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

 学中医书馆 2015-01-04

五苓散

  (通阳利水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主治】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

  【方论选萃】

  金·成无己:苓,令也,号令之令矣。通行津液,克伐肾邪,专为号令者,苓之功也。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茯苓味甘

平,猪苓味甘平,甘虽甘也,终归甘淡。《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泄。水饮内畜,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

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畜,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泽泻味咸寒,

《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桂味辛热,肾恶燥,水畜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恶燥,急

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故以桂枝为使。多饮暖水,令汗出愈者,以辛散水气外泄,是以汗润而解也(《伤寒明理论》)。

  明·许宏:发汗后,烦渴饮水,脉洪大者,属白虎汤;发汗后,烦渴饮水,内热实,脉沉实者,属承气汤;今此发汗后,烦渴欲饮水

,脉浮,或有表,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主之。五苓散乃汗后一解表药也,此以方中云覆取微汗是也。故用茯苓为君,猪苓为臣,二者之

甘淡,以渗泄水饮内蓄,而解烦渴也。以泽泻为使,咸味泄肾气,不令生消渴也;桂枝为使,外能散不尽之表,内能解有余之结,温肾而

利小便也。白术为佐,以其能燥脾土而逐水湿也。故此五味之剂,皆能逐水而祛湿。是曰五苓散,以其苓者令也,通行津液,克伐肾邪,

号令之主也(《金镜内台方议》)。

  明·吴昆;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不能运化津液,故令渴。水无当于五味,故用淡以治水。茯苓、猪苓、泽泻

、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

能出焉。此用桂之意也,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渴不治可以自除。虽然,小

便不利亦有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强利之则重亡津液,益亏其阴,故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

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师又曰: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阳之邪不传他经,自入其府也,五

苓散主之。亦是使阳邪由溺而泄耳(《医方考》)。

  清·张石顽:此两解表里之药,故云复取微汗。茯苓、猪苓味淡,所以渗水涤饮;用泽泻味咸,所以泄肾止渴也;白术味甘,所以燥

牌逐湿也;桂枝味辛,所以散耶和营也。欲兼温表,必用桂枝,专用利水,则宜肉桂,妙用全在乎此。若以其辛热而去之,则何能疏肝伐

肾,通津利水乎?(《伤寒缵论》)。

  清·赵羽皇:人身之水有二:一为真水,一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生;客水者,即食欲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

降。若真水不升,则水火不交而为消渴;客水不降,则水土相混而为肿满。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

盖水液虽注于下焦,而三焦俱有所统,故肺金之治节有权,脾土之转输不怠,肾关之开合得宜,则溲溺方能按时而出。若肺气不行,则高

源化绝;中州不运,则阴水泛流;坎脏无阳,则层冰内结,水终不能自行。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标,可乎?方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

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

之淡渗者佐之,禹功可奏矣。先哲有曰:水之得以安流者,土为之堤防也,得以长流者,火为之蒸动也;无水则火不附,无火则水不行。

旨哉言乎(《古今名医方论》)。

  清·柯韵伯:凡中风、伤寒,结热在里,热伤气分,必烦渴饮水。治之有二法:表症已罢,而脉洪大,是热邪在阳明之半表里,用白

虎加人参清火以益气;表症未罢,而脉仍浮数,是寒邪在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饮暖水,利水面发汗。此因表邪不解,心下之水气亦不

散,既不能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与之水,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通,所以名为水逆。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入肾,而培水之本

;猪苓黑色人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

,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烦热两除也。白饮和服,亦啜稀粥之微义,又复方之

轻剂矣。本方非能治消渴也,注者不审消渴之理及水逆之性,称为化气回津之剂,夫四苓之燥,桂枝之热,何所恃而津回?岂知消渴与水

逆不同,消字中便见饮水多能消,则不逆矣。……又云;渴欲饮水者,以五苓散救之。可知用五苓原是治水,不是治渴,用以散所饮之水

,而非治烦渴、消渴之水也。且本方重在内烦外热,用桂枝是逐水以除烦,不是热因热用;是少发汗以解表,不是助四苓以利水。其用四

苓是行积水留垢,不是疏通水道。后人不明此理,概以治水道不通。夫热淫于内者,心下已无水气,则无水可利,无汗可发,更进燥烈之

品,津液重亡,其能堪耶(《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清·罗美:伤寒之用五苓,允为太阳寒邪犯本,热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泻热。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阳也。杂症之用五苓

者,特以膀胱之虚,寒水为壅,兹必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虚寒之气始得运行宣泄。二症之用稍异,不可不辨(《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讱庵:此足太阳药也。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经曰淡味渗泄为阳,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咸味涌

泄为阴,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求苦温健脾去湿为佳;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肉桂

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医方集解》)。

  清·沈金鳌:业师孙庆曾先生尝谓余曰:肿胀门惟水病难治。其人必真火衰微,不能化生脾土,故水无所摄,泛滥于肌肉间。法惟助

脾扶火,足以概之,而助脾扶火之剂,最妙是五苓散。肉桂以益火,火暖则水流;白术以补土,土实则水自障;茯苓、猪苓、泽泻以引水

,则水自渗泄而可不为患。每见先生治人水病,无不用五苓散加减,无不应手而愈如响应者(《杂病源流犀烛》)。

  清·王晋三:苓,臣药也。二苓相辅,则五者之中,可为君药矣,故曰五苓。猪苓、泽泻相须,藉泽泻之咸以润下,茯苓、白术相须

,藉白术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则湿热散,而小便利,即东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者,又难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热因热用,内通

阳道,使太阳里水引而竭之,当知是汤专治留着之水,渗于肌肉而为肿满。若水肿与足太阴无涉者,又非对证之方(《绛雪园古方选注》

)。

  清·吴谦等:是方也,乃太阳邪热入府,水气不化,膀胱表里药也。一治水逆,水入则吐;一治消渴,水入则消。夫膀胱者,津液之

府,气化则能出矣。邪热入之,与水合化为病。若水盛于热,则水壅不化,水蓄于上,则水入则吐,乃膀胱之气化不行,致小便不行也。

若热盛于水,则水为热灼,水耗于上,故水入则消,乃膀胱之津液告竭,致小便无出也。二证皆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若小便利者,

不可用,恐重伤津液,以其属阳明之里,故不可用也。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泽泻之咸寒,咸

走水府,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水热并泻也;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

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则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术借桂上升,通阳之效捷,则气腾津化,渴自

止也。若发热不解,以桂易桂枝,服后多服暖水,令汗出愈。是知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而犹解停水发热之表也。加人参名春泽

汤,其意专在助气化以生津。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无不克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清·王士雄;仲圣于霍乱分列热多、寒多之治,皆为伤寒转为霍乱而设,故二“多”字,最宜玩味。所云热多者,谓表热多于里寒也

;寒多者,里寒多于表热也,岂可以热多二字,遂谓此方可治热霍乱哉?沈果之云:其用桂者,宣阳气,通津液于周身,非用之以通水道

下出也;用泻、术、二苓,以通三焦之闭塞,非开膀胱之溺窍也。如果热入而渴,复用桂、术以温液耗津,又加苓、泽以渗之,是热之又

热,耗之又耗,速之毙矣。余谓观此则多饮暖水汗出愈之义益明,故霍乱无阳气郁遏身热之表证,无三焦闭塞气化不宣之里证,而欲饮水

者,切勿误解热多为热证,而妄援圣训,浪投此药也(《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清·费伯雄:湿为地之气,其中人也缓,其入人也深,其为病也不可以疾而已。坐卧卑湿,汗渍雨淋,此湿之自外来者也;多食浓腻

,过嗜茶酒,此湿之自内生者也。治湿必先理脾,脾土健运,始能渗湿,此定法也。又须分利,使浊阴从下而出,亦定法也。五苓散,仲

景本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表里有病者而设,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后人遂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

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症。总之,治寒湿则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

;若重阴生阳,积湿化热,便当加清利之药,并桂枝亦不可用矣。至加减之附方,各有宜称,亦当细细参之(《医方论》)。

  清·吕震:此治太阳表病不解,邪陷入府,凡渴而小便不利者宜之,亦两解表里之法也。以其有表证,故用桂枝主表化气,以其有里

证,故用苓、泽主里而利水,水不下趋,势必上泛,故用白术奠安太阴,以土制水。此方不宜汤而宜散,以散能逗留中焦,通调水道,更

借多服暖水之力,使水精四布,上输下注,热解津回,则小便利而渴自止矣(《伤寒寻源》)。

  近代·何廉臣:风寒虽由外受,而外受之中,当辨上受下受之不同。风寒上受,邪从火化者多;风寒下受,邪从水化者多。此证邪从

下受,故见症与寻常风寒不同,以其表里同病也。此方重在桂枝,温化肾气以宣通太阳经气为君,因肾与膀胱相表里也;臣以茯苓、白术

,宣通中焦以化痰涎而止吐水;佐以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以助苓、术之用,庶内肾气化而膀胱之气亦化,而太阳经气乃转逆为顺矣。余

遇此证,每合小半夏汤(用鲜生姜一钱  姜半夏三钱)通阳宣气,和胃止呕。盖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加以温胃通阳,故奏功

尤速。凡气不化津上渴下泻,小便不利,脉弦舌白,由于脾肾阳郁者,此方投无不应。至若风寒上受,虽多从火化,然尚为风寒郁热,初

治必须辛散。轻则苏叶、薄荷;重则桂枝、生姜。《内经》所谓“火郁则发之。”也(《重订通俗伤寒论》)。

  【近代验证】

  例一  周筱斋治交肠病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李姓妇。

  主诉:观剧归来,如厕,忽有稀粪自前阴出,惊异非常,星夜来诊。

  辨证:知为交肠病。想系忍溲气胀,fu肠损伤,清浊混淆所致。

  治法:为疏五苓散全方。两投竟获效果。

  例二  刘渡舟治水痫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王某某,男,18岁。

  主诉: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纳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闷不

堪,上至头则晕厥,不省人事。少顷,气下行则苏醒,小便少而频数。

  诊查:其脉沉,舌淡嫩,苔白润滑。

  辨证: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冒蔽清阳之“水痫”。

  治法:利水下气,通阳消阴。

  处方:茯苓30克  泽泻12克  猪苓10克  白术10克  桂枝10克  肉桂3克

  服药三次,病发次数见减,小便通利,继服药六付,病除。

  【按语】

  程门雪夫子有谓“太阳病之五苓散证,口渴小便不利,而以脉浮发热为主,少阴病之猪苓汤证,亦口渴小便不利,而以心烦不得眠为

主。”同为口渴小便不利,有阳不化气,真阴不足之辨,可谓别具×眼。又谓“五苓散证水不化,故小便不利,津不升故口渴欲饮水也。

五苓散之功,在温通气化,生津散水,祛邪利小便。寥寥数语,五苓散制方之旨,洞达无遗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