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证

 大林木森 2015-01-25
雨露水土,外因之濕也。酒酪瓜果,內因之濕也。濕熱可清可利,寒濕宜燥宜溫。且內濕有屬陰虛者,須用肚水補陰;有屬陽虛者,須用益火補陽。
栝蔞根桂枝湯
治太陽痙濕病。
栝蔞根、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風濕混擾於太陽,陽氣為濕邪所滯,不得宣通,非寒邪之沉遲脈也,治以栝蔞根桂枝湯者。風則用桂枝湯成法,濕則君以栝蔞根,酸苦入陰,內走經絡,解天行時熱以降濕,合之桂枝和營衛而治痙,是表法變為和法也。
防己茯苓湯
通治風濕、皮水二證。
防己、黃芪、桂枝、茯苓、甘草。
漢防己太傷入裏之藥,泄腠理,療風水。《金匱》汗出惡風者,佐白朮。水氣在皮膚聶聶動者,佐桂枝。一以培土,一以和陽。同治表邪,微分標本,蓋水濕之陽虛,因濕滯於裏而汗出,故以白朮培土,加薑、棗和中。胃不和再加芍藥。皮水之陽虛,因風水襲於表,內合於肺,故用桂枝解肌散邪,兼固陽氣。不須薑、棗以和中也。太陽腰髀痛,忝用兩方,如鼓應桴。
四苓散
治脈浮,小便不利,熱微,消渴者。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飲飲水,水入即吐者。
澤瀉、豬苓、茯苓、白朮土炒,加肉桂即五苓散。
苓,臣藥也。二苓相輔,則五者之中可為君藥矣,故曰五苓。豬苓、澤瀉相須,藉澤瀉之鹹以潤下。茯苓、白朮相須,藉白朮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則濕熱散而小便利,即東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者,又難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熱因熱用,內通陽道,使太陽裏水引而竭之,當知是湯,耑治留著之水滲於肌肉而為腫滿,若水腫與足太陰無涉者,又非對症之方。
程郊倩曰:「標邪傳入膀胱,是謂犯本,其人必消,必小便不利,宜可消水矣。乃一症以水入則拒而吐,一症以水入則消。何居?膀胱為津液之府,熱入而蓄邪水,致小便不利也。是則水氣挾熱而上升,必至格水,此渴欲飲水,水入即吐也。用五苓者,取其開結利水也。水泉不致留結,邪熱從小便出矣。若熱微消渴,是則熱入膀胱而燥其津液,乃成消渴,此膀胱無邪水之蓄,亦用五苓者,以化氣回津也。使膀胱之氣騰化,故渴亦止而病愈,然症必以脈浮數煩渴為脈表症,裏知非陽明之裏而仍為太陽之裏,故以五苓主之也。」
趙羽皇曰:「人身之水有二,一為真水,一為客水。真水者,即天一之所生;客水者,即食飲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若真水不升,則水火不交而為消渴;客水不降,則水土相混而為腫滿。五苓散一方為行膀胱之水而設,亦為逐內外水飲之首劑也。蓋水液雖注於下焦,而三焦俱有所統,故肺金之治節有權,脾土之轉輸不怠,腎關之開闔得宜,則溲溺方能按時而出。若肺氣不行,則高源化絕;中州不運,則陰水泛流;坎藏無陽,則層冰內結。水終不能自行,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標可乎!方用白朮以培土,土旺而陰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調水道也。桂味辛熱且達下焦,味辛則能化氣,性熱專主流通,州都溫煖,寒水自行。再以澤瀉、豬苓之淡滲佐之,禹功可奏矣。」
羅東逸曰:「傷寒之用五苓,允為太陽寒邪犯本,熱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瀉熱。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陽也。雜症之用五苓者,特以膀胱之虛,寒水為壅,茲必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虛寒之氣始得運行。宣泄二症之用稍異,不可不辨。」
五苓與真武對看,五苓行客水之有餘,真武護真水之不足,皆所以行水也。不可不知。
大分清飲
治積熱閉結,小水不利,濕熱疸黃,蓄血淋濁等證。
梔子炒、豬苓、茯苓、澤瀉、木通、枳殼、車前子。
二苓滲濕。車前、澤瀉通閉。木通利水通淋。黑梔消除疸濕。枳殼破結逐瘀。水道大分利之。
小分清飲
治小便不利,濕熱腫脹,不能受補者。
茯苓、澤瀉、苡仁、豬苓、枳殼、厚朴。
二苓、枳、澤利濕滲水。厚朴、苡仁燥濕而消水腫。小分利之。
茱萸六一散
治濕熱吞酸之證。
滑石、甘草、吳萸。
滑石寒而淡,寒能勝熱,淡能導利,故以之勝濕熱。吳茱萸味辛性熱,能反佐以從事。甘草性溫氣平,能和中而瀉火。
理中湯
治中氣不運,腹中不實,口失滋味,病久不食,臟腑不調,與傷寒直中太陰,自利不渴,寒多而嘔等證。
人參、白朮土炒、炮薑、甘草炙。加熟附子,即名附子理中湯。
理中者,理中焦之氣,以交於陰陽也。上焦屬陽,下焦屬陰,而中焦則為陰陽相偶之處。仲景立論,中焦熱則主五苓以治太陽,中焦寒則主理中以治太陰。治陽用散,治陰用丸,皆不及於湯,恐湯性易輸易化,無留戀之能,少致和之功耳。人參、甘草甘以和陰也。白朮、乾薑辛以和陽也。辛甘相輔以處中,陰陽自然和順矣。
程郊倩曰:「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穀精運,穀氣升而中氣贍,故名曰理中,實以燮理之功與中焦之陽也。若胃陽虛即中氣失宰,膻中無發宣之用,六腑無灑陳之功,猶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穀,上失滋味,五臟凌奪,諸症所由來也。參、朮、炙草所以固中州。乾薑辛以守中,必假之以焰釜薪而騰陽氣,是以穀入於陰,長氣於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矣。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勝,即當脾腎雙溫。附子之加而命門益,土母溫矣。」
佐關煎
治生冷傷脾,瀉痢未久,腎氣未損,宜此以去寒濕,安脾胃。
肉桂、陳皮、甘草炙、厚朴、扁豆炒、豬苓、山藥炒、澤瀉、乾薑。
山藥、扁豆健脾。陳、朴快胃。豬苓、澤瀉滲濕止瀉。肉桂、乾薑溫理中寒。炙甘草煖中調和胃氣也。
聖朮煎
治飲食偶傷,吐瀉,胸膈痞悶,脇肋疼痛,過用剋伐等證。
白朮土炒、乾薑、肉桂、陳皮。
白朮健脾。乾薑溫胃。肉桂驅寒。陳皮快氣。健脾而食自消,和胃而瀉自止。
萎甤湯
治濕溫傷人,久久不已,發熱身痛等證。
萎蕤一兩、茯苓三錢。
萎蕤甘平,不寒不燥,可代人參,但性緩耳。去風熱濕溫,退蒸解熱,佐以茯苓,發熱身痛俱得痊矣。久病最宜。
河間桂苓甘露飲
消暑,去濕,解熱。
茯苓、豬苓、澤瀉、甘草、白朮、肉桂、滑石、石膏、凝水石,生薑湯調下。
五苓去濕。三石解熱。濕熱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氣潛消矣。夫濕為陰邪,全賴太陽氣化,以利小便,莫若五苓散為當。若熱在濕下者,則為粘著之邪,又當寒燥以勝之,莫妙於三石之功捷速。滑石性雖重而味淡,故能上利毛腠之竅,以清水濕之源。石膏辛寒入胃,辛能發汗,寒以勝熱,故能泄中焦之熱,出走膀胱。凝水石辛鹹入腎,為鹽之精,故能涼血滌熱從小便而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