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由细菌侵入乳管和乳腺组织引起的急性感染,病情发展则可成为蜂窝织炎、化脓性乳腺炎或乳房脓肿。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甚至化脓溃烂,出现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急性乳腺炎属中医“乳痈”范畴,古代医学文献又称“乳吹”、“妒乳”、“吹乳”、‘乳毒”、“乳疽”和“乳痈”等。临床上可根据乳痈发生时期与发病原因不同而分为3类:产后或哺乳期所患的外吹乳痈,妊娠期所患的内吹乳痈,以及与妊娠和哺乳无关的,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发生的不乳儿乳痈,或称“席风呵乳”及“干奶子”。其中,外吹乳痈最为常见,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其发病率占产妇的1%,是为本节重点讨论内容。 中医学对乳痈认识,可溯及《内经》的有关记载。《内经》中“痈疽”专论云:“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提出气滞血瘀生热,热毒壅盛形成痈。 汉代《神医秘传》根据清热解毒、活血通乳散结的治法选用“贝母二钱,天花粉一钱,蒲公英一两,当归一两,生甘草二钱,穿山甲一片为末,水煎服”用治乳痈初起,创立了迄今临床运用仍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最早提出“乳痈”之名,并首开针灸治疗乳痈先河,提出“乳痈有热,三里主之”,“痈不可按,乳根主之”。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提出“乳汁不得泄,内结名妒乳,乃急于痛”,明确了“乳痈”与“乳汁郁结”的关系,并率先采用外治法治疗乳痈。南北朝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这是我国最早的外科专著,书中也记载有“乳痈”、“妒乳”、“发乳”等病名,但未阐述病因及临床表现。至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乳痈的病因、见症、预后与转归进行详细论述。 如《诸病源候论》之“乳痈候”指出:“是阴阳之经脉,有从缺盆下于乳者,劳伤气血,其脉虚,腠理虚,寒客于经络,寒搏于血,则血涩不通,其血又归之,气积不散,故结聚成痈;痈气不宣,与血相搏,则生热,热盛乘于血,血化成脓,亦有因乳汁蓄积,与血相搏,蕴积生热,结聚而成生痈者。”“妒乳候”中云:“此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及饮不去断儿乳,捻其乳汁不尽.皆令乳汁蓄积,与气血相搏,而壮热,大渴引饮,牵强掣痛,手不得近是也。……成疮成脓,其热势甚则成痈”,又云:“发乳溃后出脓血”,“脓汁出不尽而久不瘥”,“淋漓不瘥而变为瘘”等急性乳腺炎的发病经过、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唐代孙思邈《备急于金要方》和王焘《外台秘要》则完善丁中医学对乳痈病证脉治、预后转归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二者均强调妇女产后乳汁蓄积,中寒、气血瘀滞、热结乳房等在病因及发病机理中的重要性,认为治疗乳痈可施以药物内服疗法、药物外治疗法与热熨等物理治疗方法,其中《备急千金要方》载方23首,《外台秘要》载方32首用治急性乳腺炎。值得一提的是《备急千金要方.痈疽第二》提出的判断乳痈成 脓的方法及针刺排脓术,奠定了现代外科切开排脓的基础,而有关方药如排脓散、丹参膏等,经现代临床实践和药理实验研究,均提示对急性乳腺感染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宋、金、元时期丰富了对急性乳腺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的认识。宋代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指出:“妇人乳痈,汁不出,……内结,固成脓肿”。又云:“妇人妒乳生痈”, “妇人乳痈及妒乳作寒热疼痛”, “妇人乳痈疮肿,掀热疼痛”,具体描述了急性乳腺炎发病过程中出现的全身和局部的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陈自明著《外科精要》和《妇人良方大全》,总结了治疗乳痈的内消法、托里法、补法三个大法。 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痈疽八十五》中提出乳痈与厥阴、阳明两经有关,还提出了防治措施,如说:“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于初起,便须忍痛,揉令稍软,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痈疖。治法,疏厥阴之滞,……清阳明之热”。 明.窦梦醒《疮疡经验全书》云:“外吹乳者,小儿乳,吹风在内故也;内吹者,女人始有孕,其胎儿转动,吹风在外故也。”较早地把乳痈分为外吹乳痈和内吹乳痈二类。稍后,清代顾世澄《疡医大全》把寡妇和无儿女吹乳而乳房热肿痛者称为“席风呵奶”,即不乳儿乳痈。至此中医乳痈分类的雏形基奉奠定。申斗垣《外科启玄。乳痈》指出了乳痈与其他乳房疾病的鉴别诊断,认为“乳中最大者为乳发,次日乳痈。初发即有头为乳疽。……如妇人五十以外,气血凝败,常时郁闷,乳中结核,天阴作痛,名曰乳核。久之一年半载,破溃而脓水淋漓, 日久不愈名曰乳漏。有养螟蛉之子为无乳,强与吹之,久则成疮,经年不愈,或腐去截,似破莲蓬样,苦楚难忍,内申败肉不去,好肉不生,乃阳明胃中湿热而成,名曰乳疳。……又有乳结坚硬如石,数月不溃时常作痛,名曰乳岩”。汪机在其所撰《外科理例》中提出了治疗乳痈的六条原则和乳痈成脓后宜早期切开以防“传囊”之变的科学主张。《外科理例.乳痈》中说:“暴怒或儿口气所吹痛肿者,疏肝行气,肿掀痛甚者,清肝消毒,痛发寒热者,发散表邪;未成脓者,疏肝行气,不作脓或不溃,托里为主,溃而不敛,或脓清者,大补气血也。”又说:“若脓成不刺,攻溃诸囊矣,……所以必刺而后愈”。 这一时期的很多医家对乳痈的辨证施治和局部处理很有见解,一些医家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对乳痈的治疗除内服汤药外,也强调“脓已成,而肿痛者,宜急开之”,其所载方剂如牛蒡子汤(牛蒡子、金银花、连翘、天花粉、山栀、黄芩、柴胡、栝蒌、皂角刺、陈皮、青皮、甘草)与王肯堂《证治准绳》所载方剂“仙方活命饮”(金银花、天花粉、赤芍、当归、穿山甲、贝母、陈皮、白芷、皂角刺、乳香、没药、防风、甘草,蒸酒为引),均为治疗乳痈疮疽的著名方剂。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蒲公英“主治女人乳痈”,能“化热毒,消肿核,有奇功”。 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治乳痈用神效栝蒌散加土贝母、金银花、蒲公英,有脓加白芷,无脓加白术,强调“脓未出尽者,慎勿生肌”,可煎楮叶橘皮汤外洗,对乳漏患者,外用药线祛腐生肌,内服大补之剂。 清代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内外吹乳》综前人所述,对乳痈的治疗一言以蔽之:“法当按疮疖治之,无有不效者”。立有栝蒌牛蒡汤(栝蒌、牛蒡子、金银花、天花粉、连翘、山栀、黄芩、柴胡、杏仁、皂角刺、橘皮、青皮、甘草)和透脓散(穿山甲、皂角刺、川芎、黄芪、当归)等有效方剂,这些治法和代表方药对治疗急性乳腺炎具有确切疗效,迄今仍为临床所借鉴和沿用。 建国以来,中西医妇产科、外科学蓬勃发展,急性乳腺炎以其常见、多发、关乎母婴健康而被高度重视。关于该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方面都有大量报道。如应用乳腺B型超声波、近红外线透照仪、冷光透照仪等新技术,使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尤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疗效显著。通过临床观察,普遍认为本病治疗的方法,应内服结合外治,分期结合分型,中医结合西医,综合运用,在实践中总结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专方,验方;在辨证用药上亦有不少新见解和独特经验,如生鹿角粉或苏梗为主治乳痈;在各型中加入蒲公英、地丁、天花粉;在用木通、漏芦等通乳药的同时又用生麦芽、焦山楂等回乳之品;在不同的分期中分别采用不同的外治法,除用药物敷贴外,尚有塞鼻、针灸、推拿、刺血、气功、神灯照射、激光等,使治愈率明显提高,切开排脓率大大减少。对严重感染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足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杀灭致病菌。化脓者及时切开引流,以中药辨证施治,清热解毒,托里排脓,祛腐生肌,促进正气恢复,加速切口、破溃处的愈合。顾伯华老中医对本病的论治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根据产妇的生理气血特性和乳腺组织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治疗上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内治贵早,以通为顺,其经验是:①疏散通络,重点突出;②清热解毒,忌用寒凉;③托药应用,不宜过早;④行气活血,意在和营。对指导.临床确有实用价值。 另外,近10余年来,急性乳腺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既往仅是个案报道临床疗效的状况已开始被打破。韩恩俊等治疗本病3000例采用了中药辨证论治与西药抗生素治疗作对照,结果中药辨证治疗组痊愈2870例(95.7%),好转130例,无效0例,抗生素治疗对照组痊愈7例(17.7%),好转32例,无效2例。二者痊愈率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庞保珍采用自拟通腑康乳汤治疗本病58例进行中药疗效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8%和77.6%,二者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这些探索预示着目前已开展的临床观察,已将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本病的发生,主要因乳汁郁结,感染致病菌所致。导致乳汁郁结的原因主要有:初产妇乳汁充盛和(或)哺乳方法不当;或乳头凹陷、乳头皲裂影响哺乳,加之初产妇的乳汁中含有较多的脱落上皮细胞,更容易引起乳管的阻塞,使乳汁郁结加重,而乳汁淤积又往往使乳腺组织活力降低,为细菌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据文献报道,哺乳后用吸乳器吸尽乳汁,其发病率较哺乳后不吸尽乳汁的发病率低50%。西医学对急性乳腺炎 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本病的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其发病与乳汁郁结相关。 二、病理 急性乳腺炎的感染途径和病理变化有:0致病菌直接侵入乳管,上行到腺小叶。腺小叶中如有乳汁潴留时,使得细菌容易在局部繁殖后继而扩散。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常引起乳腺脓肿,感染可沿乳腺纤维间隔蔓延,形成多发脓肿。②致病菌直接由乳头表面破损,皲裂侵入,沿淋巴管蔓延到腺小叶或小叶间的脂肪、纤维组织,引起蜂窝组织炎。③其他部位感染的细菌经血液至乳腺,引起乳腺炎症。 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可与中医“乳痈”的病因病机相互参照;同样地,乳腺急性感染的前期、蜂窝组织炎期、脓肿形成溃破期等也可与中医“乳痈”辨证气滞热壅、热毒炽盛,正虚邪感及“传囊”、“内陷”等比照认识。 一般认为,外吹乳痈的病因主要有乳(乳头局部皲裂、破损、乳头畸形、乳头内陷与干乳假吸损伤染邪)、毒(乳儿I:Zl风毒或流注邪毒、吹乳郁积或断乳留滞)、郁(情志抑郁)、食(饮食不节)、虚(内伤不足,气血亏虚)等内外合邪。内吹乳痈的病因多责之胎气上冲,阳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乳络阻滞结聚。非孕、非哺乳期乳痈的病因大多与乳房破损染毒相关。 具体而言,外吹乳痈初起多缘于乳头皲裂破损,吮乳吹风,毒邪入内;或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火,热毒内蕴;或因产后恣食厚味,脾胃失司,内生湿热;或因气血亏虚,邪毒流注,经络阻塞,气血壅滞,损伤乳络,乳管痹阻,败乳蓄积。此时病属初起,证属轻浅,邪毒尚在卫表。 成痈期为乳汁邪毒壅于乳房,失治误治,治疗拖延,气分之热毒侵淫及血,热伤乳络血脉,气血为之凝滞,血败肉腐成痈。 溃脓期,为热瘀壅阻乳络,血败肉腐化脓,乳络损伤溃破于表,则见溃脓排出腥臭脓液,若日久迁延不愈,则转而成“漏”,如溃破于里,则至“传囊”或“内陷”。恢复期,为乳痈溃破外泄后,邪毒渐尽,热邪渐退,正胜邪却,病情趋向好转;正不胜邪,邪恋正虚,病情时转时重,转为慢性。 总之,乳痈的产生主要是乳汁郁积,邪毒入侵,热蕴毒结,血败肉腐成脓而致。其病位在乳房,与足厥阴肝、足阳明胃经有关,属实热证。辨证精确,施治得当,预后多良。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多为初产妇,或有乳房发育不良,乳头破损,乳头畸形,乳头内陷,或孕期乳房失于护理,产后乳房保健不力,断乳方法失当,以及局部用药过敏等病史。 2.临床表现 初起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结成块现象,或可见1—2个乳管不通。继之在乳房局部有胀痛和硬结,皮肤微红或不红,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全身不适表现。 脓肿形成期。乳房肿势逐渐增大,皮肤发红掀热,疼痛加剧,壮热不退。若肿势局限,中央变软,按之有波动感,为内已成脓。一般工O天左右形成脓肿,但脓有浅深之别,浅者波动明显,深者则不明显,常需穿刺确诊。脓肿可单个亦可多个;脓腔可单房,传囊则多房。 防风通圣散原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疮疡肿毒等症。张富山等用该方加减治疗急性乳腺炎113例,结果痊愈97例,显效9例,好转3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6.5%。随证化裁:不恶寒发热者去麻黄。乳汁不畅加王不留行、漏芦、穿山甲、皂角刺。大便稀、体质弱者,大黄、芒硝减半。 此时炎症逐渐局限而形成单房与多房性脓肿。其临床表现与位置的浅深有关,位置浅时,早期有局部的红肿、隆起、波动感,溃破时可向体表或经乳腺管从乳头排出脓液,但组织坏死较少;而深部脓肿早期时局部表现常不明显,以局部疼痛和全身性症状为主,需脓肿扩展至浅表后波动始明显,其溃破过程缓慢,组织坏死较多。深部脓肿也可向乳腺后的疏松结缔组织扩展,从而在乳腺与胸大肌间形成乳腺脓肿。 ③经验方(《四川中医》1995(1):38)
组成:全瓜蒌、鹿角霜各30g,丝瓜络、川芎、赤芍、柴胡、葛根、羌独活、路路通各lOg,木通6g,漏芦、茜草各15g。 方中全瓜蒌清热利气,润燥化瘀,通乳散结,为主药;丝瓜络、川芎、赤芍、路路通等助其化瘀、通络散结之功;又厥阴之气和阳明之热壅结乳房,故用柴胡疏肝气,葛根清胃热,羌独活疏风散邪,鹿角霜、漏芦通乳消疮共为辅佐。全方集清热、理气、通乳、消疮药于一炉,可使肝气疏,胃热清,乳汁通,疮痈消。 ④经验方(《湖南中医杂志》1990{5):17) 组成:赤芍50g,甘草50g。 原治急性乳腺炎,以大剂量赤芍甘草行气泄火,散瘀止痛。每日1剂,分2次饭后服,13天为一疗程。有人观察其治疗效果,102例均在短期内治愈,用药最多者7剂,最少者2剂。平均3.5剂。刘凤兰等亦报道用生赤芍90g、生甘草60g,加水500ml,煎取150ml,即刻服下,间隔3小时用同样方法煎取第二煎服下。每日1剂,一般在2—4天治愈,总治愈率100%。 2。热毒炽盛证 (1)临床见证:壮热寒颤、乳房肿块增大,皮肤欣红灼热,疼痛加剧如鸟啄,肿块中央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 积热鸱张,蓄乳不清,火热更盛,故见壮热,乳房肿痛,皮肤掀红灼热加甚;热毒炽盛,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则血败肉腐化脓生痈,即《内经》所谓“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浊脓已成,其位已定,故见肿处持续跳痛如鸟啄,触之为软有应指感。若脓毒流注,由此及彼,则见“传囊”之变。热毒上扰则烦躁不安;邪热伤津,则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为里实热,热毒炽盛之征。此证相当于脓肿形成期。 (2)辨证依据: ①乳房局部肿、红、热、痛更剧,按之跳痛明显,或肿块中央有波动感。 ②伴有寒颤高热,烦渴饮冷,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③舌红苔黄,脉洪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①托里散(《沈氏女科辑要》)加穿山甲、蒲公英 组成:金银花、连翘、大黄、赤芍、当归、芒硝、牡蛎、皂角刺。 全方具清热解毒,排脓消肿之功,对热毒已人营血的此证甚合拍。方中蒲公英为治痈良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蒲公英“主治妇人乳痈”,能“化热毒,消肿核,有奇功”,宜重用至30--50g,如有鲜品,加之捣烂外敷效更佳。如高热不减,乳房掀红肿胀,加青天葵、夏枯草、水牛角以清热凉血,泄火散结。大便秘结者,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大便畅者,二药之量减半,同煎服。烦渴引饮,加石膏、天花粉以泄火生津。 ②经验方(《中医杂志》1985{9):4-8) 组成:蒲公英、全瓜蒌、连翘、当归、青皮、柏叶、川贝、柴胡、甘草 方中蒲公英苦寒,为《本草纲目》所载治疗乳痈的要药,配合连翘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痈,当归、青皮、柴胡行气活血散结,全瓜蒌、川贝消肿散结,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清胃,下乳消痈之功。 排乳不畅或乳汁不通,加漏芦、王不留行、路路通。脓已成加皂角刺、山甲片以透脓。大抵药后热退身凉,多可消散;反之,便易化脓。 ③内消散(《外科正宗》) 组成:金银花、知母、贝母、天花粉、半夏、白及、山甲、皂角刺、乳香。 原方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等症。以其具清热解毒,通络行滞之功而选于此。有人用上方加连翘治疗本病之内热壅盛证,效果良好。 若高热者,加生石膏、黄芩。口渴甚加麦冬、生地。乳头痛加龙胆草。大便干结加火麻仁。 ④醒脑静注射液(无锡健宏药业总公司) 组成: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等。 醒神止痉,清热凉血,行气活血,解毒止痛。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适宜于本病高热、寒颤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者。本品20ml加于10%GS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2次。 3.正虚毒恋证 (1)临床见证: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或稍腻,脉细无力或虚数。 脓肿溃破,毒邪外排,故见热退、肿消痛减;病久伤正,余邪难清,故有低热起伏,脓出清稀,神疲乏力,面白声低之象。饮食减少,乃胃气未复;舌淡苔薄腻,脉虚数为正虚邪恋之征。此证相当于破溃期。 (2)辨证依据: ①乳痈破溃,脓汁清稀,排出不畅,久不收口。 ②低热起伏,面白乏力。 ③舌淡,苔薄腻,脉虚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益气养血,祛腐生肌。 ①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芪、党参、白术、云苓、熟地、当归、炙甘草、白芍、远志、五味子、大枣、生姜、陈皮、肉桂。 原治积劳虚损阴阳衰弱,五脏气竭之症。方中大剂补气益血养营之品,对气血双亏,久不收El之乳痈颇宜。其中黄芪宜重用至30~60g。 如低热起伏,口干咽燥者,去肉桂、陈皮、生姜之辛燥,选加柴胡、夏枯草、白薇以清余热。为促伤口生肌收敛,可酌选白及、白芷之类。 ②四妙汤(《外科精要》)加败酱草 组成:黄芪、金银花、当归、甘草、败酱草。 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托里排脓;金银花、甘草清热解毒;甘草尚可调和诸药;加败酱草以增强清热祛湿排脓之功。 如反复低热者加连翘、蒲公英。脓出清稀量多者加鹿角霜、麻黄。脓出不畅者加皂角刺、穿山甲。 ③经验方(《中医杂志》1985(9):4—8) 组成:蒲公英、全瓜蒌、金银花、当归、香附、赤芍、穿山甲片、青陈皮、桔梗、附子、生甘草。 清余毒,和气血,用于急性期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后,热毒虽退,余邪未尽,局部遗留硬块,既不消散,亦不化脓者。 许履和认为此方妙在附子一味。该药味辛性热,善行疾走,能使阳气宣通,络脉和畅,且于清热药中加用热药,不致余烬复燃而再化脓。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一)毫针 选取手三里、内关、厥阴俞(患侧)、肩井(患侧)、曲池(患侧)等穴位1--2个,捻转进针5—7分钟,得气及留针O.5—1小时,每日1次。 (二)三棱针 选取背部75—7旁开工.5寸左右寻找形似丘疹、大小如粟粒状红色小点,用三棱针呈“...”形点针,然后加拔火罐,留罐15--30分钟;或于健侧肩胛骨下寻找针尖大瘀点,消毒后用三棱针刺人皮下组织,慢慢挑断白色筋状物数条,每日1次。 (三)皮肤针 选取乳根、膻中、期门等穴,消毒后用皮肤针刺,以皮肤充血发红出血为度,每日1次。发热时,可加用肩井、曲池等穴。 (四)火针 取乳根、膻中、阿是穴,配鱼际、少泽、足三里、行间等穴,右手持2号火针,在灯上烧红至发白亮,左手握住乳房,迅速刺人病灶中心,乳根、肩井、足三里三穴火针刺后留针3—5分钟(其他穴位点刺),每日1次,连续3—10次。 . 此外,针刺尚可配合按摩、前臂放血疗法、拔火罐法等进行治疗。 二、推拿疗法 适用于初期。 1.手法按摩 按摩前,先在患侧乳房局部热敷,然后涂油少许以润滑皮肤减少摩擦力,术者或患者自己用五指由乳房四周轻轻向乳头方向按摩,但不宜用力挤压或旋转按压,而是沿乳管方向施以正压,把郁乳逐步推出。同时,应用手轻提乳头数次,以扩张乳头的乳管。 2.梳背按摩 施术前准备同上。术者或患者自己用烤热的木梳背轻柔地按摩患部,继向乳头连续推赶,使乳头痹阻开通,积乳排出。 3.手法推拿治疗是通导乳络的主要方法。具体方法:患者坐位,暴露乳房,按摩者双手浸入热水,涂上肥皂,站在病人背后,双手掌面托住乳房,从乳房边缘向乳头方向均匀按压,顺抹至乳晕,在4个象限重复按摩15次以上,有肿块部位加按摩次数,手法由轻到重,使患者逐渐适应,乳络通畅后,可见乳头有8—12个乳络口有乳汁呈线状喷射,’有时可使肿块侧乳头流出郁乳或稠脓,按摩一侧乳房约需15—30分钟,每日按摩2—4次。 三、物理疗法 1.氦氖激光仪治疗 取穴膻中、乳根、肩井、少泽、阿是穴等为一组穴位,与膻中、乳根、足三里、梁丘、合谷、阿是穴等另一组穴位交替使用激光照射,每次每穴5分钟,每日2次,10次为一疗程。 2。超短波治疗 采用板状电板,单侧病变者前后对置,双侧病变可视病变大小、深浅,采用双侧对置或分别用前后对置法。无热量一微热量,每次治疗12一15分钟,每日 1次。 3.超声 采用800kHz连续超声,以蓖麻油为接触剂在病变周围作接触移动或小圆圈转边,剂量最大不超过1.25W/cm2,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次治疗8—15分钟,每日1次,至包块缩小或吸收痊愈。或取患侧肩井、乳根穴,局部涂石蜡油,每穴超声固定治疗4分钟,声强0。75W/cm2,连续波,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四、气功疗法 医者用手指轻揉膻中、乳根、中府、肝俞、胃俞,然后用手掌或劳宫穴对准肿块连续震颤发功5—10分钟,用龙衔式轻捏肿块并运气和指向震颤发功3—5分钟,再以平掌式离肿块10~30cm行推拉手法发功3—5分钟,用引法顺胃经向下肢导引经气;最后用拇、食、中三指在肿块上方向乳头轻轻挤捏,使郁积之乳汁排出,每天治疗1次。 五、塞鼻 1.塞鼻散 细辛、白芷各30g,生半夏24g,穿山甲、陈皮各30g,丁香18g,共研末,纱布包2—3克塞患乳对侧鼻孔中,6小时一次。 2.砂仁末适量与少许粒米饭拌匀,搓成花生米大小,外裹消毒青皮塞鼻,每日 2次。 六、饮食疗法 1.双花杏蜜饮(《百病饮食自疗》) 金银花10g,野菊花10g,杏仁9g,蜂蜜30g。 先将金银花、野菊花、杏仁(研泥)共煎成药汁,去渣,贮瓶内,分次兑入蜂蜜代茶频饮。适用于乳痈初期。 2.凉拌鱼腥草 取新鲜鱼腥草适量,洗净佐餐,随量拌成凉菜食用。适用于乳痈初期。 3.橘子皮10g,绿茶叶6g,同煮,作茶饮。适用于乳痈初期。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妊娠后期开始用温肥皂水擦洗乳头、乳晕部,锻炼其坚韧性。 2.如乳头凹陷者,要设法纠正,经常轻轻牵拉乳头或用吸乳器吸引。 3.产后可用橘核30g,水煎服2—3剂,以防止乳汁郁滞而发生乳痈。 4.定时哺乳,每次哺乳时乳汁要吸尽,如吸不尽,可用吸奶器或手按摩挤出,防止郁积。 5.乳头破裂、擦伤者,暂停哺乳,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出间接哺乳,同时及时治疗,一般可用麻油或蛋白油涂之,每天4—5次。 6。注意婴儿的口腔清洁,不含乳而睡,同时注意乳头卫生,每次哺乳前后均用温水洗净。 7。断乳前应渐减哺乳次数,不宜突然断乳,配合内服麦芽、山楂、橘核、鸡内金、布渣叶等消积导滞回乳之品。如发现乳房结块胀痛,不宜挤出乳汁,宜用外敷法消散之,如芒硝捣碎外敷。 二、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 2.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为佳,慎食公鸡、鹅、蟹、海味等助壅动热之品,以及辛辣煎炒炙博等食物。 3。暂停患侧哺乳,用乳罩或宽布托起乳房,用吸乳器吸出乳汁;治疗2—3天仍无效者,应考虑回乳。 4。外敷药物引起皮肤过敏者,可用青黛散香油调敷局部。 5.溃口、切口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换药时应消毒。 6.疮口不宜挤压。 [疗效判定] 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或疮口尚未愈合。 未愈:反复“传囊”或形成乳漏。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多见于初产哺乳期妇女,以局部红肿热痛,泌乳功能障碍,全身恶寒发热为特点的乳腺常见病.当治疗不当时易发生“传囊”、“乳漏”之变。相当于西医学急性乳腺炎。 . 晋《肘后备急方>>曰:“凡乳汁不得泄,内结名妒乳、乃急于痈”。既确立了病名,又提出了病因.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怒忿所逆,郁闷所遏,厚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盛而化脓。……治法,疏厥阴之滞,……清阳明之热”。既指出病机、又指出治法。明.薛已《外科发挥》曰:“夫乳之为物,各有囊,若有一脓,即针之,否则遍溃诸囊矣”.“囊”即为乳腺解剖的乳腺腺叶及所发出的排泄管,正常乳腺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排列了15--20个腺叶及其发出的排泄管,当由一个腺叶及所发出的排泄管的炎症波及到另一个时,中医称“传囊”。 2.鉴别诊断 见表26一l一3。 表26—3 乳痈与浆细胞性乳痈鉴别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