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送课下乡到问答式教学的泛想(与教师对话之十五)

 江山携手 2015-01-21

从送课下乡到问答式教学的泛想

(与教师对话之十五)

杜玉双

 

 

◇今天人可真不少啊,有疑问想和大家共同探讨,希望各位同行帮忙啊! 

◆这几天人都很多的,最好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你的问题说说看。 

◇我是中学英语教师,前几天观摩了小学教研协作体活动,听了市里送课下乡的名师的课,又看了您的博客,对一问一答式教学有好多疑惑。我听的是是小学语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一课,讲课的老师的从容的教态,不同于常人的亲和力,感染了绝大多数听课的孩子。但我发现她之所以能和学生在互动共鸣中完成教学任务,主要是她有效进行了设问,而每个设问都是一问一答式完成的,没什么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却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孩子的能力。比如,对词、句、段的赏析能力的培养,是当堂进行的,学生当堂就予以了运用。那么,一问一答式的作用不是也很突出吗?  

◆其他教师对此有什么看法,我想从不同角度倾听一下。

◇评课当然是成功了。但也有的认为是花架子,说这么讲累死人了。 可是孩子能畅所欲言,情绪高昂。 

◆你所提出的问题,我想从这样几方面来理解,看看是不是有道理。第一,“一问一答式”,我在博客里用了引号,这就是指单纯的“一问一答”,并没有排斥“问答式”教学。 第二,问题情境创设不可能没有问答存在。第三,市里教师的课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我想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尽管提问的简单,也是很好的情境创设。

◇噢,我没正确理解您的双引号的含义,都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课文的最后一句,作者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学生开始尽情的联想并当堂写下来,真正做到了围绕梦里的情景展开想象。 

◆市里的小学教学目前强调:简简单单教学。这方面是有体现的。我的理解是,就是问题情境创设也不要绕腾学生,而是让学生马上进入问题情境 “一问一答式”是指无问发问,不值得一问的问题也要问,比如“是不是”,“对不对”等,还有明明知道学生对有些问题已经理解了,还要多次提出来发问。

◇是这样的,就是快速切入主题。我觉得你说的是问题的价值性和可问性以及层次性。

◆是的,所谓学生能够随着教师的发问,不停地在思考和参与,尽管问的直接,也是有效提问。不要将问题情境创设理解为说了一大堆话才出现,只要是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就应该是有效提问,也就是问题情境创设。因此,我非常认同市教研室庞主任所指导的理念,就是“简简单单教学”。但是这是个理念,并不是指所有的教学过程。

◇有效的设计提问时,是非常必要的,也非常重要。那就是说,他说的“简单”,是真实而不是随便。 

◆你的理解很正确。还有就是刚才你所提到的评课所出现的说法:这样讲课要把人累死。我觉得有些教师还是没理解到位。这是市教研室关于小学教学指导所确定的理念,是方位性的,并不单单指一堂课。市里的骨干教师平时就是这么讲的课。你的想法和开始城里的很多教师想法差不多,就是总认为他们是给咱们做秀来了,我们这里有很多在市里的同学,他们曾经私下交流过,平时他们真是这样授课的。前些天我县一所小学还专门到市里的一所小学听课和交流,去听课的教师所遇到的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

◇有的教师认为平时这样做就太麻烦了。那市里的骨干教师真的是为每堂课付出了,可能是要比平时讲课准备充分了许多,但却是真实的东西,属于他们平时就具备的东西,能看的出来,是自然流露。我女儿就是讲课这个班的学生,课都学完了,回家还在写作者梦到了什么,奇思遐想,真的感动,我还帮她想了好多。  

◆是的,别说孩子,听了这样的课就连大人都很感动。关于课前准备,你说得对,即使专家来讲课,也不可能丝毫不准备。不过,他们所来的这些教师,总体来说业务素质确实比较高。还有一个情况,市里这些学校骨干教师平时使用多媒体比较多,但是市教研室送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求这些教师尽量不使用多媒体,甚至要做两手准备,就是即使使用多媒体,也要有讲“素课”的准备。所以我和一些学校和教师说过这样的话:要知道“山外有山”,并要知道“远山毕竟有多高”。

◇的确。这次他们用了,但不是课堂主体,是个别环节,只是当幻灯用,并没有依赖于大屏幕,像看电影一样。数学我也听了,也那么好。没想到还有英语,是小学四年级的,作为中学英语教师,这是我的意外收获。 

◆呵呵,这是你本行啊。听了小学英语课,有什么体会?英语语境创设怎么样?

◇从语境创设上我认为不太理想,基本是汉语授课。可取的地方是放得开,学生能够真实地进行语言输出演练。 

◇我想我们教师教学中设问的方式,都采用“抢答式”和“举手回答式”。抢答式问题情景创设简单、易答,举手回答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素养,非常有利于中等生。送课下乡的教师这方面做的非常好,我收获很大。并且,我和身边的教师讨论了你博客中的问答式。那么,怎么样把握设问的有效性呢? 

◆没想到还有其他学科的中学教师也去观摩小学课了。我觉得理解这个问题应该有这样的层次吧:问答式——问题情境创设——思维最近发展区。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只是存在这几个环节,我想在理解和运用上,应该有这样的层次关系。刚才那位老师所说的课堂中的有效问答,我想教师正是将问题的设定切中了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不然学生不会随着教师设问,而出现思维跟进的。

◇那什么是“思维最近发展区”呢? 

◆关于思维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就是一个人思考时最接近思考点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和情境创设,都要接近学生的这个思考点,这样才能使学生跟着教师的问题走。课堂上的问题情境创设,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学生思考。如果问题情境创设高于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那么学生就跟不上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如果问题情境创设低于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那么学生思维就不会活跃,更不会跟随教师。备课时,所说的备学生,也要备学生的思维。

◇的确如此!好的问题真的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可以具体地分析一下精彩的课堂,看看教师处理每个教学环节所设计的问题,怎么样切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我们教研是非常有益处的。我们平时都在说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不考虑这些因素,实际上就没有以学生为主体。 还有些人有个“口号式”的说法:“以学定教”,如果不考虑到这些因素,就不可能实现以学定教。教师的主导要定位于学生能够思考的层面,这样学生才能够有兴趣跟进教师的“导”, 然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也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导而弗牵”,这是我国古代经典《学记》所提出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很多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一定正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