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善文化

 侗乡人1961 2015-01-17
阿善文化
               
               
                  日期:2013-04-12 09:35  作者:  来源:正北方网 
点击:83

               
               

                 




  阿善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考古界就把这文化遗址定为细石器文化,后又称龙山文化。1981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发掘包头市东河区东30里阿善沟遗址。发现并证明了在距今约4000~2870年前的新时器时期,曾生活有包头人的祖先:阿善沟人,其文明同中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重量相当。


  阿善沟遗址大概有四、五个足球场大小,属于人类活动的文明堆积层最厚达2米左右。从阿善沟不同的土层堆积和实物勘察发掘分析,阿善沟先后存在过半地穴式、浅地穴式、槽沟木骨泥墙、石块砌筑等多种类型房舍,经过简单到复杂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阿善沟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也和中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类似,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刀、陶刀、骨铲、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说明原始先民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定居农业;石镞(石箭头)、石 球、角矛、网坠和骨制鱼钩等,表明原始先民还兼营着狩猎业和渔业;牛、羊、猪、狗、鸡的遗骸告诉我们,原始先民的家畜、家禽饲养业已经达到相当普遍的水平;石纺轮、陶纺轮、骨针、骨锥,则是阿善人已经熟练地运用植物纤维和动物绒毛、皮革进行纺织和缝制衣物的物证;磨制精美的石镯、骨簪、骨项链,更反映了阿善人富于美感的精神生活。所有这些,对研究我国畜牧业史、农业史、陶瓷史、建筑史、工具史以及美学史,都有宝贵的价值。


  阿善文化分为四期,主要以前三期为主。第一文化期为公元前4000年左右,原始先民聚落分散,住房为半地穴式的方形间。从出土的生产工具分析,人们从事原始农业,文化面貌与仰韶文化的早期形态相似。第二期为公元前3740~3000年,工具得到大量使用,陶器的质量、品种提高和增多,这时已经出现了细石器,如铲、锥、针、匕等。陶器有折腹钵、小口双耳瓮和敛口侈沿罐。第三期为公元前2870年,三期文化最具代表性,而且有阿善沟自己的独特性,其特点是:这段历史发展时间较长,达500年左右,生活手段更加成熟,工具种类极大丰富,如用石斧砍树造房屋,石刀收割农作物,石磨加工粮食,并建有大量储粮、储水窖穴。陶器领域则开始使用高领广肩平底瓶,彩陶消失。另外,这时狩猎业开始丰富,猎取的野物有鹿、狍子、獐、野山羊、羚羊、鱼、鸟等,这些都可在遗址中拾到残骸。还开始建造石头围墙作为防卫工程,在遗址周边发现的石墙基础,最高有1米左右,可以推测当时可能已经有了外来干扰或侵袭的行为。石围墙的出现,成为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防卫工程,为研究城堡式的居住区提供了实例。第四文化期已进入青铜器时代,这标志着包头地区的早期历史结束了野蛮时代,同内陆一起进入了文明时期。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阿善沟人的原始祭坛遗址,这些遗址同石围墙大概属同时代遗物。祭坛用石砌成方形和圆形,采取南北方向中轴对称形式,形成包头最早宗教文化的初始萌芽,也是以阿善沟人为代表的北方远古文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产物。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阿善遗址第二、三期文化的特征,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有着明显区别,是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而又与之平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性文化。因此,它对于研究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社会形态及其相邻地区的文化联系,显得格外珍贵。阿善遗址是一处难得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已将其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何阿善沟会有人类遗址呢?这要感谢包头北部的大青山和南边的黄河流域,阿善沟正好居于其中最佳位置。阿善沟蒙古语意为甘泉沟,长年流水,其两侧和源头上部均为大青山向南延伸的台地。这种台地温暖、湿润、居高临下,既不受下部洪水干扰,又不受山脊北部强风袭击。人处于这种位置视野开阔,便于近处农耕或攻防野兽。


  目前,阿善沟仍如以往一样静静躺在大青山脚下,等待人们“阅读”她。她的远古文明将会更深刻地影响到包头的今人和后人。(文/杨 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