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固冲汤(刘云鹏) [组成] 黄芩9克 白芍12克 白术4克甘草3克生 地9克阿胶12克姜炭6克地黄炭9克赤石脂30~60克 [功效] 健脾坚阴,固涩冲任。 [主治] 崩漏下血,量多色红,口干纳差,四肢乏力,舌质 红而干,或淡红、苔黄、脉虚数或沉软。 [用法] 冷水浸药,煎开后,再以文火煎20分钟左右,一 日一剂,分两次温服.赤石脂布包煎,阿胶烊化兑服。 [方解] 脾为统血之脏,脾虚不能摄血,故血外溢。肝肾阴 伤,则冲任不固,发为崩漏下血。方中黄芩苦寒坚阴,白芍柔肝 敛阴,阿胶、生地、地黄炭等养血滋阴、止血,姜炭、赤石脂涩 血固冲任,且姜炭守中有通,更能起到引血归经,祛恶生新的作 用,合之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而摄血。全方养血敛阴,健脾摄血, 固涩冲任。 [加减] 本方适宜治脾虚阴伤与全属虚象之崩漏。结合妇女 更年期之生理特点,以本方之组成及功效治此期崩漏甚为有效。在 运用时,若舌苔黄厚腻,热甚者,加黄柏9克;下血量多或心悸 者,加棕榈炭9克、龙骨18克、牡蛎18克;舌质红、脉细数或 手足心热者,加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腰痛者加杜仲9克、 续断9克}气虚者加党参15克。 [按语] 本方由《金匮要略》的黄土汤加减演变而成。黄土 汤治“下血,先便后血”,吴鞠通用治“先便后血,小肠寒湿"称 本方为“甘苦合用则柔互济法”。本方以此方去其辛温之品,增入 养阴之味,以治妇女崩漏,妙在健脾而不温燥,养阴而不碍脾,脾 健冲固,血崩自止。 又,妇人“七七”之年,冲任脉虚衰,天癸将竭,固涩失职, 此时宜补肾益精。然脾为生化之源,肾精有赖於脾之运化以资生, 故补脾益气亦属关键所在。本方脾肾双补,燮理阴阳,两者并行 不悖、各有效益。本方之制,符合老年治脾与肾的理论,故治老 年血崩多效。 [典型案例] 杨某,48岁,售货员。 不规则阴道出血2年,有时量多,有时淋漓不断。妇科检查: 子宫大小正常,亦无其它阳性发现。治疗前曾刮宫,宫内膜病理 检查为增生期子宫内膜增殖现象。因刮宫后血不止,遂来院治疗。 血色素低,自述血色淡,气不够用,懒言,胃区发闷,食欲不振, 口干,舌质淡红,脉虚数。法当健脾养血,固涩冲任。处方:黄 芪18克、白术10克、大生地18克、阿胶10克、白芍10克、生 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海螵蛸、鸡血藤各12克、棕榈炭9克。 因方中有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充养后天之本,再加之阿胶、大生 地益血之源,白芍养血柔肝,龙牡平肝固涩,海螵蛸、鸡血藤则 通以济涩。棕榈炭《本草纲目》谓“棕炭性涩,若失血太多,瘀 滞已尽者,用之切当,所谓涩可固脱也。”综观全方止血不留瘀、 清热不凉遏、温补不闭邪可谓特点矣。服药12剂后,已来月经5 次为6/(25-28)。量仍较多,但来5次月经后,复验血色素12克追访 二年已愈。 附:笔者曾用夏桂成先生之“四草汤”治疗血虚血热型更年 期崩漏其效亦明显,特录其方如下;马鞭革30克、鹿衔草30克、 益母草15克、茜草15克。功能清热化瘀、利湿止血。方中以马 鞭革、鹿衔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益母草、茜草活血化瘀止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