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楊維傑

 johnney908 2014-05-10

談談五苓散

楊維傑

月前在學校的博士班講授傷寒論,幾位同學對五苓散提出不少問題,在這裡就來談談五苓散。五苓散在傷寒論中應用有八條之多,金匱也有三條,可見其應用頗為廣泛。

壹、【方源】

下面是傷寒論書中應用五苓散的原文:
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2.發汗已,脈浮數,小便不利,煩渴者,五苓散主之。(72)

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5.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6.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141)

7.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8.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就之,渴者,宜五苓散(若仍口渴者就需五苓散了)。(244)

下面是金匱書中的原文:
1.假令病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匱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2.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3.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從上述傷寒論條文來看:
一、71條發汗後,大汗出;72條發汗已;73條傷寒汗出;74條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386條霍亂(上吐下瀉)。條文中的發汗後;發汗已;發熱六七日;霍亂(上吐下瀉),這些反應了病因,也提示了有津液不足的一面。
二、71條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72條小便不利,煩渴者;73條傷寒汗出而渴;74條渴欲飲水;156條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244條但以法就之,渴者,宜五苓散。這些條文都有口渴。72條74條皆未指出小便不利但均有口渴,由此可知口渴,是使用五苓散最重要的辨證。
三、71條小便不利;72條小便不利;156條小便不利者,這幾條都提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也是使用五苓很重要的辨證。
四、(71)脈浮(72)脈浮數金匱2脈浮,提示五苓散証脈多為浮或浮數,有時可以兼有表證。
從而可知:口渴,是使用五苓很重要的辨證;小便不利,也是使用五苓很重要的辨證。由於氣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或津液不足,所以口渴;由於氣化不利,所以小便不能下行。
從上述金匱條文來看:
金匱的三條:1.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說明這是水氣病變,腎中命門火衰,則臍下悸,火衰則脾虛,脾虛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脾虛則胃中停飲不化,水犯肺則吐涎沫而頭眩,故仲景云『此有水也』。2.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則與傷寒論第71類同3.水逆,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與傷寒論74條類同。
從上述可知:金匱所言之基本上臍下悸、吐涎沫、癲眩、水入則吐之水逆,可以說都是水氣上衝之證。

貳、【病機】

由於表邪未盡解,故仍可見發熱惡寒,脈浮等表證;病邪隨經入裡,膀胱氣化失職,故小便不利,少腹滿;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心煩;嚴重時,可因水氣上逆,渴欲飲水,但水入即吐。本證病機多數認為係太陽經、腑同病的蓄水症,以水蓄膀胱,氣化不利為基本病機。臨床以小便不利,微熱,消渴為辯證要點。
但也有人認為並非膀胱蓄水,乃是脾虛失運,水飲內蓄胃腸,兼夾表邪。這將在本文後面接下來討論。
總之,本方為通陽化氣行水之劑。臨床無論有無表證,只要是膀胱氣化失常(膀胱氣化失常並不表示水蓄膀胱),水飲內停,小便不利者,就可酌情選用。

叁、【組成及服法】

原組成為: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白飲即米湯,本方為散劑,用大米湯調服,服藥後多引暖水,可使汗出,此與桂枝湯服後喝米粥助汗意同。出汗是取效的的標誌之一。
方寸匕是容量單位,一方寸匕約一錢左右。銖是漢代劑量單位,換算為一兩等於24銖。本方應用時以原方之比例配伍效果最好,即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之比為18:30:18:18:12,現代多用做湯劑,參考劑量按比例可如下:豬苓9g(三錢),澤瀉15g(五錢),白朮9g(三錢),茯苓9g(三錢),桂枝6g(二錢)。
原方原用散劑,是為有「水入則吐」而設,散劑、湯劑可視病情而選用。現代用法,改散作湯,水煎二次溫服。水逆用散,其他用湯劑無妨。本方作散劑,每服2-3錢。有研究指出散劑較湯劑療效較好。 服藥時囑患者飲暖水以補津,少量頻服,也是治療的重要步驟。多飲暖水,飲入之水不但不會停積,並會隨五苓散化氣行津敷布周身。

肆、【方義】

五苓散重在化氣行水,用桂枝、豬苓、茯苓、澤瀉發汗利水以利小便,水行氣化則陽氣宣通,白朮健脾制水以運水濕並助茯苓利水。

又豬苓、澤瀉淡滲利水,「澤瀉味鹹入腎,而培水之本;豬苓黑色入腎,以利水之用。」,桂枝色紅屬丙火太陽藥,茯苓色白屬辛金利肺藥,丙辛合而化水,利水作用最大。茯苓無桂枝則不能化氣行津液,桂枝無茯苓則不能利水伐陰,桂枝辛溫通陽,外能解肌,內能氣化津液消陰以行水。這與本方中該藥在於溫陽以起利水的作用是一致的,正如葉天士所言:「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利小便可以通陽,反之,通陽亦可利小便。而桂枝尚能解肌表之邪。

有人用肉桂代替桂枝,早期應是用桂枝的,腎氣丸就是用桂枝,此一用法當與後世用通關丸通小便用知母黃柏配肉桂有關。也有用桂枝復加肉桂,以加強溫運氣化之力,這種用法適用於慢性病,脾腎陽虛,便溏或浮腫者。此種病例加肉桂效果的確較好。當然如有表症用而桂枝最好。桂枝3錢加肉桂1錢合用。

伍、證候

本方證多屬陽證、實證、或裡證兼有表證,其表裡證有表不解漸傳裡者;亦有初起即表裡同病者。
五苓散之症狀有:1.發熱惡風;2.小便不利、少腹脹滿;3.煩渴,甚者渴欲飲水,水入即吐,4.胃中有振水聲,4.或泄瀉,或身重浮腫。也有水瀉者,5.亦有便秘者,6.有瘦人臍下悸,吐涎而巔眩者等。
其脈象一般為脈浮或浮數。舌象多為白潤舌;或舌中苔白而外略黃者;亦有尖紅而根有白苔者;唇象間或乾燥。

陸、研究與討論

五苓散證有幾點問題常被提出來討論:

1.有人認為五苓散證非膀胱蓄水所致?為甚麼這麼說?

一般對膀胱蓄水的定義是膀胱蓄水,實為中醫所稱的癃閉,即現代醫學的尿瀦留,因此,蓄水證應該有水蓄積的症狀:如少腹硬滿、小便急迫、欲溺不得溺等。而痊癒標準則是小便利則愈。但從原文看:原文中,並無一處言及少腹硬滿,且在方後注云多飲暖水,汗出愈。此即一般人認為矛盾之處,豈有水液瀦留者,仍多飲暖水(溫胃)之理?且既然是水蓄膀胱證,為何方後注云多飲暖水,還要多喝水呢?而且說汗出愈呢?而不說小便利則癒呢?因此有人認為五苓散證非膀胱水蓄所致。
應該這樣認為:此一水蓄膀胱,並非單只蓄於小腹之膀胱而言,此一膀胱應也包括膀胱經而言。膀胱為州都之官氣化出焉,五苓散為表裡之劑,可治裡(膀胱腑)又能解表,既言病邪隨經入裡,當然也可從外解之,或利尿而癒或汗出而癒。

2.有人說五苓散不是利尿劑,而是發汗劑。為甚麼?

服用五苓散不見得是小便利,而是汗出。正如方後注所言:「多飲暖水汗出癒。」流汗後上竅利,利上竅可開下竅,小便則通。所謂提壺揭蓋是也,可見要使小便利,不見得要從小便著手,桂枝在五苓散中有重要的地位。有人說去桂枝,則成為四苓散,如此則去除解表之作用,純往裡走反而不利尿。所以本方不宜說是純利尿劑,反而可以說是發汗劑,發汗後小便也隨之增加。如治療腎臟炎水腫,常用麻黃加朮湯、越婢加朮湯,都是先發汗然後小便利,所謂欲迎南風,先開北窗,就是此意。

3. 五苓散是理中焦,還是利下焦?

有人說五苓散是以健脾利水為治,而非以利下焦膀胱蓄水為治,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可以從幾點來認識:
(1)從五苓散的命名組方來看
古人方劑命名大有深意,所以稱五苓散,「五」非單指五味藥物而言,五乃是土之生數,五者,脾也。脾為胃行其津液,脾氣健則腎氣亦健,脾腎之氣行則飲食入胃而化津液,輸布全身,則病可愈。又有一說:苓者,令也;散者,散也。五苓散,就是五味藥物合用,能健脾助運,令水濕去津液通,佈散於周身。此所以豬苓湯雖亦五味組成並不以五命名之差異也。
由於方名之五與土與脾的關係,五苓散證病機與脾虛失運,水飲內蓄胃腸,兼挾表邪有關。其中之白朮:健脾助陽,從健脾裡中之理中湯方後加減:「渴欲得水者,加白朮」可知白朮是治療脾虛失運,津不上承而致口渴的主藥。桂枝辛散升發,能解表散寒,通陽化氣,助白朮健脾升津;在此桂枝、白朮有升的作用,白朮本健脾能升提津液,得桂枝往上升散之性更強。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能將脾虛失運產生的水濕順降導下,三藥利水下行。如此有升有降,氣化乃通,小便能通。光只降,則小便未必能下。此即係上下兼顧法。正如《醫宗金鑒》所言:「澤瀉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則小便利,而水下蓄矣。白朮借桂上升,通陽之效捷,則氣騰津化,可自止也。」
(2)從治療霍亂來看:
385條說:「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霍亂(嘔吐而利)吐瀉雖可兼表證,但多屬太陰濕土為病,中焦脾土失運,當升不升,當降不降,邪氣上逆故上吐,邪氣下注故下瀉。霍亂的病機在中焦脾胃,仲景對霍亂病的治療,也都是針對太陰而診治。用五苓散也是以健脾利濕(茯苓、白朮)為主,兼以解表(桂枝)。
(3)從治療黃疸來看:
《金匱要略?黃疸病篇》說:「諸病黃疸,茵陳五苓散主之。」茵陳五苓散係五苓散加茵陳而成。這裡所治之黃疸應指陽黃而言,即濕重於熱的黃疸病。其病機主要是中焦脾胃濕熱。茵陳五苓散中,茵陳主要作用是疏肝利膽退黃,五苓散則是健脾利濕。白朮、茯苓健脾燥濕,桂枝一藥引豬苓澤瀉化氣利水消濕。
以上霍亂、黃疸的病機都是脾虛失運、濕濁內蘊。五苓散治療霍亂、黃疸,說明其作用以健脾利濕為主。主要用於脾虛濕蘊所致諸病。
(4)從條文之編次來看:
有關五苓散的條文,其並列的幾個方子皆與中焦有關,為何如此?當然是因為類近或類似才並列,以做比較鑒別應用的,如
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脾胃寒熱虛實之邪錯雜所致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理中焦,理脾胃)。

其中73條的茯苓甘草湯係胃虛水停導致心下悸: 156條的心下痞,與瀉心湯,係脾胃寒熱虛實之邪錯雜而致心下痞;386條的霍亂之用理中丸主之,理中丸之作用就在理中焦脾胃。
以上從從五苓散的命名組方來看;從治療黃疸霍亂來看;從條文之編次來看:結論可以認為是健脾利水理中焦為主,而非利下焦。

4.一般都認為五苓散証有著津液損傷的一面,為何還用其發汗及利尿?有人說五苓散有潤燥功能,是這樣嗎?

五苓散證在有水液停蓄的同時,本身還存在著津液損傷的因素:試看:71條發汗後,大汗出;72條發汗已;73條傷寒汗出;74條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386條霍亂(上吐下瀉)。條文中的發汗後;發汗已;發熱六七日;霍亂(上吐下瀉),這些都提示了有津液不足的一面。而「口渴」一症在八個條文中反覆出現七次,是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個症狀;七條中有五條提到本症發生於發汗後或下後,從而可知,五苓散可說在有水液停留的同時,也存在著津液損傷的一面。故知五苓散不專通利水道,而且通中有生,有潤燥功能,利水而不傷津,有雙向調節之功能。因此當患者既有蓄水證狀,又有津液虧損現象時,可以用本方助氣化行津液,上行宣發敷佈五官;中行脾胃滋潤口咽胃腸;下行腎膀資下二陰。其用不限利尿,乃氣化行津之劑。

5.五苓散中之桂枝應是肉桂嗎?

有人用肉桂代替桂枝,早期應是用桂枝的,腎氣丸就是用桂枝,此一用法當與後世用通關丸通小便用知母黃柏配肉桂有關。也有方中用桂枝復加肉桂者,桂枝3錢加肉桂1錢合用,以加強溫運氣化之力,這種用法適用於慢性病,脾腎陽虛,便溏或浮腫者。此種病例加肉桂效果的確較好。當然如有表症,桂枝性溫而偏于上行,能解表散寒,當發汗時用桂枝最好。
若臍下悸為腎中命門火衰,命門屬火為脾之母,火衰則脾虛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因此水飲停於胃中不化,水氣上犯於肺則吐涎沫而頭眩,故仲景說“此有水也”。此既用五苓散則當用肉桂肉桂性熱而偏入下焦,補命門之火,溫腎助脾。

6.怎樣擴大五苓散的應用範圍?

(文長待續,下次兼談五苓散的臨床應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