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临证17阴虚火旺”之“火”是虚火还是实火?

 johnney908 2015-01-22

“阴虚火旺”之“火”是虚火还是实火?

——从实热与虚热之间互化看阴虚火旺的病机

 

实热是由邪热传里,或火热之邪直接内侵,或体内阳热有余所致,而虚热证多因内伤久病,气、津液、血耗损而阳气偏盛所致。临床上实热与虚热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实热可以耗伤气、血、津液,使阳气相对偏亢,而产生虚热证。

虚热证亦是有热,但其热是阳气相对偏亢所致,但虚热日久必致阳热有余而致实热证,实热证会继续加剧气、血、津液的耗伤,从而加剧虚热,虚热亦可加剧实热,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虚热与实热并存的方子常见的有:竹皮大丸、知柏地黄汤、黄连阿胶汤、竹叶石膏汤。

比如:竹皮大丸:《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9条: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原文中之 “乳中虚”是指由妇人产后气阴两亏,虚热内生,虚热日久郁积致阳热亢盛而致里实热证,里实热扰于中焦,胃气不得下降,故见呕恶不食;上扰于心胸,故可见心中烦乱,失眠多梦以及情绪异常等症。治疗当师仲景“安中益气”为大法,清热降逆,养阴和胃,方中生石膏清热除烦,竹茹、白薇清虚热,桂枝甘草大枣安中益气,同时桂枝可以降冲逆。

目前教材中大多认为烦乱、呕逆是因气阴两虚所致的虚热上扰所致,通过以药测证,有以下两点与原方、原文不符:一是:虽然生石膏具有清热除烦的功效,但须用于里实热证。既然是单纯的虚热只需益气清虚热即可,为何还要加用性寒凉清里实热之生石膏;二是:气阴两虚所致的虚热上扰多表现为口不干或口干不欲饮、舌淡红或舌红,会有轻微的烦躁,但不至于烦乱、呕逆,烦乱、呕逆说明上冲之热比较严重,已不是单纯的虚热上扰所致,只有里实热才可能导致如此。临床上有病人表现为:舌红少苔、口干苦、口渴欲饮水、烦躁失眠、苔黄、脉数,很多人都看到了阴虚和虚热的一面,单用一些生地、麦冬、石斛等滋阴清热之品,病人反而越用越口干舌燥、烦躁易怒、大便干。对于这些患者,虽然有阴(气、血、津液)虚及虚热的一面,但大多时间长了就会郁积化热呈实热证,这时须以清实热为主,益气、生津、退虚热为辅,方可解决。

我翻阅了很多《中药学》教材及讲座,没有找到生石膏用于虚热证的。大多教材均认为:生石膏:性味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里实热证,对于白虎汤及生石膏的四大证,胡老已经给予明确的否定了,胡老认为:一者《神农本草经》未提到,二是《伤寒论》无说明。《神农本草经》谓生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并未提到口渴。《伤寒论》用生石膏的条文、方证也未见口渴。在讲解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时。胡老特别强调了这一点。《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第26条:“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胡老注解到:许多人每以本方治渴,其功效多归于石膏,后世本草亦多谓石膏治渴,过种看法不是十分恰切的,不符合《伤寒论》的本意。试观白虎汤各条,无一渴证。而白虎加人参汤各条无一不渴者,可见治渴不在石膏而在人参。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为治津枯而的要药。因此,生石膏可用于口干、烦躁等里实热证,不能用于虚热证,

再比如:黄连阿胶汤:《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该方的药物组成: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现在的教材中多认为该方的病机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火多认为是“虚火”,是因血虚所致。这里有一点值得商榷:既然是血虚所致的“虚火”,直接用芍药、阿胶、鸡子黄滋阴血不就能清“虚火”吗?为何用黄连、黄芩这两味苦寒清实热的药物清热,假如是“虚火”,用苦寒药是否会加重血虚而使“虚火”更旺。该方是由于里血虚导致虚热上扰,日久郁积呈实热,实热上扰心胸,故可见烦躁、失眠、口干咽燥;血虚故可见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因此,从病机上分析,应该为:里实热+里血虚(虚热),从药物组成可以看出,方中包含清里实热药(黄连、黄芩)与血虚药(芍药、阿胶、鸡子黄)。

另附刘老两例医案:

医案1:不 

李XX,男,49岁,编辑。

患失眠已两年,西医按神经衰弱治疗,曾服多种镇静安眠药物,收效不显,自诉:入夜则心烦神乱,辗转反侧,不能成寐。烦甚时必须立即跑到空旷无人之地大声喊叫,方觉舒畅。询问其病由,素喜深夜工作,疲劳至极时,为提神醒脑起见,常饮浓厚咖啡,习惯成自然,致入夜则精神兴奋不能成寐,昼则头目昏沉,萎靡不振。视其舌光红无苔,舌尖宛如草莓之状红艳,格外醒目,切其脉弦细而数,脉证合参,此乃火旺水亏,心肾不交所致。治法当以下滋肾水,上清心火,令其坎离交济,心肾交通。

黄连12克,黄芩6克,阿胶10克(烊化),白芍12克,鸡子黄2枚。

此方服至三剂,便能安然人睡,心神烦乱不发,续服三剂,不寐之疾,从此而愈。

[按语]失眠,《内经》谓之“不寐”、“不得卧”。成因有痰火上扰者;有营卫阴阳不调者;有心脾气血两虚者;有心肾水火不交者。本案至夜则心神烦乱,难以入寐,乃心火不下交于肾而独炎于上。陈士铎《辨证录》云:“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心原属火,过于热则火炎于上而不能下交于肾。”思虑过度,暗耗心阴,致使心火翕然而动,不能下交于肾,阳用过极,则肾水难以上济于心,又饮咖啡,助火伤阴,使火愈亢,阴愈亏。观其舌尖赤如草莓,舌光红无苔,脉细而数,一派火盛水亏之象,辨为心肾不交之证。治当滋其肾水,降其心火,选用《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方用黄连、黄芩上清心火;阿胶、鸡子黄滋养阴血。至于芍药一味,既能上协芩连酸苦为阴以清火,又能酸甘化阴以助阴血,且下通于肾,使水生木也;上通于心,而木生火也。诸药配伍,以奏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之效,又体现了《难经》的“泻南补北”的精神。

使用本方还需注意两点:1.舌脉特点:本证是舌质红绛,或光绛无苔,甚则舌尖赤如杨梅,脉多细数或弦细数;2.注意煎服方法:方中阿胶、鸡子黄两味,俱不能与它药混煎,阿胶烊化后兑人药汁中,待去渣之药汁稍冷后再加入鸡子黄,搅拌均匀后服用。

实热明显的,津液虚轻的可以分别,假如实热轻,津液虚较重的就不容易分别判断了。

医案2:经断前后诸症(更年期综合症)

王XX,女,50岁。

1994年8月29日初诊。

 近半年来感觉周身不适,心中烦乱,遇事情绪易激动,常常多愁善感,悲恸欲哭。胸闷心悸气短,呕恶不食,头面烘热而燥,口干喜饮,失眠多梦,颜面潮红,但头汗出。月经周期不定,时有时无。某医院诊断为“更年期综合症”,服“更年康”及“维生素”等药物,未见效果。舌苔薄白,脉来滑大,按之则软。刘老辨为妇女50岁乳中虚,阳明之气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治宜养阴益气,清热除烦,为疏《金匮要略》“竹皮大丸”加减。

白薇10克,生石膏30克,玉竹20克,丹皮10克,竹茹30克,炙甘草10克,桂枝6克,大枣5枚。

服药五剂,自觉周身轻松,烦乱呕逆之症减轻,又续服七剂,其病已去大半,情绪安宁,睡眠转佳,病有向愈之势。守方化裁,共服二十余剂而病瘳。

[按语]“竹皮大丸”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篇》,主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之证,是证由产后气阴两亏,虚热内扰而生。本案所现脉证,发于经断前后,亦是由于气血阴津俱虚所致。月经欲断未断,每易伤阴耗气,气阴不足,则因虚而生内’热,热扰于中焦,胃气不得下降,故见呕恶不食;上扰于胸位,使心神无主,又加中焦亏乏,不能“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为血”,则心血不充,神明失养,故可见心中烦乱,失眠多梦以及情绪异常等症。治疗当师仲景“安中益气”为大法,清热降逆,养阴和胃,用竹皮大丸。竹茹、石膏清热、降逆、止呕;桂枝、甘草辛甘化气,温中益心;白薇清在上之虚热;大枣、玉竹滋中州之阴液;丹皮助白薇养阴以凉气血而清虚热。本方寒温并用,化气通阴,服之能使气阴两立,虚热内除,于是随月经欲断所现等证候自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