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的关键是什么,不同的校长也许有不同的思考。有人认为是学生,因为学生才是学校的产品,产品最优化是学校最大的追求;有人认为是教师,教师是学校第一生产力,优秀的师资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学生;有人认为依靠管理,一流的管理设计才能优化学校的各种要素,形成合力,产生效益;有人认为依靠文化,文化才是学校的灵魂,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才能促进学校持久的发展。其实,各种要素都重要,如何排列这些要素,理清学校思路,我认为校长要能坚守,要抓根本,要创特色。 坚守教育理念,坚持教育宗旨。心中真正装着学生,时时告诫自己他们是成长的孩子,教育是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有教育情怀,时刻想到我们的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校长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应该成为校长的朝思暮想。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国际视野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社会对人的根本要求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怎样培养人?学校应当以此为目标来落实国家课程,开发地方课程,丰富校本课程。教育教学中不唯书本,不唯知识,不唯分数,树立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抓住教师根本,抓好常规管理。教师是学校最为重要的要素,“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治校首先要抓住教师,抓住教师首先在于把教师引向专业发展之路。专业发展才能让教师找到自己的思想空间,才能让教师找到职业的价值感,才能让教师更好地教育服务学生,才能实现学校的办学理想。把教师引向专业发展之路,一是搭建舞台成就教师(鼓励教师成名成家),二是建立机制激励教师(把教师的学习、研究纳入常态管理),三是人文关怀服务教师(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归属感,更加专心的工作)。抓好常规管理就是依规而行,重在落实。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自觉,但是起点在于制度执行。没有制度的管理是软弱,没有文化的管理是压迫。 追寻课堂本质,追求学校特色。课堂应该是学校最受关注的地方,因为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课堂度过。十年课改路,只是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当前课改理念百花齐放,课改典型层出不穷。一般学校,既不能保守传统,又不能鹦鹉学舌,这就要求校长善于学习与甄别,敢于创新和实践,走出自己学校的课改之路。好的课堂有共性,那就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本;好的课堂更应有个性,每堂课都应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所以一所课改真正成功的学校,必然是调动了每位教师的热情,而每位教师都以自己的人格、学识、个性去影响一个个学生。学生来到这所学校,仿佛进入一片森林,他们在不同的树头栖息,感受不同的风景,吸取不同营养,慢慢成长。学校特色不是特长,特长化的教育不是当前义务教育的价值取向,课程可以出特色,文化可以出特色,质量可以出特色,管理可以出特色,持之以恒做好我们想做的,就是特色。特色是学校厚积薄发的显现,不用急功近利;真正的特色经得住时间检验,能够产生质量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