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妊娠期间,咳嗽不巳,称为“子嗽”,也称“妊娠咳嗽”。若久咳不愈或咳嗽剧烈.常可损伤胎气而致坠胎或小产,《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 “妊娠咳嗽,谓之子嗽.甚或发展为劳嗽.俗称“抱儿痨”。 [历史沿革] 、 子嗽之证,早在《诸病源候论》就有“妊娠咳嗽候”.初步认为该病的病因病理.主要责之于肺.但随四时气候之变更,五脏应之,皆能令人咳。在《妇人大全良方》也承袭了这一学说,然并未提及治法.薛己在《妇人大全良方》。按语”中指出治法上应根据受邪脏腑季节的不同,处方立法各异: “若秋间风邪伤肺,用金沸草散;夏间火邪克金.用人参平肺散……”等等。并列举了临证治验。《女科经纶》引丹溪之言曰: “胎前咳嗽.由津血聚养胎元,肺失濡润.又兼郁火上炎所致。”在治疗上。法当润肺为主”。 “子嗽”的范围.历代医家也有不同的认识.以巢元方为代表的,认为同在妊娠期间的咳嗽,无论外感或内伤均属“子嗽”范畴,其后陈自明、吴谦等均持此观点;以万全为代表的则认为“久嗽不已,谓之子嗽”,范围就比较狭窄。 [病因病机] 子嗽一证,其病位主要在肺,病机是因孕妇素体阴虚,复因孕后精血聚以养胎,阴津益感不足,热邪伤肺或虚热内燔.炼液成痰,痰火犯肺致令咳嗽。 一、阴虚肺燥 素体阴虚.肺阴不足,孕后血聚养胎.则营阴愈亏.虚火内生,灼肺伤津,肺失濡润。遂致燥咳不已。 二,痰火不已 素体阳旺.孕后胎气亦盛.两因伤感,火邪刑金;两因伤感,炼液成痰,或因热病之后,肺阴耗伤,痰热留恋,壅阻于肺,肺失宣降,遂发咳嗽。 [诊断与譬别诊断] 本病特征是以妊娠期间伴发咳嗽为主证,因而诊断一般不困难,临证主要抓住各证型的特点,掌握其辨证要领.才能施治无误,阴虚肺燥者.必须干咳无痰. 口干咽燥, 五心烦热为特征;痰火犯肺者.以咳痰不爽,痰液黄稠.胸中烦热为特征,大抵以此为别。 本病主要是因孕而作,其证多热.但有阴虚及痰火犯肺之殊。阴虚者,则养阴润肺为主.痰火者,则宜清金涤痰为要。此外,在治疗同时,尚须护养胎元.对于豁痰、滑利之品应审慎应用。若久咳不巳,往往有损胎,坠胎之虞。 一、阴虚肺燥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妊娠咳嗽.干咳无痰.甚或痰中带血. 2.全身症状: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滑数。 ,
3。症侯分析:阴虚津亏,虚火内生.则灼肺生津.故见干咳无痰, 口干咽燥,肺络受损,则痰中带血;五心烦热,则为阴虚不能敛阳之象;舌红少苔.脉细滑数,乃为阴虚热盛之兆. (二)治疗 1。治则:养阴润肺.止嗽安胎。 2.方药: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引赵蕺庵)去当归、熟地,加桑叶, 阿胶、 黑芝麻、炙百部。 生地 熟地 麦冬 贝母 百合 当归 白芍 生甘草 玄参 桔梗 方中百合,百部润肺止咳;麦冬、玄参养阴清肺;白芍养血敛阴;生地、芝麻以补肝肾之阴;贝母化痰止咳;桑叶、桔梗、甘草清肺利咽;阿胶助白芍养血止血=全方重在养阴、润肺、滋肾.使金水相生,阴津充足,虚火自平.则咳嗽自愈。 二、痰火犯肺型 (一)辨证 、 . 1.妇科证侯特点:妊娠咳嗽,咯痰不爽,痰液黄稠。 2.全身症状:心胸烦热.面红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证候分析:素有痰湿,郁久生热.痰热壅肺,灼肺伤津,则见咳痰不爽:痰液黄稠.痰热内扰,津液不能上承,则见面红口干。.舌红,苔黄腻,均为痰热内盛之象。 (--)治疗 . . 1。治则:清金化痰.止嗽安胎。 2.方药:可用清金化痰汤或用清金降火汤。 , (1)清金化痰汤(《统旨方》): 黄芩 山栀 桔梗 麦冬 桑皮 贝母 知母 瓜蒌仁 橘红 茯苓 甘草 方中黄芩,栀子苦寒清热泻火,桑皮泻肺清热;知母、麦冬清热养阴;橘红、瓜蒌理气化痰;川贝清热化痰;茯苓,甘草健脾和中;桔梗载药上行,与甘草为伍,取其苦辛散寒.甘草除热之功,使其热除痰清,则嗽自平。 (2)清金降火汤(《古今医鉴》)去石膏、枳壳,加桑叶、枇杷叶。 黄芩 杏仁 贝母 前胡 瓜蒌仁 石膏 炙甘草 陈皮 茯苓 法夏 桔梗 生姜 枳壳 。 方中黄芩、桑叶、枇把叶清金宣肺;杏仁、贝母、瓜蒌仁,前胡、桔梗化痰止咳;茯苓,炙甘草、陈皮,法夏、生姜健脾化痰除湿。共奏清金化痰,止嗽安胎之效。 [结语] 子嗽既是一种疾病,也是一个证候表现,其特点是因妊而伴发咳嗽为主证,病因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病位在肺,外感子嗽治疗与一般内科相似,但必须照顾胎妊,发表不宜太过,以免劫津伤阴而犯虚虚之戒。内伤者,因妊娠血下聚以养胎。故以虚证、热证多见。因此,在治疗上以养阴清热或清金化痰为主,然对豁痰滑利之品,当慎用为宜.以防伤胎而有滑胎之虞。 [文献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妊娠咳嗽因感冒.寒邪伤于肺经.以致咳嗽而不已也。肺主气.外合皮毛.腠理不密则寒邪乘虚入肺。或昼甚夜安,或昼安夜甚;或有痰,或无痰,名曰子嗽,久则伤胎.宜紫苑汤。 紫苑汤:贝母 前胡 桑皮 紫苑 白术 甘草 黄芩 五味子 桔梗 麻黄 紫苏 杏仁 知母 当归 陈皮 赤芍 《妇人大全良方》:夫肺感于寒,寒伤于肺,则成咳嗽也。所以然者;肺主气而外合皮毛,毛窍不密,则寒邪乘虚而入.故肺受之也。五脏六腑俱受气于肺.以其时感于寒而为嗽也。秋则肺受之,冬则肾受之,春则肝受之.夏则心受之。其诸藏嗽不巳,则传于腑。妊娠病久不已者,则伤胎也。 妊娠期间孕妇咳嗽不已,称为妊娠咳嗽,又称子嗽。西医认为咳嗽为一种保护性的反射动作,是喉部疾病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生主要是呼吸器官的粘膜受到刺激,或内脏受到刺激所致。中医学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妊娠咳嗽候”,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肺,但随四时气候之变更,五脏应之,皆能令人咳。明代《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中则提到治法应根据受邪脏腑与季节的不同,立法处方各异,如“秋间风邪伤肺,用金沸七草散;夏间火邪克金,用人参平肺散”等,并附有临证治验。朱丹溪则认为“胎前咳嗽,由津液聚养胎元,肺失濡润,又兼痰火上炎所致”。治疗“法当润肺为主”。清代张璐重视妊娠咳嗽,认为若久而不已,则易动胎,故提出“妊娠咳嗽,需以安胎为主”的施治大法,进一步充实了本病的证治内容。 历代医家对子嗽的范围大体有两种观点,以巢氏为代表的,认为只要发生于妊娠期间,无论外感或内伤均属本病之列,而陈自明、吴谦等则认为“久嗽不已”,才属于妊娠咳嗽,不免使本病范围过于偏狭。 [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咳嗽》云:“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矣”。是说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所以发生咳嗽均由各种原因导致肺失清肃,气逆而上,始得发生咳嗽之证。妇女孕后由于阴血聚养胎元,故使精血亏虚不足,阴虚则内热由生,故临证又以阴虚肺燥及痰火犯肺最为常见。 1.阴虚肺燥 素体阴盛,肺阴不足,孕后阴血下聚养胎,阴分愈亏,虚火内生,灼伤肺津,肺失濡润,遂致咳嗽不已。 2。痰火犯肺 素体阳盛,孕后阴血养胎,阳气偏亢,两因相感,火灼肺金,炼津液为痰,痰火胶结壅阻于肺,肺失宣肃,遂发咳嗽。西医认为咳嗽除因喉部疾病(炎症、痉挛、溃疡、喉上神经瘫痪、异物、肿瘤等)以外,还可因许多下呼吸道疾病(异物、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以及肺、纵隔、心血管疾病引起。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本病以妊娠期咳嗽不已为主症,随其病因内外之别,可有不同见症,再参合舌脉进行诊断。 1.病史 素体阴虚或阳盛,孕后出现咳嗽不已,以往无呼吸系统疾病史。 2。临床表现 妊期久嗽不已为主要临床表现,再由病因证候虚实之异而伴见相应的脉证。如干咳无痰,又兼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者,为阴虚肺燥;咳嗽不爽,痰液黄稠,并胸中烦热者,为痰火犯肺。 3。产科检查 胎儿发育正常。 4.辅助检查 无呼吸系统炎症、结核等明显器质病变。(孕期尤其早孕期尤不宜采用X线检查以免导致胎儿畸形。) 二、鉴别 由于其他疾病兼见咳嗽(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或咳嗽轻微,病程短暂者,均不列为子嗽范围。 1.阴虚肺燥证 (1)临床见证:妊娠咳嗽不已,干咳无痰,甚或痰中带血,两颧红赤,口干咽燥,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失眠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滑数。 (2)辨证依据: ①孕妇咳嗽不已,干咳无痰。 ②口干咽燥,失眠盗汗。 ③舌红少苔脉细数。 ④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滋阴润肺,止嗽安胎。 ①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引赵蕺庵)去当归、熟地加桑叶、阿胶、黑芝麻、炙百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