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集

 johnney908 2015-01-20
人体生理过程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才能够维持健康,这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个相对平衡打破了,就会发生疾病。阴阳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是人体生长的客观规律。强调生理的矛盾统一性的自然法则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的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观点相吻合。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这两个过程决定了大脑皮层的活动,反射条件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神经系统所进行的生理不平衡或者发生不稳定时,表现在机体上也有很明显的超越正常生理过程中的现象。当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减弱,兴奋过程加强时就会出现神经衰弱疾病,表现为情绪欠佳,易发怒,易疲劳和失眠等现象;当着信号系统发生不平衡时,就会发生癔病和神经衰弱,其外在表现为不可遏止的激动情绪和病态幻想以及神经平衡障碍的症状,如多疑、寡断、恐怖、强迫动作和强迫意向等。
第三卷76盛氏认为:阴阳在机体内是无处不有的。一切物质运动和生命的过程自始至终既矛盾又统一。例如,胃为六腑之一,属阳,但胃系实质有形器官也属于阴。从胃的机能来看亢进为阳,减弱为阴,这正如现代医学认为胃机能是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所支配。这两种神经是既互相拮抗又互相统一,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胃分泌减少,运动缓慢;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时,胃分泌增多,蠕动亢进。由此显而易见,中医的胃气虚为阴,胃气实为阳是有科学根据的。
《内经》记载:“阳化气,阴成形……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化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阴阳应象大论)。组织机能是以物质为基础,又反过来促进物质的形成。再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为例,当交感神经兴奋时,细胞的机能就配合机体内的能力,使机体外部的活动加强,因此呼吸、循环、氧化过程就逐渐增强,同时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消化、分泌等器官机能却相应地抑制。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消化系统的机能和物质代谢的同化过程加强,促使所消耗能量的机体得到恢复,而循环和呼吸器官的活动以及氧化程度受到抑制,这就产生能量的物质补充。因此,祖国医学用阴阳这一概念来说明人体生理过程的矛盾统一法则,是符合现代科学的。
(二)整体观念《内经》记载:“所谓五脏者,藏精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五脏别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于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经脉别论)《内经》强调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盛氏认为:从整体观念出发,脏腑的形态和机能都存在着互相资生和拮抗的矛盾统一。若一脏有病,可导致他脏病变。如“心病”不全是由心经引起病变,临证有纳减、倦怠、心悸、怔忡、健忘等症候时,则是脾虚所致。肝病也不全是由于肝经阴阳失调,有时可因肾水不足,肺失肃降,脾失健运等所致。按五行生克规律来解释,上述两列,前者是由脾虚累及心脏,是子夺母气;后者由于肝木旺盛,金不济则无以制木。用现代医学大脑皮层与内脏器官相关学说去研究这个问题,也可以从中进一步认识五行生克的矛盾统一性。由于内脏疾病的发生是皮层活动发生病理性减弱或抑制,通过正诱导而使皮层下中枢活动相应增加,于是下视丘脑就形成了病理的兴奋性停滞灶。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神经体液反射,若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障碍,机能就发生紊乱,从而发生疾病。但病变的器官神经冲动,也可反过来引起皮层机能障碍,这就是反馈的道理所在。
《内经》说的心有两个意思:一指“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心(灵兰秘典论);一指“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的心(六节脏象论)。后者是脾虚导致心病说,可用大脑皮层和内脏器官相关学说来佐证,胃溃疡病的胃神经冲动,也可引起焦虑、失眠、健忘等一系列神经官能症。
(三)天人合一《内经》记载:“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天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地,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盛氏认为:“天人合一”或“人与天地相参”的观念,是反映了古人对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的认识,这种内外环境密切第三卷77相关的关系与现代神经、体液等学说也是极为相似的。自然环境除四时气候变化等之外,社会条件和人体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变迁和战争威胁都给机体带来极大的影响,人体能适应自然气候或社会环境变化时,就不会发生疾病,否则就会生病。这正如《内经》所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重乃不固。”病的形成,是以外在矛盾寒暑燥湿风为条件,以内在的矛盾喜怒忧思为根据的。自然条件是引起各种疾病的外在因素;高级神经系统,对于周围环境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确定机体的感情活动,改变了它对外界的适应性,是引起疾病的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大脑皮层作用于内在环境而产生疾病。
《灵枢经》记载:“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水为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五癃津液篇)又记载:“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乃客其形。”(百病始生篇)盛氏认为:气温高毛细血管扩张,天气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机体这种随气温高低而调节的机制完全靠神经体液调节。又认为:体质强健,神经调节功能正常,可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千变万化,而不得病。若体质衰弱,神经调节功能差,外界稍有一点寒热变化就生病无疑。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一个地方的人与另一个地方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随着生活习惯的不同,机体对自然条件的适应也不同。由于大脑皮层不习惯这种不同的自然条件,所以相应变化的时候,大脑皮层活动就有感应,结果就产生不平衡的现象,不是过于兴奋,就是过于抑制,它作用于植物神经,就使内脏感到不适。如果人们知道产生不适的原因,那么,他们就会很快去适应新的自然条件,也就可以避免生病。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种道理,因而对机体的不适抱着恐惧心理和过度强烈的情绪反应,使人体功能受到干扰,生理紊乱,从而形成了疾病。
二、应用运气学说指导临床实践运气学说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对天文、地理、历法以及宇宙万物生化的直接观察和体验而形成的。强调自然界天时气候变化和人体息息相关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以阴阳五行为核心,以六气、三阴三阳等理论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为符号,执简驭繁,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充分反映出中医“天人相应”的特点。
五运六气研究自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在整体观的思想指导下,以阴阳五行理论来阐述人与天地相参的学说,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医学理论。运气学说以天干与地支为基础,预测和推算每年及各季节的地理气象正常和异常的情况,以作为诊断和治疗的参考。历代医家对运气学说虽见解不同,评价不一,但对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密切关系,有较为一致的认识。虽然运气学说繁琐奥秘,也渗入唯心主义的成分,但是只要通过实践,去粗存精,是会给祖国医学宝库增添异彩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自然界许多事物的变化规律逐渐被人类所认识。《内经》运气学说以朴素辩证法思想为指导,认为宇宙万物无时不在运动变化,人处在天地气交之中,气候必然会对人体的一切产生影响。这些观点已引起不少科学家的兴趣。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指出:“物第三卷78候现象的周期性波动与太阳黑子变动多少有关,即太阳黑子最多年为物候特迟年。”(《物候学》)东汉王充《论衡·变动篇》指出:“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随着“医学气候学”的发展,生物钟学说已越来越为医学家所重视,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影响。1978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召开了一次国际性的生物学节律与药物学、药理学、治疗学关系的讨论会,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此外如死亡与时辰节气及季节的关系的研究,又有新的发展。诚然,全盘否定运气学说是片面的,但是如陈无择的《三因方》,根据六十年运气主病,分别处以方药;元人刘完素、程德斋的《伤寒铃法》,以病人得病日期和出生年月,用五行、干支推定疾病等,这种刻舟求剑、按图索骥的方法,违背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也是不足为训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