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滑稽可笑的解读我们知道了,到底怎么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呢? 夜很深了,诗人在床上睡着睡着,突然在梦中醒来。他是被冻醒的吗? 因为月光能直射进室内,标明夜深;因为接下去诗人懵懵懂懂产生错觉,所以表明他是从睡梦中突然醒来。 诗人产生了什么错觉呢?他把床前那片皎洁的月光,错当成了地上的霜。 有人说这必须在室外,诗人才能联想到霜,胡说,为什么不是诗人乍醒来,不知身在何处呢?有人说是井台上,天哪,半夜三更,诗人去井台干什么?而且在井台的人,一定是清醒的,还怎么会误会月光是霜?有人说“疑是”应为“疑似”,错,疑似是看明白了,做个比方,哪里还有诗人睡眼惺忪、恍恍惚惚的感觉? 既然怀疑是霜,那么这个季节,必定是秋季;既然突然被冻醒,那么天气已经很凉,秋已深。 这么突然醒来,这么一个错觉,诗人内心的情绪被触动了,所以,诗人索性坐起来了,或者站起来了,或者披衣推窗出门,都有可能,反正,接下去,就是另外一个画面了。这种画面的切转,在诗词里如同一个电影蒙太奇,太常见了,不用怀疑其逻辑性。 另外一个画面,是在一个可以望得见月亮的地方了,诗人一抬头、一低头。抬头,是看那一轮照见千家万户的月亮,而低头,就开始思念起月亮照得见、而诗人回不了的家乡。 两幅画,一个是突然产生的错觉,一个是有意而为之的思想行为;一个奇特而突兀,一个舒缓而伤感。诗人的话,20个字,说完了,而诗意的旋律,几千年来回响不已,成为千古绝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