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赣州七里窑初探(二)

 芝润斋 2015-01-19

       做一篇看图说话,对照片来逐一说明和分析。

    首先是几件小玉壶春瓶的器形。玉壶春瓶是中国传统的器皿,大约在宋代开始流行,早期主要是作为盛器,装酒之类,为实用器。后作为观赏器,主要用于陈设或插花。由于玉壶春瓶器形优美,一直深受宫廷和民间喜爱,明清以来已成为重要的瓷器品类。在赣州窑遗址搜寻的玉壶春瓶残器,规格较小,高只有10厘米左右,腹径约5-6厘米,显然不是实用器皿。多为褐釉,偶有偏黑的釉色。器形比较规整,釉色莹润,感觉比较美观。但胎足修饰比较粗糙,施釉不到底,可明显看出当年浸釉的工艺。作为民窑产品,在同期的瓷器中,这种工艺比较常见。其用途应该是作为冥器使用,也就是古人用于陪葬的东西。中国古代自汉以来都有厚葬之风,视死如生,因此,在墓葬中常有较多的陪葬品,古代以金、银、玉器居多,南北朝以后,开始有不少的瓷器陪葬品。这些小的玉壶春瓶应该就是当时普通民众使用的陪葬瓷器,在现在的出土器物中经常可以见到。

赣州七里窑初探(二)

赣州七里窑初探(二)     黑釉瓷器残片是我寻找的重点,因为赣州窑的黑釉瓷是一大特色。古人崇尚玄色之美,最早有唐代浙江德清窑的黑瓷,以壶、罐居多,宋代有福建建阳窑的黑釉茶盏,吉州窑的天目黑釉碗等,都是当时流行的珍贵器皿。赣州窑也生产黑釉瓷器,一般认为元时产品较多。特别是赣州窑的黑釉鬲式炉,器形端庄大气,颇有古意,我已收藏了七、八个这样的黑釉香炉,因此,特别希望在窑址能找到黑釉瓷片,尤其是黑釉香炉的残件,但比较遗憾的是,我只找到三片黑釉瓷瓷片,且没有香炉器形的残片。
赣州七里窑初探(二)
    三片黑釉瓷片状态也不完全一样。其中一片颜色较深,釉黑且感觉发木,另两片颜色较浅,釉薄处呈芝麻酱色。从色泽来看,与已了解的赣州窑黑釉瓷器类同。其实,黑釉之所以较少且珍贵,我想,一方面与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烧制的难度有关。因为,在瓷器烧制过程中,青釉、褐釉、黑釉,所使用的釉料都完全相同,只是烧制的温度不同。温度较低,呈现的就是青釉,如南北朝、唐朝的瓷器,都多为青釉产品;温度较高,则转为褐釉,以宋时居多;温度达到1300度以上时,则可能烧制出黑釉瓷器。以古时的烧窑技术,要达到稳定的1300度以上的窑温难度较大,因而,黑釉瓷器也就相对较少。
赣州七里窑初探(二)     在赣州窑遗址发现了黑釉瓷残片,至少说明赣州确实能够烧制黑釉瓷器。我们探寻的窑址从我的判断来看,应是宋代的窑址,这说明赣州窑在宋代已经生产出了黑釉瓷器。为什么在收集的瓷器标本中没有黑釉香炉的残片呢?我思考良久,似乎找出了原因。当我爬上窑包顶端时,从顶部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窑堂的全貌。我们探寻的窑址是一个马蹄窑,并不是典型的龙窑。马蹄窑与龙窑的最大区别就是烧窑的温度不同。马蹄窑一般温度较低,而龙窑一般温度较高,因此,在马蹄窑中就很难生产黑釉的产品。这几片黑釉瓷片,胎体都较薄,可能在入窑摆放时正处在高温段,所以呈现出黑色。这应该是偶尔出现的黑釉器,并不是当时有意生产的黑釉产品。
赣州七里窑初探(二)
    壶的器形在遗址中发现较多,这种龙柄壶应该是当时的大宗瓷器产品。壶的口径较大,唇口较厚,流较短且直,有唐代瓷壶的遗风,这也是我判断此窑为宋代窑址的依据之一。从遗址发现的瓷壶大都为褐釉,釉色有窑变,说明当时窑温并不稳定。龙柄制作和修胎都比较粗糙,显然只是一般的民用产品,不太可能用于出口外销。
赣州七里窑初探(二)
    从下面几个残片更可以看出当时赣州窑瓷器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唇口较厚、圆润,系不太规整,盖的形制也显粗糙,胎质偏灰,但釉色比较肥厚、莹亮。
赣州七里窑初探(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