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史话”之四十五:《苦心教儿著〈史记〉》

 杏坛归客 2015-01-19

 

 

《苦心教儿著〈史记〉》

 

    提起我国古代的史书,人们首先会想到《史记》这部历史巨著。《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史记》的文学价值讲,它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事的年代起自传说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有50多万字。它的作者,就是西汉时期的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

    严格说来,《史记》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两代人心血的结晶。

司马谈当年是汉朝的太史令,专门负责记载史实的官员。他博览群书,知识丰富,看到祖国的历史除了四百多年前孔子编纂过《春秋》以外,还几乎是一个空白。战国时期,各国本来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录。秦始皇焚书坑儒,把《秦记》以外的各国史书全都给烧掉了。留下的《秦记》,又被项羽进咸阳城时一把火也给烧掉了。要重新整理出一部历史书,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事。

司马谈觉得,要做好这件事,恐怕不是他这一代人可以胜任的。于是,他就下决心培养自己的儿子司马迁。

    在司马迁10岁的时侯,父亲就叫他学习古文,接触历史上留下来的各种史学资料。后来,他还让司马迁拜当时著名的学者孔安国、董仲舒为师,专门学习古代历史和经典文献,以奠定司马迁撰写史书的基础。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史料损毁殆尽的历史条件下,只是靠查阅现存的史料是不成的。因此,司马谈就鼓励年轻的司马迁,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各地的地理和风土人情,瞻仰历史遗迹,到民间搜寻书本上没有记载的遗闻轶事,以丰富资料的积累。

    在当时,外出游历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按照儒家的规矩,“父母在,不远游”。离开父母、家庭到远方去旅行,那是不孝的行为,即或是父亲支持,社会舆论也会有压力的。另外,古代的交通又很不便利,孤身外出,四处游历,困难肯定很多,危险也是很大的。更何况司马迁当时才刚刚20岁。

    司马迁遵照父亲的旨意,从长安出发,出武关,经南阳,到江陵,然后渡江南下,到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的殉难之地。后来,又来到九嶷山,瞻仰了舜的葬地。再到庐山,考察大禹治水的遗迹。他到会稽,访禹穴,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到姑苏,拜访了伍子胥的神祠。过长江,到淮阴,收集韩信的故事和传说。到曲阜,了解孔子的生平。游历了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沛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大泽乡。这一大圈,司马迁用了好几年的时间,行程数万里。他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收集了大量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和司马迁进行了一次长谈,把满腔的情怀向儿子倾诉。他说:

“我们家的祖先原是在周朝做太史的,后来家道衰落了。我虽然也收集了许多资料,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部史书。但看来难以实现我的愿望。难道说,我们家传的事业就断绝在我的手里吗?不!要是那样的话,我是死不瞑目。我死了以后,如果你能当太史,一定不能忘记我终生的愿望啊!”

说着,流下了眼泪。

    听了父亲临终前的一席肺腑之言,司马迁也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发誓说:请父亲放心,就是有再大的困难,我也要实现您的愿望,完成您的嘱托。”

父亲临终前的遗言,给司马迁以极大的激励。三年后,司马迁果然担任了太史令。他充分利用国家的藏书和自己收集的历史资料,开始撰写《史记》。

不料,后来司马迁得罪了皇帝,受到了极为严酷的宫刑,即割掉生殖器。他受到这样大的侮辱,心情极为痛苦,他真想一死了之。但当他想到父亲临终前的遗愿,想到自己费尽千辛万苦搜集来的历史资料,他又觉得不能就这样死去。要振作起来,忍辱负重,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司马迁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历史巨著。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做学问的诀窍。要做到前一条,还比较容易;做到这后一条,就不那么容易了。司马谈教育儿子司马迁,完全实践了这两条,终于使儿子继承父业,完成了伟大的历史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