏腑的不同,结合证候虚实及病情轻重而辨证论治。
 
(三) 证治分类
 
以下分别叙述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七种血证的辨证论治。

1.鼻衄 

鼻腔出血,称为鼻衄,它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但也可因阴虚火旺所致。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
 
(1)热邪犯肺证
 
证候: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恶风,头痛,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
 
证机概要: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丹皮、白茅根、旱莲草、侧柏叶。
 
加减:肺热盛而无表证者,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清泄肺热;阴伤较甚,口、鼻、咽干燥显著者,加玄参、麦冬、生地养阴润肺。
 
(2)胃热炽盛证
 
证候: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证机概要: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石膏、知母、地黄、麦冬、牛膝、大蓟、小蓟、白茅根、藕节。
 
加减:热势甚者,加山栀、丹皮、黄芩清热泻火;大便秘结,加生大黄泄热;阴伤较甚,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养胃生津。
 
(3)肝火上炎证
 
证候: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
 
证机概要:火热上炎,追血妄行,上溢清窍。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苓、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
 
加减:若阴液亏耗,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可去车前子、泽泻、当归,酌加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滋阴凉血止血;阴虚内热,手足心热,加玄参、龟甲、地骨皮、知母滋阴清热。
 
(4)气血亏虚证
 
证候:鼻衄,血色淡红,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㿠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证机概要: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
 
治法:补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阿胶、仙鹤草、茜草。
 
对以上各种证候的鼻衄,除内服汤药治疗外,鼻衄当时,应结合局部用药治疗,以期及时止血。可选用:①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②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③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克,共研极细末)塞鼻等。
 
2.齿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宜。以阳明经脉入于齿龈,齿为骨之余,故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
 
(1)胃火炽盛证
 
证候: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机概要: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丹皮、水牛角、大黄、黄连、黄芩、连翘、当归、甘草、白茅根、大蓟、小蓟、藕节。
 
加减:烦热,口渴者,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2)阴虚火旺证
 
证候: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茜草根、黄芩、侧柏叶、阿胶。
 
加减:可酌加白茅根、仙鹤草、藕节以加强凉血止血的作用。虚火较甚而见低热、手足心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知母清退虚热。

3.咳血 

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1)燥热伤肺证
 
证候: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证机概要: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桑叶、栀子、淡豆豉、沙参、梨皮、贝母、杏仁、白茅根、茜草、藕节、侧柏叶。
 
加减:兼见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银花、连翘、牛蒡子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津伤较甚,而见干咳无痰,或痰黏不易咳出,苔少,舌红乏津者,可加麦冬、玄参、天冬、天花粉等养阴润燥;热势较甚,咳血较多者,加连翘、黄芩、白茅根、芦根、三七粉(冲服)。
 
(2)肝火犯肺证
 
证候: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代表方: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常用药:青黛、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海蛤壳、甘草、旱莲草、白茅根、大蓟、小蓟。

加减:肝火较甚,头晕目赤,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清肝泻火。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3)阴虚肺热证
 
证候: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证机概要: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加减。
 
常用药: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当归、白芍、贝母、甘草、白及、藕节、白茅根、茜草。
 
加减:本证可合用十灰散凉血止血。反复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虚热;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等收敛固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