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结核患者适应的“呼吸养生法”

 藏珍阁 2022-05-27 发布于江苏

徐荣斋

潜呼吸的起源及其演变

“潜呼吸”相当于古代之“吐纳法”,《淮南子》所谓∶“吐故纳新”,嵇康《养生论》∶“呼吸吐纳,服食养生”,这都是当时对呼吸法的一些理论。七世纪时孙思邈《千金方》变其名为“调息法”。十五世纪时,明人王龙溪曾把呼吸分为四种∶一风(呼吸出入有声),二喘(呼吸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三气(呼吸虽无声,也不结滞,但出入不细),四息(呼吸无声,不结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止);他同时说明前三种是不调和的呼吸,后一种是调和的呼吸。调息方法当时传播大江南北,所以赵晴初在《存存斋医话》里不但记载王龙溪的言论,并且着重地说∶"息调则心定,心定则息愈调"。可是由于对肺病时期考虑不能恰当,往往未见其益,反受其害,如果是浸润期的肺结核病人,深呼吸无疑地增加了肺脏的负担,现在医家已认为“潜呼吸”有时能够促进肺结核的活动性。是的,那么要使肺结核活动性减少,当然只有使呼吸悠缓些。使肺脏能够得到比较的安静;最近,医学家发明了“萎陷疗法”,以减少呼吸运动,不过使用的手续繁复罢了。

亲身的体验

我在青年学习中医时,因长期间的埋头缮校书籍,致患肺结核。因患肺结核而缵研肺病科。在病人与医生同是一人的环境下,药治以外,学苏子瞻《养生颂》自数出入的呼吸,十数至百,百数至千,每天总有一定时间,静坐 数息, "从关心病状转移开来"的收获。不过经常数息,心中似乎受了一重拘束,看到王龙溪的"调息法",他说∶"数息是着意的,调息是随意的"。我感觉"着意"不如"随意",同时知道郭沫若院长早年因患神经衰弱症,也曾以"静坐调息"的方法获得了健康,(见郭沫若《历史人物》第七十六页)于是我从"数息"而转变到"调息"。经过了两年多的病中体验,结合着十八年的临床经验,试行减少肺脏运动的"潜呼吸法",用悠缓而不着力的呼吸代替深长而有力的呼吸。做了一个时期,首先感觉的,是∶咳嗽能够缓和,每天发烧的潮热也逐渐减退,尤其是做潜呼吸运动时,肺部觉得很舒畅,好像呵欠后全身爽快的样子,曾试验过几个肺结核病人,也能减轻患者喘 息咳嗽的不快感。以本身来讲∶自从养成了"潜呼吸"习惯后,到现在,身体虽不十分强健,但病状早已逐渐消失,相反地能控制呼吸,使冲气下降,咳嗽全除,这些成就,都是亲身体验而得来的。在生理上、病理上都可能做到"静止肺结核活动,恢复肺部创伤"的境界。

潜呼吸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关系

根据巴甫洛夫学说第三个原理,是∶神经系统可以联系一切器官组织和细胞。人体所有的机能,所有的活动,都受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管制。大脑皮层在整个身体内起着主导作用,身体内部所发生的一切生活现象(所谓机体的内在环境)都受它的控制。巴甫洛夫并把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列入神经系统的基本特性中。如果兴奋不被抑制所限制的话,那么大脑皮层将会产生不可控制的反射性活动。因此,抑制的强度与兴奋的强度及其彼此间的均衡,均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状态的主要指标。我们认为当结核菌破坏机体的内部环境时,机体当然要用所有的 力量 去 恢复,并与破坏者展开斗爭;这些机能反射的动员,大脑皮层是起着主导作用。这时,大脑皮层在艰难的情况下工作,既需要自身的机能恢复,又要主宰机体的防御及代偿机能,若不及时得到安静,则大脑皮层的主导作用,很容易被来自结核病灶的兴奋而减弱了防御机能。"潜呼吸"是节奏性的活动,不但有利于肺脏。更会使大脑皮层在极度兴奋过程下而得到抑制过程的协调,巴甫洛夫也指出∶"在人类机体的活动中,没有任何东西比节奏性再为有力"。为什么说∶潜呼吸是节奏性的活动呢?因为潜呼吸就是沉静的呼吸,主要在呼吸时悠、匀、细、缓;做到"不疾不徐"很自然而有规则的呼吸。这样,会使大脑皮层进人保护性的抑制状态。另一方面,由于整个神经系统集中注意于"潜呼吸",在"注意力集中,分散注意因素的消除"的情况下,呼吸沉静,是用以保护大脑细胞避免其受到过分紧张而陷入疲惫状态;这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中医学说关于肺病应用潜呼吸的例证

肺病最显著的症候,咳嗽以外,便是呼吸困难。《内经·藏气法时论》说∶"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病源论》也说∶"肺劳者,短气面浮,鼻不闻香臭"。尤在泾《金匮翼》更明白地说∶"肺劳者,呼吸少气,咳嗽嘴息……"。讲到调息方面,较具体的,《巢氏病源论》说∶"唯嘿气养神,闭气使极,吐气使微,又不得多言语,大呼唤,令人劳损"。《千金方》第二十七卷调气法也说∶"肺脏病者,胸背满张……疗法用嘘气出"。这里,《病源论》的"嘿气养神""吐气使微",《千金方》的"疗法用嘘气出"等句;都说明了病肺的人应用悠、匀、细、缓的呼吸。而《千金方》迎气法又有如下一条的解释∶"以鼻引气,口呼气,少微吐之,不得开口"。它并说明鼻引气,口吐气的方法是∶"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把这几段文字联系起来,加以体味,加以实验,便知道肺病患者应用悠、匀、细、缓的呼吸,古人已有明确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周慎斋遗书阴阳藏府篇》曾着重的说∶"人之生死关乎气,气纳则为贵"。曹炳章补充说∶"人能终日将气沉至丹田,不令走散,久久行之,自然强健,特人多疏懒不肯行耳"。这两条指出"沉潜的呼吸,能增加机体的防御力量。"明白如话。

潜呼吸方法

使用"潜呼吸",应当分两个阶段来做。第一阶段着重于呼吸时的形态,及浅深标准,第二阶段应注意呼吸时的升降运用法,及静观内养法。

  1. 第一阶段

    (一)意识∶思想意识和潜呼吸,应该密切结合,否则单纯的潜呼吸而没有正确意识在内,这呼 吸 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起作用的。由于人类的意志和大脑皮层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而神经系统对一切器官的活动,更具有决定性的调节作用。我们知道,肺结核症状之发生,是机体内各个器官的活动受到结核菌的影响而引起了各种反射,但是也应该知道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中有这样一条原则,"大脑皮层运用条件反射的机能,可使致病因子不发生致病作用"。这就是说∶有了致病因子是否会致病?大脑皮层在运用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能够左右之。因此,我们在使行"潜呼吸"时,意识上应该明确潜呼吸不但能够减轻肺脏负担,且能使大脑皮层活动恢复正常,而增进机体的防御力量。于是,肺部的病损可能恢复,结核菌的刺激可能减少,伴发的症状也好转起来。

  1. 形态;潜呼吸时,身体的姿势,在使行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郭沫若《历史人物》第七十六页曾述及静息疗法的方法,他说∶"呼吸,宜吸长而缓,呼短而促,宜行于不经意之间。身体部位须端正,头部直对前面,胸部后背微圆,前胸不宜开张,心窍部宜凹下,两手叉在大腿上。腹部,上腹凹下,臀部向后突出到可能的地步脚位两膝不宜并;可 离 开八九寸光景"。他并指出∶"使行时全身不宜用力,力点宜注集在脐下"。这方法颇能照顾全面,宜其行之有效了。至于我所使行的及介绍病者使行的;一般采用仰卧式,或正坐式,使胸腹部及四肢,都能任其自然舒展的安放着,不受到丝毫拘束。侧卧及歪斜弯曲的坐,会使肺部因呼吸时而发生伸缩不平衡的现象;昂首挺胸而立,则肺部扩张太过,都不宜于使行潜呼吸的。同时对肺结核患者要贯彻"呼吸作用,主要是随意的,不可用力呼吸。"认真做到悠、匀、细、缓的目的。

    (三)浅深标准∶平常人的呼吸,每次约能吸入五百立方厘米的空气,深呼吸时,能增加一至二倍。我们做潜呼吸,初步只要照病人 一般的呼吸就够了,以后当按照患者的呼吸机能和一般状况来逐渐增加其呼吸量或维持原呼吸量。在一呼一吸当中,需要缓缓呼,细细吸,中医文献里更有"吐气使微""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这一系列的指出,充分说明了患肺病者的呼吸方法。以时间来讲∶平人每分钟呼吸十六至十八次,潜呼吸由于进行徐缓,每分钟只呼吸十至十二次。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潜呼吸之进行徐缓,不是限制呼吸或屏气,而是用"绵绵不绝"的腹式呼吸,以悠、匀、细、缓的进度,适应患者的呼吸量及能负担量,实施"不用力"的呼吸。

    乙、第二阶段

    (一)升降运用法∶我们的呼吸,表面是为了完成氧、碳气的交换,实际关系着气的升降作用。这升降出入作用,中医古代学说的《内经》中非常重视,《六微旨论》里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我认为呼吸气的出入,基乎自然。至于呼吸气的升降,汪胡巷《医方集解》中有"六字诀""提气法",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治梦遗运气法",都是属于运用的一方面。潜呼吸的升降运用法∶应先把吸入的气,主动的缓缓的推送下行,并以自己意识,默运吸入的气使从胸部腹部缓缓下降;然后又缓缓的呼气外出,仍以意迎接从下腹部胸部渐渐上行,还鼻呼出。呼吸一次,使气升降一次,爭取呼吸之气与体内升降之气相结合,使大脑皮层的活动会有规律,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潜呼吸的运用,来产生大脑皮层与皮层下器官的临时性联系,而加强机体防御力量。

    (二)静观内养法∶此法初见于《鸡峰普济方》(张鸡峰著),详于《文堂集验方》(何惠川著),他们都着重"安神静坐,物我相忘""心息相依,呼吸自然",十六个字,后此各家静坐法和现在的静息疗法,都不外这原则。

    结语

    "潜呼吸"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中和中医历代文献记载中,都已存在了一定的依据;在疗养方面,则是一种简单、合理、不化钱而有效的方法。它能从静止过程里,给大脑皮层相当休息,以恢复对器官刺激的正常协调功能。同时,也可能把病人苦闷忧思的情绪,转变到活泼而有生气的境界。它方式上虽是一种休养性的呼吸法,但实质上含有积极的锻炼作用。它与深呼吸的不同点,是以"不用力"的呼吸,疗养结核症的肺体(深呼吸是着力的呼吸,锻炼健康的肺体),它和静息疗法的不同点∶是以"有意识"的呼吸,使大脑皮层进入兴奋与抑制的协调而产生活力。这里,只不过把我所看到祖国医学学说的一麟半爪中结合个人的体验,贡献了这些方法。 是否正确?希望先进的生理学家和医学家予以指示!

    (原载《新中医药》19556 月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