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痫病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痫病

   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时神情恍惚,甚则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有猪羊般叫声,移时苏醒,醒如常人。多因先天禀赋受损,气血瘀滞,或惊恐劳伤过度,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使痰壅风动,上扰清窍而致。
   【范围】
   本病与西医学的癫痫基本相同,无论原发性癫痫,还是继发性癫痫,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七情失调主要责之于惊恐。《素问·举痛论》云:“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由于突受大惊大恐,造成气机逆乱,进而损伤脏腑。肝肾受损,则易阴不敛阳而生热生风;脾胃受损,则易致精微不布,痰浊内聚,经久失调,一遇诱因,痰浊或随气逆,或随火炎,或随风动,蒙闭心神脑窍,形成痫病。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神气怯弱,或素蕴风痰,更易因惊恐而发为本病。同时情志失调亦常为痫病发作的诱发因素之一。
   2.禀赋不足此为先天致病因素,以儿童发病者为多见,多由母患此病,传之于子;或胎产之前,母受惊恐,导致气机逆乱,或精伤而肾亏,所谓“恐则精却”;或在胎产非正常分娩中,伤及胎气,禀赋受损,脏腑失调,痰浊阻滞,遇诱因则气机逆乱,风阳内动而成本病。
   3.脑部外伤 由于跌仆撞击,或出生时难产,均能导致颅脑受伤,外伤之后,气血瘀阻,脉络不和,痰浊瘀血内伏于脑,遇有诱因则气机逆乱,痰瘀蒙闭清窍发为本病。
   4.其它疾病之后 如温热病出现高热,熬津成痰,或邪热灼伤血脉,血脉瘀滞不畅,痰瘀内伏于脑;或中风之后痰瘀壅塞脑脉,遇有诱因则气机逆乱,痰瘀蒙闭清窍可发为本病。
 
  总之,本病常由多种原因造成痰浊或瘀血内伏于脑窍,复因七情郁结、六淫之邪所于、饮食失调、劳作过度、生活起居失于调摄等诱发因素相激,遂致气机逆乱而触动积痰、瘀血,闭塞脑窍,壅塞经络,而发为本病。故本病常为发作性疾病。
   二、病机
   1.发病常有七情郁结、六淫外侵、饮食劳倦等诱因而发。起病急骤为特点。临床上多有先兆症状,但亦可无先兆症状,可反复发作。
   2.病位痫病的病位在心(脑)、脾、肝、肾。虽病机不同,病位中心亦有不同,但大多均影响于心(脑)而发病。
   3.病性在初期虽可见到实证,但一般以虚实夹杂证为多见。发作期以邪实为主,间歇期以脏腑失调为主。
   4.病势总的发病趋势是由实转虚,虚实夹杂。初起肝风、痰浊、痰火、瘀血等实邪阻滞,继则伤及心、脾、肝、肾,致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日久不愈,病机复杂,以成痼疾。
   5.病机转化 本病的病机转化取决于正气的盛衰及痰邪深浅。凡发病初期,多正盛邪实,El久损伤正气,痰浊、瘀血等邪实沉固,形成虚实夹杂。如肝风痰浊证,日久不愈,可致肝郁化火,痰郁化热而成肝火痰热证;亦可影响气血正常运行而致瘀血内阻等,此即实证之间可互相转化或兼夹。肝风痰浊日久亦可木旺克脾土,致脾虚水湿失运或致脾虚痰盛证;肝火痰热证日久不解,火热灼伤肝肾之阴,致肝肾阴虚证等,此即实证转虚证。脾虚痰盛证日久,气血生化乏源,则可致心血不足证;心血不足日久,精血同源,则伤及肝肾之阴精,而成肝肾阴虚证等,此即虚证之间亦可互相转化。凡脾、心、肝、肾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畅,则可致痰浊、瘀血等邪实因素,此即因虚致实而成虚实夹杂证,使病机越发复杂,病情越发加重。
   一、诊断依据
   1.全面性发作时突然昏倒,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或有口中如作羊、猪叫声,或仅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肢软无力;部分发作时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幻视,或失神,或呕吐、多汗,或无意识的动作等。
   2.起病急骤,发作时间长短不一,但移时可醒,醒后如常人,无后遗症,且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情况基本相同。
   3.多有家族史,或产伤史,或颅脑外伤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而诱发。
   4.有的发作前有眩晕、胸闷等先兆。
   5.脑电图检查有异常慢波,可助于诊断,有条件者行头颅CT、磁共振检查,亦有助于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中风病中风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主症,与本病起病急骤突然昏倒相似。但本病是以突然昏仆,伴有四肢抽搐,项背强直,两目上吊,口吐痰涎,或有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可醒为主症。中风病常留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而本病醒后如常人,无后遗症,且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情形相似。必要时行脑电图、头颅CT以资鉴别。
   2.痉病痫病与痉病都具有时发时止、四肢抽搐等相同症状,但痫病除四肢抽搐外,还有口吐涎沫及类似猪羊叫声,且醒后与常人无别;而痉病发时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身体强直,一般需经治疗方可恢复,无VI中类似猪羊叫声,恢复后往往还有原发疾病的存在。必要时行脑电图、脑脊液等辅助检查以资鉴别。
   3.厥病痫病与厥病都为突然昏倒,移时可醒,醒如常人。但厥病以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冷汗出为特征,与痫病的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口中有类似猪羊叫声有别。且厥病脑电图检查多无阳性发现,而痫病有特征改变,不难区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中心证候卒然仆倒伴尖叫声,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移时苏醒并反复发作为本病的特征。其轻者发作次数少,瞬间即过,间歇期一如常人;重者发作次数多,持续时间长,间歇期常有精神不振、思维迟钝等。
   2.辨病位卒然昏仆倒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或有尖叫声如猪羊,醒后如常人,病变部位在心与肝,以心为主;若四肢抽搐不止,眼睑上翻,两目上视,或一侧肢体抽搐,继则延及对侧,而意识尚清醒,或平素或醒后有痰多、善欠伸症状,病变部位在心与肝,以肝为主;若口吐白沫或喉中痰鸣如拽锯,平素体胖,或醒后多痰,病位在心与脾,以脾为主;若突然神志不清,少倾即醒,醒后如常人,而无四肢抽搐,发作时可有两目直视,似痴似呆,频频翻眼,时时低头或有上肢瘼疭,或有口角抽搐,或见神志障碍突然发作,弃衣高歌,登高跳楼,醒后如常人,全然不知发作情况,或有无节律、不协调等怪异诸症,如吮吸、咀嚼、寻找、叫喊、奔跑、挣扎等,病变部位在心与脾,以心为主;若发作时小便失禁,平素或醒后有腰酸腰痛,背项疼痛,病位在心和肾,以肾为主。
 
  3.辨病性凡来势急骤,神昏卒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者,病性属风;凡发作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发作后或有情志错乱、幻听、错觉,或有梦游者,病性属痰;凡发作时呆木无知,呼之不应,扎之不知痛,平素或发作后有神疲胸闷、纳呆,身重者,病性属湿;凡卒倒啼叫,面赤身热,口流血沫,平素或发作后有大便秘结,口臭苔黄者,病性属热;凡发作时面色潮红、紫红,继则青紫,口唇紫绀,或有脑外伤、产伤等病史者,病性属瘀。凡病之初起多属实证,日久多虚实夹杂。凡发作时见面色潮红,手足温,舌红脉弦滑者,属阳痫。凡发作时见面色苍白,唇色青黯,手足清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者,属阴痫。
   二、治疗原则
   痫证治疗宜分标本虚实,频繁发作时以治标为主,着重豁痰顺气,熄风开窍定痫。平时以治本为重,宜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养心安神等以调理脏腑,平顺气机,杜其生痰
 动风之源。
   三、应急措施
   1.控制发作是针对痫病发作时而言,以开窍复苏与熄风定痫为重点。
   (1)开窍复苏
   ①通关开窍:以通关散少许,吹入鼻内,取喷嚏而开窍。此散用于昏仆抽搐之实证者。脱证者禁用,孕妇慎用。
   ②取嚏开窍:若无通关散,可用棉签、鹅毛或消毒导管等,徐徐插入病人鼻孔内,令其取嚏复苏。
   ③针刺开窍:取人中、风池、内关、照海等穴,强刺激以复苏。
   ④药物复苏
   定痫丸,1次1~3丸,化后吞服或鼻饲。此为清化热痰,熄风定痫的有效成药。
   痫证镇心丹,1次1粒,化后吞服或鼻饲。此为祛痰开窍,清心安神之验方。
   (2)熄风解痉
   ①医痫丸:1次6g,化后吞服或鼻饲。此丸对痫病昏仆抽搐者有效。
   ②紫雪散、至宝丹:化后鼻饲或冲服,1次各1丸。
   2.救治变证 痫病发作,常见多种变证,对此类患者应积极救治处理。
   (1)昏仆跌伤:痫发昏仆者,常有跌伤,故应详察跌伤部位,记录脉息的强弱与节律,观察意识和活动有无异常。凡出现头部或孔窍出血、神识昏蒙、呕吐痉挛、运动障碍等症者,应请有关科室会诊,协同救治,必要时行头颅CT检查。
   (2)痰阻气道:痫病发作,痰涎壅塞,反入气道,气道不通,致气息异常,唇指发绀,此为痰阻气道的证候,应使患者仰卧,吸出痰涎以保持气道通畅。
   (3)并发厥脱:痫发日久不得解,或因跌伤,或因大吐大汗之后,常可见厥脱之变证。此时当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为原则,选用独参汤、参附汤、生脉散等,口服或鼻饲,以防其变。
   四、分证论治
   1.肝风痰浊
   证候发则卒然昏仆,目睛上视,口吐白沫,手足抽搐,喉中痰鸣;也有仅为短暂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者。发作前常有眩晕、胸闷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素有痰浊内蕴,深伏于脑,复因肝气郁结,肝阳暴张,阳亢化风,风阳夹痰浊上蒙清窍则卒然昏仆。肝风内动则见目睛上视,手足抽搐;痰湿内盛则口吐白沫,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病起肝气郁结则发作前常有眩晕、胸闷之象。
   治法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定痫丸加减。药用竹沥、石菖蒲、胆南星、清半夏、天麻、全蝎、僵蚕、琥珀、辰砂、茯神、远志、炙甘草。
   病由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上蒙清窍所致,故宜涤除顽痰以开窍,平熄肝风以解痉。方中竹沥、石菖蒲、胆南星、半夏豁痰开窍,天麻、全蝎、僵蚕平肝熄风镇痉,共奏涤痰熄风开窍之功是为主药;再辅以琥珀、辰砂、茯神、远志镇心定神;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胁胀嗳气者,加柴胡、枳壳、青皮、陈皮疏肝理气;眩晕、目斜风动者,加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重镇熄风。
   (3)临证参考基本方中全蝎、僵蚕等虫类搜剔药可研粉吞服,但因其有一定的毒性,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切不可骤用重剂。
   2.肝火痰热
   证候卒然仆倒,不省人事,四肢强痉拘挛,口中叫吼,口吐白沫,烦躁不安,气高息粗,痰鸣漉漉,口臭。平素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而干,便秘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 素有痰浊内蕴,深伏于脑,肝火偏旺,复因将息失宜则气机逆乱,肝火夹痰热上蒙清窍,流窜经络而成卒然仆倒,不省人事,口中叫吼;肝火内盛,热盛风动,肝风内动则四肢强痉拘挛;痰火互结,上扰神明,则烦躁不安;热盛于内则气高息粗,口臭;痰浊内盛则口吐白沫,痰鸣漉漉;平素肝火旺则见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口苦而干,便干便秘;痰浊素蕴则咯痰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皆为一派肝火痰热互结之象。
   治法 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药用龙胆草、石菖蒲、黄芩、栀子、木通、橘红、清半夏、茯苓、胆南星、炙甘草。
   肝气久郁则化火,痰浊长蕴则化热,肝火夹痰热上蒙清窍而成本证,故宜清热以泄火,化痰以开窍。方中龙胆草苦寒清泄肝胆实火,石菖蒲化痰开窍,共为君药;栀子、黄芩、木通助龙胆草清肝泻火之功,半夏、橘红、茯苓、胆南星助石菖蒲化浊涤痰之力,共为臣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2)加减火盛伤津出现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者,宜加麦冬、南沙参养阴生津;便秘不通者,宜加生大黄通腑泻热。
   (3)临证参考本证往往由邪滞体内,久郁化热,或火热炽盛所引发,故治以清郁热,泻肝火,清郁热尚可予丹皮、赤芍、柴胡、大黄等,泻肝火尚可予黛蛤散。
   3.瘀血内阻
   证候发则卒然昏仆,瘼疭抽搐,或仅有口角、眼角、肢体抽搐,颜面口唇青紫。平素多有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遗症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涩。
   证候分析 因颅脑外伤、产伤或久病入络,瘀血内阻,深伏于脑,遇将息失宜,气机逆乱,则蒙闭清窍,故卒然昏仆;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失养则瘼疭抽搐,或仅有口角、眼角、肢体抽搐;脑窍失养,脑神受损,故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治法 活血化瘀,熄风通络。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川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生地黄、甘草。
   瘀血阻窍,脑络闭塞,脑失所养,脑神受损而成本证,治当活血化瘀通络治其本。方中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络为君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助君药行气活血化瘀以通络,赤芍凉血活血以通络,共为臣药。生地清热凉血,配当归养血润燥,使瘀去而阴血不伤;牛膝祛瘀而通血脉,又能补肾生精;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开胸行气,可使气机条达,气行则血行,取气为血帅之意,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是为使药。
   (2)加减夹痰者,加半夏、胆南星、竹茹;伴抽搐重者,加钩藤、地龙、全蝎;瘀血重者,可加水蛭、虻虫等虫类药。
   (3)临证参考本证由外伤或久病所致,若遇劳累、情绪波动及气候变化等常易诱发。故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等,遇气候突变宜在家静养。
   4.脾虚痰盛
   证候 痫病发作日久,神疲乏力,食欲不佳,面色不华。大便溏薄或有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腻,脉濡弱。
   证候分析 痫病发作日久,损伤正气,脾胃运化失司,痰浊内生;或素有伏痰,复加饮食所伤,故发作日久,神疲乏力,食欲不佳,面色不华,大便溏薄或有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腻、脉濡弱亦为脾虚痰湿内盛之征。
   治法健脾和胃,化痰降逆。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六君子汤加味。药用党参、生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姜竹茹、炙甘草。
   脾虚则水湿不化,酿湿生痰,痰浊上蒙清窍,形成本证,治当补益脾胃以运化水湿为主,佐以化痰降逆开窍。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治其本,故为君药;茯苓、陈皮健脾理气化湿,助君药调和脾胃,以运化水湿,为臣药;半夏、竹茹和胃化痰降逆以开窍,是为佐药;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痰浊盛而恶心呕吐痰涎者,可加胆南星、瓜蒌、菖蒲、旋覆花等加强化痰降逆之力;便溏者,加薏苡仁、炒扁豆、炮姜等健脾止泻。
   (3)临证参考补气健脾,可杜绝生痰之源,故本证患者平时宜常服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药以调理,并注意药物、饮食、劳逸等结合调治。
   5.心血不足
 
  证候 平素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头晕健忘,发时则突然从工作或睡眠状态中站起徘徊,或出走,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细数。
   证候分析 忧思伤脾,气血生化乏源,心血不足,神无所附,故突然从工作或睡眠中站起徘徊,或出走,或意识混乱,精神失常,表现出怪异诸症;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头晕健忘;舌质淡,脉细或细数亦为血虚之象。
   治法 益气养血,宁心安神。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酸枣仁汤加减。药用酸枣仁、川芎、当归、生地黄、知母、党参、茯神、远志、甘草。
   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肝益心,补血安神为君药;臣以川芎、当归、生地养血活血,补而不滞;知母清热滋阴除烦,且可制川I芎之辛燥,党参益气生血,茯神、远志宁心安神,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经常夜游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生铁落镇心安神;头晕健忘较甚者,加胡桃仁、胡麻仁、制何首乌、紫河车补养精血。
   (3)临证参考本证常由后天之本失于调养所致,故平时应重视健脾益气生血,可常服八珍汤、归脾汤等方药。
   6.肝肾阴虚
   证候 痫病频发,神思恍惚,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面色晦暗,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质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 痫病反复发作或肝火亢盛,必然耗伤肝肾阴液,以致全身失于濡养.心神失养,故神思恍惚,失眠健忘;精血衰耗,气血亏虚则面色晦暗,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耳轮焦枯不泽;肾精不足,腰府失充,则腰膝酸软;血亏肠燥则大便干燥;舌质红、脉细数亦为肝肾阴虚,虚热内扰之象。
   治法 滋补肝肾,潜阳安神。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左归丸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子、鹿角胶、龟甲胶、菟丝子、牛膝、远志、炙甘草。
   方中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补益肝肾,滋阴填精,龟甲胶、鹿角胶为血肉有情之品,龟甲胶补阴,鹿角胶养阳,两药协力峻补精血,共为主药;菟丝子配鹿角胶温柔养阳,助阳生阴,体现了“阳中求阴”的理论法则,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活血祛瘀,引血下行,以潜亢阳,远志宁心安神,共为辅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神思恍惚,持续时间长者,可选用生牡蛎、鳖甲滋阴潜阳,柏子仁、磁石、辰砂宁心安神,贝母、天竺黄、竹茹清热除痰。心中烦热者,可加焦山栀、莲子心清心除烦;大便干燥者,可加玄参、天花粉、火麻仁、郁李仁养阴润肠通便。
   (3)临证参考本证患者常因反复发作,久病伤肾,故须处处顾护肾脏精血,不可过分应用刚燥之品,并需因势利导,以柔克刚。若神疲面苍,久而不复,为阴精气血俱虚,当大补精血,宜常服河车大造丸。

痫证方剂;
 
1 风痰闭阻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定痫丸(焦神曲、焦麦牙、焦山楂各60g,代赭石 30g,炒大黄、竹茹各 15g,共研细末,蜜为丸,每丸重 6g)
  明天麻3克 川贝3克 姜半夏3克 茯苓3克 茯神3克 胆南星1.5克 石菖蒲1.5克 全蝎1.5克 炒僵蚕1.5克 真琥珀1.5克 陈皮0.45克 丹参6克 麦冬6克 辰砂0.9克 甘草12克(包)
1.犬痫,杏仁5枚,煎汤化下;
 2.羊痫,薄荷0.9克,煎汤化下;
 3.马痫,麦冬6克,煎汤化下;
 5.猪痫,黑料豆9克,煎汤化下。
痫证:
1. 若无伤津表现可去麦冬。
2. 若痰粘不利加瓜蒌。
3. 若痰涎清稀而多可加干姜、细辛。
加减:
1. 胁胀嗳气者,加柴胡、枳壳、青皮、陈皮疏肝理气;
2. 眩晕、目斜风动者,加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重镇熄风。
 临证参考基本方中全蝎、僵蚕等虫类搜剔药可研粉吞服,但因其有一定的毒性,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切不可骤用重剂。

2 痰火扰心:
清汗泻火、化痰开窍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12克、黄芩4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4克、车前子4克、当归4克、柴胡4克、甘草3克、                    生地黄18克。 )
+涤痰汤【组成】南星(姜制) 半夏(汤洗七次)各2.5克 枳实(麸炒) 茯苓(去皮)各6克 橘红4.5克 石菖蒲 人参各3克
               竹茹2.1克 甘草1.5克
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酒龙胆草3克 栀子4.5克 炒黄芩4.5克 泽泻6克 木通4.5克 车前子4.5克 当归1.5克 酒生地黄4.5克 柴胡3克 生甘草3克 姜南星7.5克 半夏7.5克 枳实6克 茯苓6克 橘红4.5克 石菖蒲3克 竹茹2克 甘草2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7.若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8.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痫证:可加入生石决明、钩藤以潜阳熄风定痫。1. 若大便秘结甚者可加大黄。
加减:
1.火盛伤津出现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者,宜加麦冬、南沙参养阴生津;
2. 便秘不通者,宜加生大黄通腑泻热。
 临证参考本证往往由邪滞体内,久郁化热,或火热炽盛所引发,故治以清郁热,泻肝火,清郁热尚可予丹皮、赤芍、柴胡、大黄等,泻肝火尚可予黛蛤散。

3瘀血脑络
 通窍活血汤
【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红花9克 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
【用法】用黄酒250毫升,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中风: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均予赤芍9g,川芎9g,红花9g,红枣10枚,鲜生姜3片,老葱3根,冰片0.1g,黄酒1钟。加减法:若见气虚者,加黄芪60g;阴虚者,加玄参20g,生地30g;肝阳上亢者,加羚羊角粉0.3g,石决明30g;风盛者,加僵蚕9g,天南星9g;兼腑实者,加小承气汤。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 生地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加减: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7. 夹痰者,加半夏、胆南星、竹茹;
 8. 伴抽搐重者,加钩藤、地龙、全蝎;
 9. 瘀血重者,可加水蛭、虻虫等虫类药。
    临证参考本证由外伤或久病所致,若遇劳累、情绪波动及气候变化等常易诱发。故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等    ,遇气候突变宜在家静养。

4心脾两虚 六君子汤(组成: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合归脾汤成: 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
                       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
 六君子汤加味
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痫证:
1. 宜加入生龙骨、钩藤、僵蚕以镇肝熄风。
2. 若气短甚者可加入柴胡、升麻以升清阳之气。
3. 若呕恶、腹胀可加枳壳、竹茹以和降胃气。
4. 若痰浊较甚可加菖蒲、远志、胆南星以开窍化痰止痫。
加减:
1. 痰浊盛而恶心呕吐痰涎者,可加胆南星、瓜蒌、菖蒲、旋覆花等加强化痰降逆之力;
2. 便溏者,加薏苡仁、炒扁豆、炮姜等健脾止泻。
 临证参考补气健脾,可杜绝生痰之源,故本证患者平时宜常服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药以调理,并注意药物、饮食、   劳逸等结合调治。

 5心肾亏虚
 左归丸(组成】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枸杞子6克 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 盐菟丝子6克 鹿角胶6克(焗) 龟胶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加减:
1. 神思恍惚,持续时间长者,可选用生牡蛎、鳖甲滋阴潜阳,柏子仁、磁石、辰砂宁心安神,贝母、天竺黄、竹茹清热除痰。
2. 心中烦热者,可加焦山栀、莲子心清心除烦;
3. 大便干燥者,可加玄参、天花粉、火麻仁、郁李仁养阴润肠通便。
 临证参考本证患者常因反复发作,久病伤肾,故须处处顾护肾脏精血,不可过分应用刚燥之品,并需因势利导,以柔克刚。若神疲面苍,久而不复,为阴精气血俱虚,当大补精血,宜常服河车大造丸。

天王补心丹,
组成:酸枣仁12 柏子仁10 当归10 天冬9 麦冬10 生地15 人参10 丹参9 玄参  天王补心丹10 云苓12 五味子8 远志肉9        桔梗8
酸枣仁汤;酸枣仁48克(包)、川芎6克、当归6克、生地黄9克、知母6克、党参9克、茯神6克、远志6克、甘草3克

1.若心烦不眠,属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较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或生地黄、玄参、白芍等,以养血滋阴清热;
 2.兼见五味子、白芍、浮小麦以安神敛汗;
 3.心悸较重者,加龙齿、龟甲、珍珠母等以镇惊安神;
 4.心悸多梦,时有惊醒,舌淡,脉细弦,属心胆气虚者,可加党参、龙齿以益气镇惊;
 5.如精神抑郁,心烦不眠较甚者,可合甘麦大枣汤加夜交藤、合欢皮以缓肝安神解郁,或加入合欢花、夜交藤、石菖蒲、郁金等解郁安神之品,疗效更好。  
加减:
1. 经常夜游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生铁落镇心安神;
2. 头晕健忘较甚者,加胡桃仁、胡麻仁、制何首乌、紫河车补养精血。
 临证参考本证常由后天之本失于调养所致,故平时应重视健脾益气生血,可常服八珍汤、归脾汤等方药。

6.气虚血瘀证
黄芪赤风汤;生黄芪60克 赤芍3克 防风3克 
1.治癫痫时可加天麻、全蝎、僵蚕、菖蒲、半夏、竹沥;
2. 治治疗瘫腿,可加木瓜、牛膝、防已、薏苡仁、茯苓、党参。
3. 若癫痫发作后,伴有眩晕、心悸、惊恐恍惚、睡眠不安、胸膈满闷、其寸口脉细或细弱者,本方加远志、菖蒲、五味子、酸枣仁、朱砂,以通窍宁心;
4. 若伴见面黄肌瘦、或轻度浮肿、精神倦怠、四肢乏力、脘腹胀满、饮食不化、大便溏薄、其脉浮虚者,本方加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以补益脾胃;
5. 若倦有头眩、眼花、耳鸣、怔忡、健忘、遗精者,本方合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以补益肝肾。
加减:
1. 若兼有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
2. 若体质壮实可酌加螟蚣、全蝎、僵蚕则熄。 风通络作用更强。
3. 若兼见颈项强直加葛根。
4. 若头部刺痛难以缓解,可加麝香、葱白以通络止痛。

黄芪赤风汤送服
龙马自来丹;马钱子240克 地龙8条(去土焙干为末) 香油500克 .先将香油入锅内熬滚,入马钱子炸之,待马钱子微有响爆之声,拿一个用刀切两半,看其内以紫红色为度,研为细末,再入地龙末,和匀,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付吃三四分,临卧服,盐水送服。若五六岁小儿,服二分,红糖水送服。如不为丸,面子亦可服。如吃斋人,去地龙也可。
   
五、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安宫牛黄丸(李时珍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1次1丸研服。适用于阳痫急性发作期见有神志障碍者。
   (2)紫雪散(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1次1.5g,口服或鼻饲。适用于痫病急性发作期有四肢抽搐者。
   (3)苏合香丸(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1次1丸,研服或鼻饲。适用于阴痫急性发作期有神志障碍者。
   (4)人参归脾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可长服。适用于痫病缓解期以脾虚为主者。
   (5)六味地黄丸(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6g,每日2次。可长服。适用于痫病缓解期以肾虚为主者。
   2.单验方
   (1)惊痫汤:丹参30g,赤芍12g,红花4.5g,夜交藤30g,酸枣仁15g,地龙9g,珍珠母309,水煎服。治疗瘀血阻滞,心神不宁之惊痫。
   (2)气痫汤:丹参30g,赤芍12g,红花4.5g,川楝子9g,青、陈皮各9g,白芷6g,合欢皮30g,水煎服。治疗气滞血瘀之痫病。
   (3)风痫汤:丹参30g,赤芍12g,红花4.5g,葛根9g,薄荷3g,大青叶30g,地龙9g,珍珠母30g,水煎服。治疗肝阳化风,瘀血阻络之痫病。
   (4)痰痫汤:丹参30g,川芎9g,红花4.5g,半夏9g,胆南星6g,地龙9g,僵蚕9g,夜交藤30g,珍珠母30g,水煎服。治疗痰瘀交阻,肝风内动之痫病。

   3.针灸
   (1)肝风痰浊证者,针刺心俞、肝俞、鸠尾、间使、丰隆、神门。
   (2)肝风痰热证者,针刺风池、太冲、曲池、足三里。
   (3)癫痫反复频发者针印堂、人中,灸中脘,也可针会阴、长强。
   【转归与预后】
   痫病的转归与预后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强弱、正气的盛衰与邪气的轻重。由于本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病程一般较长,少则一两年,甚则终身不愈。因而,体质强、正气尚足的患者或病之初发或病程在半年以内者,如治疗恰当,防止痫病的频繁发作,一般预后较好,部分仅可控制发作,但仍难根治;若体质较弱,正气不足,痰浊沉固者,往往迁延日久,缠绵难愈,预后较差;若反复频繁发作,少数年幼患者智力发育受到影响,出现智力减退,甚至成为痴呆,或因昏仆跌伤造成长期后遗症,或因发作期痰涎壅盛,痰阻气道,造成痰阻窒息,或变生厥脱变证而危及生命。
   【护理与调摄】
   一、护理
  1.详察病情变化痫病发作时,应特别注意神志的改变,抽搐的频度,脉息的快慢与节律,舌之润燥,瞳孔之大小变化,有无发绀及呕吐,二便是否失禁等情况,并详加记录,以为及时正确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
   2.防止咬伤唇舌对昏仆抽搐的病人,凡有义齿者均应取下,并用纱布或压舌板放入病人口中,防止咬伤唇舌;同时加用床档,以免坠床跌伤。
   3.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昏仆抽搐,痰涎壅盛之患者,发作时先要解开颈部衣扣,头部侧卧,并稍低,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咽喉,必要时应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4.常翻身防褥疮 对频繁发作的重病人,应使其侧卧,并经常翻身,以防止形成褥疮。
   5.保持室内清静对发作期病人,室内应保持清静,避免惊叫及躁声,并不宜强光刺激。
   6.进食宜清淡痫病缓解之初,饮食宜清淡,忌过冷过热食物的刺激,少食肥甘之品,以减少痰涎的滋生。
   二、调摄
  避免劳逸过度及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患者不宜作驾驶工作及高空作业、水上作业,不宜骑自行车,以免发生意外。饮食宜清淡,多食素菜等,或经常选用山药、薏苡米、赤豆、绿豆、小米煮粥食用,可收健脾化湿之功效。
   【预防与康复】
   患者发作控制后,一般应坚持服药半年以上,病程长者,服药时间宜更长,以巩固疗效。病情稳定者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长期坚持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有益于身体健康,正气恢复。避免情志不遂,常宜贻情悦志。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为宜。
   本病患者的预防应首先积极寻找诱发因素,并尽量避免,防止诱发本病发作;保持精神愉快,勿忧郁暴怒,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宜驾车、骑车及高空水上作业。积极治疗某些原发疾病,孕妇期应避免惊吓,胎产时防止胎伤,此外还应注意避免脑外伤发生。
   【医论提要】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颠疾”。《素问·病能论》中说:“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日何?安所得之?……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这里强调发病原因是先天受损。元代《丹溪心法·痫》中说:“痫证有五,马牛鸡猪羊。无非痰涎壅塞,迷闭孔窍”。明代《万病回春·癫狂》也认为“痫乃痰疾,病似马羊鸡犬猪,故有五痫应五脏,不必多配,大率主痰也”。古代有不少医家都认为痰迷心窍是其发病重要机理。清代李用粹则把痫病分为阳痫与阴痫,他在证治汇补·胸膈门·痫病》中说;“阳痫痰热客于心胃,闻惊而作,若痰热甚者,虽不闻惊,亦作也,宜用寒凉;阴痫亦本乎痰热,因用寒凉太过,损伤脾胃而变成阴,法当燥湿温补祛痰。”这里指出痰热是导致痫病主要原因。张璐在《张氏医通·痫》中说:“痫证往往生于郁闷之人,多缘病后本虚,或复感六淫,气虚痰积之故。盖以肾水本虚不能制火,火气上乘,痰壅腑脏,经脉闭遏……”。他指出了痫病发病与情志有关,以肾虚为本,痰实为标。金代张从正则认为本病是肝经热盛所致,《儒门事亲·卷四》中说:“大凡风痫病发,项强直视,不省人事,此乃肝经有热也。”
  关于痫病治疗,张从正认为“夫痫病不至于目瞪如愚者,用三圣散投之。更用大盆一个,于暖室中令汗下吐三法俱行,次服通圣散,百余日则愈矣”(《儒门事亲·痫》)。朱丹溪认为治痰为主,力倡“用黄连、南星、瓜蒌、半夏,导火导痰,分多少治之,无不愈者”(《丹溪心法·痫》)。《医学传灯》则认为治分阴阳,脉来洪数者,症属于阳,宜用舒中二陈汤,后以清痫二陈汤加减调治;脉细无力者,症属于阴,治之难愈,宜用六君健脾汤、八味地黄丸也可用。《临证指南医案·癫痫》则认为:“痫之实者,用五痫丸以攻风,控涎丸以劫痰,龙荟丸以泻火;虚者当补助气血,调摄阴阳,养营汤、河车丸之类主之”。王清任认为本病发生乃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和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医话拾零》中多次提到一个验方治愈痫病,名叫“荡痰汤”,由硫化铅、生赭石、芒硝各二两,朱砂、青黛、白矾各一两,黄丹五钱,共为细末,复用生怀山药四两为末,焙熟,调和诸药中,炼蜜为丸二钱重,每日二次,各服一丸。临床值得研究。
   【医案选粹】
 案一
   赵男。羊痫初起,猝然闭厥,肢震,不省人事,口泛清涎,逾时甫解,脉弦数,两目短视,口不能言。风痰入窍所致。
   生石决1两,先煎煅龙齿五钱,先煎明天麻一钱五分川郁金二钱,矾水炒远志肉一钱五分天竺黄二钱炒僵蚕二钱双钩藤四钱薄荷一钱九节蒲八分 另:抱龙丸一粒,化服。
   (选自《贺季衡医案》)
案二
   蒋×,女,7岁。
   患者患痫疾多年,用多种西医(疗法)未能控制。近几天来阵发性抽搐不止,神志昏迷,醒后则感觉软弱无力,嗜睡而经常处于半清醒状态,小便失禁。面色红润,四肢温暖,苔黄厚腻,舌质红,脉滑数小弦。证属外风引动内风,痰浊蒙闭清窍。治宜祛风 清热,平肝化痰。处方:
 羚羊角粉0.19,冲服,1日3次。
 琥珀抱龙片,每日2片,1日3次。
 玳瑁9g 黄芩9g 夏枯草9g 珍珠母30g 牡蛎30g 白金丸9g 地龙9g 蜈蚣9g 蝎尾3条
   (选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
  【现代研究】
   西医之癫痫属中医痫病范畴。目前中医药治疗痫病在减少发作频度,减轻发作程度,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都有一定进展,尤其是随着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化,出现了许多具有较好疗较的专方专药。现就近年来的研究概况介绍如下。
   一、病因病机研究
   王兆荣认为本病病位在脑,病机责之肝肾,肝肾损伤,脏气不平是癫痫的病理基础,瘀血、风、痰蒙蔽清窍,流窜经脉则是造成痫病发作的基本因素。若痫病日久,必致脏腑愈虚,瘀血、痰浊愈结愈深,而使病证久发不愈,临床上以瘀血阻窍最多,其次为肝郁气滞,其次为肝肾阴虚,再次为风痰闭阻、热邪上扰。综上瘀血、风、痰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活血、熄风、豁痰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四川中医,1995,<7>:16~17)。郑清莲认为本病虽其症各异,其型不一,但究其病机,则所差无几。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升降失职,以致风、痰、火、气四者交杂为患。责之于脏腑则与肝脾心肾及脑有关。病机演变为七情不遂,气机不畅而致郁,肝郁克脾,脾虚生痰,痰迷心窍则意识丧失,痰郁化热,热盛化火,火极生风而见抽搐。治宜清热化痰镇惊熄风为主(陕中医学院学报,1994,<2>:19~20)。高国举认为本病病因多端,其中以骤受惊吓而致者尤为多见。人若突受大惊大恐造成气机逆乱,进而损伤脏腑,肝肾受损则致精微不布,痰浊内聚,经久失调,一遇诱因痰浊或随气逆,或随火炎,或随风动,蒙蔽清窍,发为痫病。治宜镇心安神,豁痰开窍,熄风止痉,肝肾脾胃并调,标本兼顾(浙江中医杂志,1992,27<10>:444~445)。
   二、临床治疗研究
   1.辨证论治蒋改苏等本病分为几型治疗:风痰型,治拟熄风化痰、养心止痉,用定痫丸加减;痰热型,治拟清火涤痰,养阴止痉,药用竹沥达痰丸加减;心肾亏虚型,治拟平补心肾,柔肝止痉,药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癫痫61例,痊愈39例,近期治愈18例,好转4例(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18~19)。
   2.主方加减刘玺珍应用抗癫丸为基础方:白术20g,茯苓20g,天竺黄20g,胆南星20g,陈皮lOg,半夏lOg,石菖蒲20g,冰片2g,天麻20g,羚羊角20g,珍珠粉20g,地龙15g,琥珀15g,白僵蚕15g,蜈蚣15g。痰热盛加礞石20g,大黄15g,牵牛子20g;瘀血阻滞加水蛭20g,炮穿山甲20g;心肝火旺加栀子lOg,黄连lOg,龙胆草lOg;脾胃虚寒加人参lOg,白胡椒lOg;肾虚加紫河车20g,鹿角15g,龟甲20g;阴虚风动加牡蛎30g,白芍30g,鳖甲30g;月经期发作增加者,加巴戟天15g,红花20g;因饮食积滞诱发者加莱菔子20g,牵牛子20g。将基本方及辨证加药共研为极细末,水泛为丸。治疗各型癫痫258例,显效155例,有效56.例,效差26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91.8%(河北中医,1995,<2>:8~9)。王兆荣应用礞龙菖星汤(礞石、菖蒲各309,龙骨209,胆南星lOg,赤芍159,全蝎59)分型加减:瘀血阻窍加丹参、川牛膝、黄芪、地龙;风痰闭阻加天竺黄、远志、僵蚕;热邪上扰加黄芩、生地、钩藤、地龙;肝郁气滞加郁金、栀子、天竺黄、牡蛎;肝肾阴虚加牛膝、山药、枸杞、紫河车。治疗癫痫54例,治愈率66%,总有效率94.4%(四川中医,1995,<7):16"---17)。
   3.专方专药朱秀罗应用抗痫灵,组成为:白矾30g,人工牛黄1g,天麻15g,全蝎15g,蜈蚣10条,胆南星15g,玳瑁15g,羊鼻虫(焙)15个,天竺黄lOg,赤金30张,琥珀159,青礞石(煅)309。共研细末装胶囊治疗各型癫痫150例,基本控制127例(84.67%),无效23例(15.33%)(河南中医,1995,15<4>:241)。黄古文应用癫痫散胶囊,组成为丹参、当归、白花蛇、蜈蚣、竹茹、半夏、枳实、茯苓、陈皮、橘红、全蝎、紫河车、人参、何首乌、天冬、麦冬、青黛、远志、冰片、地龙、僵蚕、皂角、礞石、菖蒲、沉香、天麻、白矾、胆南星、郁金、黄芩、桂枝、柴胡、白芍、钩藤、蝉蜕、栀子、天竺黄、白术、神曲、琥珀、熟地、山萸肉、大黄、朱砂等40余味,将上药去杂质,熬膏烘干研末装胶囊而成,治疗各型癫痫300例。显效140例(46.66%),好转98例(32.66%),有效42例(14%),无效20例,显效率79.32%,总有效率93.32%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23~24)。
   纵观文献,中医药治疗痫病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疗效的总结多采用一般临床观察,经过大样本、控制、对照研究,总结疗效的不多,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