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察心

 悟顺 2015-01-22

观察心

2015-01-22 隆波帕默尊者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

本信息编号:480

觉悟之路网:http://dhamma.

上座部论坛:http://bbs.

微信公众号:tipitaka


观察心


修心念处的原因


所有的事物都在四圣谛法则中,四圣谛则可以通过观察心而领悟。这是因为苦生起于贪爱,而贪爱起源于心。一旦贪爱根除了,就可以从苦中解脱了。八正道,缩称为戒定慧,都是起始于心。戒是不被条件所影响的心的平常状态;定是指心平稳坚定;慧是指心已获得智慧。隆波大胆地作出结论:通过理解心能够学会所有的佛法。这就是为什么在他的教法中修心念处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1. 观察心前的准备


师从于阿姜曼尊者的实修派比丘都强调这样一个观点:为了修毗婆舍那,我们需要一颗坚定平稳的心,即以定作为基础,否则心被贪欲所覆盖而不能如实看到事物。隆波顿教导相同的原则,他常常建议念诵“佛陀”来修定,有时配合正念呼吸或安那般那,吸气时念“佛”,呼气时念“陀”。


成功禅修的关键是平静。我们不要想着获得智慧,以放松的方式简单地练习呼吸及念诵。我们不要“想要”得到平静,因为自然的心不能被控制。通常越想平静,心就越焦躁不安。


一旦心处于平静状态,它就自然不需要念诵了。这种情况发生时觉知它,直至心最后回归到平常状态。


2. 区分能知的心识与被觉知的目标


当心到达一种平静状态时,念诵消失了,我们应该继续观察这平静,把平静看作被另一个被观察的目标,心此时作为观察者。现在学习区分能觉知的心识和被觉知的目标。


如果持诵或其他禅定方法难以区分这点,我们选择另外的方法:思惟“佛陀”或类似词语,观察头脑里的词语,注意词语是被观察的目标,从观察者分开。我们甚至能觉知我们的念头在头脑里反复出现,注意这些念头是被观察的目标。这样,观察者,也就是能知的心识,独立分离出来了。


另一个方法是持续地觉知身体的运动,或随生起的感受而觉知,如快乐、不快乐或中性。(总而言之,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身体内任意目标,持续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正在被观察的就是被觉知的目标,觉知的心就是观察者。


阿姜曼的一位大弟子阿姜贴教了到一个技巧:屏住呼吸一会儿,觉知宁静的感受,经常觉知这感受,最后能知的心识和被觉知的目标就区分开了。一旦掌握了这个方法,下一步是进一步培养正念正知。


3. 培养正念正知


继续轻松地观察心。我们不要过度专注、寻找、测试能知的心识,只是简单地觉知。心后来会专注于一个新的目标,我们要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个转变过程。比如,心不专注了,接着想起某个人,紧跟着爱或恨这个人的情绪生起了,我们要觉知到这情绪,知道这情绪是被觉知的目标,能觉知的心识临在了,但它是分开的、独立的。继续觉知生起的任何目标,同时不被思惟过程所卷走。心不再迷失于任何目标的那一刻,就称之为觉知,或正知。


正念并不难以理解,即注意生起的任何目标。比如,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我们必须专注地阅读,以便理解书上所写的内容。或者我们开车时,我们必须积极地集中注意力在开车上。这样,自然地,无论何时心注意一个目标时我们知道。但正念,仅当与正知同在时才产生。正知指没有迷失于被观察的目标上的觉知。


这种觉知是最难理解的。当我们问一个人是否他知道他正在做什么时,他常常会回答说知道,尽管事实上他的心常常被无明遮盖着。在正念禅修中的正知是指清楚地了知,不带有无明愚痴。


比如,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肥皂剧时,眼睛见到色,耳朵听到声音,心理解故事情节,那刻,我们在看电视,但我们可能并没有正知,因为注意力跑到眼根、耳根、意根,我们忘记了身体正坐着,在看电视,这意味着我们没有正知,没有觉知自己。


有时,经行时,专注在脚步和身体的运动上,我们可能有觉知,但没有正知,因为心投入到脚和身体上去了而忘记了自己。那一刻,自己和能知的心识好象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觉知,并且没有迷失在外在的目标上,我们才称之为正知。要达到正知的最佳方法是修禅定,如诵“佛陀”,直到心稳定而平静,接着继续在这个状态下觉知,当一个现象在六根出现了要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时,我们继续禅修,不迷失在六境上或忘了我们自己。


4. 修念处禅我们将获得什么


继续轻松地觉知我们的心,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现象经过我们的心,每一刻心将选择最明显的现象来觉知。因而四念处中任意念处都能修习。相反,如果我们不能将能觉知的心和被觉知的目标分开时,那么修四念处就会困难。定是慧的基础,是智慧生起的因。错误的定会使心受目标(现象)影响;正确的定会使心获得正知,使心中立,不受目标(现象)影响,从而它可以清楚地看到现象的真相,看到现象怎样集起与怎样灭去,详细陈述如下:


4.1 身念处


觉知身体,比如感觉呼吸的进出,或者注意冷空气接触皮肤,或天气热时感觉身体劳累和汗流浃背,或者经行时观察身体的移动。那些觉知的心已得到培养了的人会将身体看作一个机器人,是一个可以行走的元素的集合体,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可以称之为“我们”。行禅时腿走痛了,我们看到腿本身是不会抱怨的。身和心明显地区分开了,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身体的三本质。


4.2 受念处


有时我们觉知心,有时觉知受;有时觉知身,有时觉知心,这根据当下那刻哪一个更突出明显些。比如,当我们经行时,我们的腿变得僵硬,如果能觉知的心识临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僵硬的感受不是腿,是隐藏于腿内的某些东西。又或当我们坐在一个炎热的地方,此时一股清凉的风吹过,我们会感到舒服和放松。这种舒服和放松的感觉生起于身体内某一地方,但不是身体,身体它本身不会感觉到舒服。或者当我们牙痛时,如果觉知的心临在时,我们将清楚地看到痛的感觉不是来自于牙齿,也不来自于心,是另外的东西,另一蕴(受蕴)。痛不会持续,痛的程度不断变化,显示着受蕴的三本质(三特征)。


我们可以通过心清楚地观察感受。比如,疼痛可以通过身体感受到,如牙痛;有时也可以通过心感受到,如感受悲伤、担忧。有时当我们吃我们喜欢吃的东西时,甚至还没有吃到口里,我们就已经感受到快乐。


当觉知感受时,与此同时觉知能知的心,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感受的三本质。


4.3 心念处


实际上,觉知心不是指觉知能知的心,也不是指绝对的心(禅宗中称之为“一心”“真如心”),而是指觉知生起的心理活动、念头和情绪,即行蕴,比如观察生气、贪欲、疑惑、快乐的集起与灭去。这些心理活动(行蕴)不是心,只是被觉知的目标。觉知行蕴时,与此同时觉知能知的心是可以最清晰地看到三本质的方法。


4.4 法念处


如果我们能觉知能知的心识,那么所生起任何现象都将显现三本质。比如,当我们有正念时,心想起某一个所爱的人,心就掉进思维里去了,接着我们将清楚地看到心粘着法尘(所想),把法尘当作“我”,因为它无知地把被觉知的目标当作自己,这样 “我” 、蕴、沉重感就从最初的空无中生起了。然而,任何时候心抓取某些东西时,苦就生起了,如果我们能觉知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回到正念上来,五蕴、沉重、愚钝、苦最后会消失。这就是四圣谛的实现。我们将看到:当贪爱生起时,就会有要抓取一个目标的驱动力,自我的感觉就会生起,苦就跟着产生了。如果没有贪爱,苦就不会生起。


觉知自然现象,与此同时觉知能知的心识,这就是看到三本质的最清晰的道路。我们将看到心不受我们控制,它跑出去,自动抓取一个目标。当心认识到抓取会导致苦产生时,它最终会停止下来。没有任何东西是受我们控制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