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金文书法及其他
商代金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字词为主的少数作品,通常称之为族徽文字。另一类则是文辞连贯、篇幅渐长的作器铭功之文。族徽文字不仅指族名徽识,一般也把祭祀对象的先人庙号与器主私名等也包括进来。这是因为这几个部分在商代铜器中常常结合为用,谐调统一。族徽文字保留着鲜明的氏族先人的图腾,如鸟、兽、鱼、虫的形象或职司出身所业等。 如亚形、弓形、负橐担贝、执戈御马等形。先人庙号是以祖父等字配以天干而成,如父丁、祖辛之类。这类文字由于形象性(族徽)与抽象性(庙号、和名)、绘画性与书写性、平涂填实的块面结构与线性结构、肥硕粗犷的笔致与细致的空间分割、简洁的框围(亚形外框)与多变复杂的内部组合等如此多重因素的错杂为用,对比协调,成就了一件件完整而独特的作品。这类作品最初字符较少也无所谓行气之类,只是构成一个完美的图式而已。及至后来文字增多,才由上至下延展开来,一行、二行有了行气,书写性也渐渐加强,这时的族徽文字就渐为作器铭功之文所替代了。
《小臣俞尊铭》、《小臣邑铭》字形古拙,横画微向右上倾斜与宰丰鹿骨刻辞意味略近。横画略作斜势的铭文还有《小子满卣铭》《亚嚣奚角铭》等,这类作品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字与字排叠紧密,线条短直,节奏急促。
除了金文,商代还有墨迹(包括朱书和墨书)。虽然出现不多,并且还很零碎,但是它们却是最早的笔墨遗迹,这些零碎的材料,足以证明早在商代,我们的先民就运用毛笔写字了。在商代的墨迹中有两件是留存在甲骨上的,书而未刻。由此我们得知,有些甲骨文是先书后刻的。另外,玉器上和陶器残片上也有留下或墨或朱的笔迹。 此外还发现有刻石、刻玉书法作品。比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石牛、石磐上爽健的“永启”、“永余”刻字和“小臣妥”玉器铭刻等,风格 介于甲骨金文之间。 商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的源头,甲骨卜辞际合天人,其吉金铭文又贯通于书画。天迹心象,浑融一气,开拓出中国书法恢弘高旷的精神境界。
阅读原文 阅读原文 举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