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信芳谈戏

 红瓦屋图书馆 2015-01-15

周信芳谈戏(附照片)


1956年周信芳与童芷苓、李玉茹合作《四进士》。
  
新腔和老调
  戏曲包括唱做。做是叫观众了解戏剧的情节的。要使剧情充分使观众领会,那么念白要清楚,表演要细腻才行呢!新腔老腔,无论唱得多好听,总不是戏的全部。我们有句行话,是七分话白三分唱,这就是铁证。当初人们就知道西皮二黄怎么唱法就是了,并没有新腔旧腔之说,偶然有人唱个巧腔,同行必要嗤他油腔滑调,不守规矩呢!现在可不然了,腔儿越来越多,题名新腔。新腔实在比老味儿好听,可是老腔调随便怎样,总打不破打。要晓得新腔,也是老腔蜕化出来的,老调新腔我都不反对,而且望多造一点。可是别要只顾耍腔,却忘了做戏。程、孙、谭、汪他们都是天赋的歌喉,可是他们都注重做工和念白,要是只管耍几个新腔,不研究做工和念白,人家不会去听留声机器吗? (1930年8月)
  
整理戏剧之我见
  信芳此次重游沪渎,承麒艺联欢社诸先生,举行盛大之欢迎,推爱备至,使信芳等感激无涯。朔自壬申离沪,至今三年,自愧无可告慰、有负诸君雅望为憾。昨聆本社代表朱联馥君,发表麒艺联欢社组织大旨:不拒异己、不分派别、专以整个戏剧艺术为前题。可谓宏大深广。信芳跋涉三年,毫无进步,然目击戏剧破碎,却抱莫大悲观。北地各埠无剧之日多,有戏之日甚少。偶有名伶来演,班底临时集合而成,名伶去后,戏院停顿,当地演员,别寻营生者为多。天津租界除天华景长班外,均如上述。内陆更无长班,既不能得到妥实保障,更缺少有力者正式经营,名伶绝无往内陆演唱者,以致如此。
  夫戏剧本非一人之戏剧,亦非一部分可称为戏剧,务须全体演员聚精会神表演,方能成为戏剧。最可注意者,所谓戏剧产生之北平,亦有上述之状况,深可悲也。素抱门罗主义之北平,有梨园同志一二人近亦深觉非计憬然而悟,纷谋挽救之道。如某某对于戏剧学校,耳提面命,某某整理班规,务求齐整,收罗外江演员,编置新戏,煞经苦心。惜无法打破旧时障碍,使南北贯通耳!吾友吴先生,语我,非不愿看戏,实无戏可看。此言诚是。当此旧规坏破,新则未来,需要之时,过渡之际,承麒艺联欢社诸君,亟亟以改良戏剧,谆谆教诲,不遗余力,积亟提倡,使戏剧步上新轨道。此实信芳夙夜梦寐所求之不得也!嗣后当追附诸君子骥尾,竭尽驽钝,贡一得之愚,此亦可以谓为投之桃李报之琼瑶之意欤。 (1935年4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