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亚龙----我所认识的中国书法

 清虚堂 2015-01-19

顾亚龙,男,1959年10月生于湖南湘潭现任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一、何谓书法——书艺、书法、书道

何谓书法?简单说,书法是正确书写汉字的艺术,它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生发出来的。书法是世界上唯一以文字为创作对象的艺术,它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重要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符号。仅从汉字来讲,它在当今世界上是使用面最广,历史最悠久的文字。我国人口众多,使用汉字的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占全国的90%以上,也占全世界人口的1/5。

  中国把书写汉字的艺术叫“书法”,韩国叫“书艺”,日本叫“书道”。从字面上看,好像我们更重视书写的法度,韩国更看重书写的艺术性,而日本更重视从书法中体悟哲学。其实,中、日、韩等国的书法艺术在追求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都重视技法的练习,尊重经典作品体现出的法度,也都以通过书法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旨归。书法艺术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必须上升到“道”,即精神层面,才能超过写字匠的阶段。简单说,游“艺”求“法”、游“艺”悟“道”——这是我们理想中的书法艺术。

二、书法艺术的语言:笔法、字法、章法

书法家要表达自己的感情,需要借助特定的书法艺术语言。书法艺术语言主要有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等要素,前三个方面尤其重要。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书法,我们首先要从技术层面,即笔法、字法、章法这些基本的元素开始。笔法要特别注意细节、力度,圆和方;字法上要把握字的统一、和谐和准确性;章法要注重整体的自然、逻辑、合理和变化。


我们常说书法艺术是无声的音乐、有情的舞蹈,如果把它和音乐进行比较,会比较容易理解这个问题。音乐有音符、音节、音调,有旋律,这在书法中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古人讲“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像音乐中的定调,写完第一个字,一个基本节奏就确定下来了。写完几个字后,整个旋律就基本出来了。

我们重视书法艺术的形式语言,但不能流于形式,把书法艺术简单理解为笔法、字法和章法的相加。实际上,书法艺术必须和人结合起来,才韵味无穷。在欣赏书法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字的表面形态,更要通过艺术语言形式去体验作者在书写作品时的状态、感觉、气质,才能把作品和人真正结合起来,这样的书法才能更立体、更完整。

三、书法与传统文化的背景

  书法艺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学习、欣赏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一定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大背景的,以中国人的价值观为依据的,惟有如此,才能全面地把握、理解书法艺术的全部,才能够找到某一件书法作品比较准确的坐标,才能够判断出书法艺术的高低和雅俗。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通过文化形态表示出来的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内容,也就是三大支柱,就是儒释道,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艺术,它强调的是社会功能。那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强调“书为心画”,一定和人格紧密地连在一起,我们对书法的判断才比较全面。

前面强调书法的艺术语言,重视书法的用笔、结字和章法等,这是“技”的层面。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上升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技进乎道”。通过书法,表现我们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文化诉求。若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书法就仅仅剩下点画,这是很可悲的。

四、从儒、释、道思想看经典作品

  以王羲之、颜真卿、苏轼和黄庭坚为范例,这4人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种文化品格。王羲之更贴近于道家文化,颜真卿更近于儒家,苏东坡是介于儒道两家的,黄庭坚则体现一种禅意。

  《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从基本技法来讲,没有遗憾之点画,每一笔都非常优雅,充分体现了王羲之平和、秀丽、恬淡、闲逸的心灵世界。《兰亭序》的笔姿遒美,字态安雅,完全体现了在当时那种愉悦的情景下写出的这样一篇绝世佳作。它从容不迫的气息,符合道家文化所追求的那种恬淡、闲适、飘逸的理想境界。“思虑通神,志气平和,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完全可以作为《兰亭序》的艺术评判。

如果说《兰亭序》是一枝风韵绰约的百合花,清香、淡雅、洁净,那么《祭侄文稿》就是一曲情真意切、雄厚悲慨的咏叹调。《兰亭序》是天姿神动、尽善尽美,在书品中属于超逸之格,而《祭侄文稿》却在大义凛然、不肯摧眉折腰的英雄气节中显露出了一种刚正不阿的崇高品格。《祭侄文稿》和《兰亭序》同样达到了书法的高峰,一秀一雄,一阴一阳。颜真卿写这篇祭文时,感情变化很强烈。前面的4行,情绪相对比较平静,从第5行后就有点躁动了。到了后半段,用笔特别粗壮,心境深沉下来,这是整个作品中节奏起伏的一个体现。文尾是整篇的高潮,一种非常激越的情愫戛然而止。我们在品读这幅作品时,就会感受到孕育在作品中的这种情感和作品的形式紧密相连,完全一致。如果说《兰亭序》更接近于道家文化的话,颜真卿《祭侄文稿》应是儒家文化的特点,那种对国家、对亲人、对社会的正义感和责任感。颜真卿的外拓用笔,从形式到内容,和颜真卿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是紧密相连的。这篇作品被后人尊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寒食帖》是苏东坡的代表作,它不但是书法史上的名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苏东坡的书法,有一些基本的用笔,既有颜真卿的特征,更有王羲之的使转提按在里面。这些微小的细节,能感受到苏东坡的双面人格,他也经过了从官场到平民老百姓之间的起起伏伏、跌跌落落的过程。当官当得也很好,被贬后仍然保持了一个比较好的心态。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和“穷则独善其身”两个方面,他做得都非常好。因此,他融合了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是一个典型的介于两者之间的伟大的文人、伟大的艺术家,写出了这样一篇不朽的名作。这篇作品被后人尊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我个人认为在宋四家中,黄庭坚的书法是最富艺术表现力的,更接近于佛家文化中的一种禅意。任何事物都能引起他无限的联想,他的作品提供了不断的想象空间,他不拘泥于形式,万物无一不在他的禅意中有所体现,主要看你怎么悟,从什么样的角度理解。他的用笔非常潇洒、自然、圆润,结字特别独特。同时,他把握好了一个度,不管怎么偏、怎么移、怎么放、怎么收,始终都在法度约束之下,来发挥他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有时那些字完全偏离了中心线。按理说我们在写字的时候,唯恐找不到那个直线,而他书写作品时完全放开了,他感悟到了这个地方就应该这样写,表现了艺术家高超的智慧,因为佛教文化讲究智慧,更多的讲究这种大智慧。只有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全面体悟,他才能够放而有度。因此我们在仔细品读他的作品时,能生发无限的想象空间。我认为他更接近于佛家文化,充满了禅意。在文化史上,黄庭坚也恰恰是一位处处吐露机锋的禅宗大师。

五、书法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在全球多元化文化艺术交流中,我们必须重树民族文化主体意识,更好地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特别是中小学书法进课堂以后,让孩子从小对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耳濡目染,深入心灵,让他们知道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让他们喜欢,用这样一种文化阵地,让他们保持一颗中国心。通过对书法的学习,体会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建立起来的民族自豪感,要有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自信。书法表现的是中国人的心灵轨迹,演绎的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品格,反映的是中国文化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书法就个人而言,它丰富的是内心的修养,满足的是精神的需求,提升的是人格的境界,慰藉的是深处的灵魂,感悟的是文化的博大,增强的是对未来的自信。如果说书法艺术是完善人、表现人的手段的话,我们更应该把人的一生当成一件最大的艺术作品去创作、去对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