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例分享】“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片断与反思

 书写自我 2015-01-17
点击“新世纪小学数学”关注我哟
如果您有喜欢的文章,点击文章右上方选择“分享到朋友圈”就可以有更多的朋友看到我啦!

  

  优质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材,更要了解学生,才能组织具有实效的数学活动。这是我最近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最深切感受。

  这是我第二次上“三角形内角和”。第一次,当我刚出示课题时,很多学生脱口说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当我试图通过实验来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很多学生用量角器量的方法,在记录表上填上了三个角相加的度数是180°。我仔细巡视,发现有些组的学生只量出两个角的度数,第三个角是用180°减去前两个角的度数之和得出来的;还有的组的学生分别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但加起来不是正好180°,组长就让他们改成正好能凑成180°。

  

  第二次上这节课前,我就在思考,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来设计这节探究活动课。


  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课前我向学生调查了下面的问题:

  你估计下一节课要学习什么新内容?

  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一共是多少度吗?怎么知道的?

  给出两个角,分别量出它们的度数。

  请你画出一个平角,写出是多少度。

  同时,我利用组织学生午间活动的时间,访谈了不同类型的6名学生,重点让他们谈谈怎样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


  前测结果是:90%以上的学生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他们有的是听爸爸妈妈说的,有的是学习奥数知道的,有的看书上写的,但也有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内角。当我问他们怎样用实验的方法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很多学生都想到用量角的方法,想不到书上介绍的后两种方法。我让他们看书上介绍的折一折、撕一撕的方法,有的学生能看懂,有的学生看不懂。


  前测和访谈的结果告诉我,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多少了解了一些,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还存在一些困惑,有的不是很清楚内角的含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呢?这开始了尝试。


  与第一节课一样,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时,我提出:谁能指一指三角形的内角在哪里,有几个内角?这就为不知道什么是内角的学生扫除了认识障碍。


  接着我提出:是不是任何形状、大小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手中不同的三角形,通过实验来说明这个结论呢?并提醒既然是实验,一定要真实。要求提出后,但仍有学生凑数,我不作任何提示。我又发现,有好几个组一个角一个角量后记录在表内,算出的三个角度数的和不是正好180°。


  在全班交流时,我便先让这样的组展示记录表。学生们七嘴八舌开始议论,有的甚至说:“真傻!”这个小组的同学很不服气:“我们就是一个角一个角认真量出来的。”并在投影仪上做了演示。这时我问学

生:他们说的对不对?迟疑了一下后,很多学生点点头,表示同意。


  我又问:“那为什么不是你们了解的180°呢?有谁测量出来恰好是180°?”这时孩子们坦白地说:我没有把三个角都测量出来,第三个角的度数我是用180 减去前两个角的度数得出来的。”还有的说:“那是因为测量时有误差,或者剪的三角形边不够直造成的。”我赞许地点了点头,表扬了大家的诚实。


  然后,我鼓励个别的小组用折一折的方法向全班演示,特别用尺子比一下折后的三个角是在一条直线上,说明三个角形成一个平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让全体学生用这种方法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上试一试,学生们通过在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折一折,普遍感觉用这种方法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更好些。


  期间,有学生提出:“我的直角三角形三个角拼不到一起。”我让到前面向大家演示。大家纷纷举手:“你的折痕要和底边平行。”


  又有学生提出:“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都折向直角,与直角重合,说明这两个锐角的和是90°,再加上直角,三个角就是180°。”


  当有一个学生提出可以把三个角撕下来,拼一拼,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角时,我鼓励他上来向大家演示,并让大家用他的方法试一试。大部分学生是沿着原来的折痕剪下拼成的,但由于剪下后,次序打乱了,费了一些时间,才拼成平角。有一组同学折一折后,在角上编了号,剪角时不是沿着折痕剪,而是任意剪,但是按照编号顺序,很快就拼成了平角。


  可以看出,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暴露出许多真实的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探索的方法,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


  由于有了这些探索方法,当后来研究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角的关系时,学生都能很自然地运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发现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每个角都是60°,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的结论。


  (本文节选自《新世纪小学数学》2007年第2期 关注学生,讲究实效——“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片断与反思 莽晓懿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欢迎订阅《新世纪小学数学》杂志!

编辑部电话:010-58435911

投稿邮箱:xsjmath@163.com


 扫描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