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原发性椎管内肿瘤160例诊断和治疗-中大网校临床医学论文网

 负鹏载舟 2015-01-25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160例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3年6月1日22:36:52

                      作者:张书喜,程爱国,顾定伟,赵金良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MRI;显微外科技术
  1 临床资料
  2000/2006收治的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患者19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临床资料保存完整的160(男92,女68)例,平均年龄42 岁. 平均病程9 mo. 按部位分颈段18 例,胸段92 例,腰段42例,骶段8例;按解剖层次分髓内12例,髓外硬膜内140例,髓外8例;按术后病理类型分神经纤维(鞘)瘤88例,其中有14例为多发肿瘤, 10 例有皮下神经纤维瘤或咖啡斑,属于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 脊膜瘤32例,星形细胞瘤12例,脂肪瘤、畸胎瘤、表皮样囊肿与表皮囊肿等共28例. 以根性疼痛为首发症状者84例,疼痛可暂时缓解,有波动性,其中10 例以剧烈疼痛急性起病;首发症状表现为肢体麻木、束带或蚁走感者128 例;肌力减弱或不全截瘫,病情发展呈进行性加重者70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12例. 无任何不适查体时发现占位6例.
  本组160例均有X线脊柱正侧位,CT检查132例,MRI检查155例. 全组病例均施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全椎板切除134例,半椎板和次全椎板切除26例;打开椎板后在显微镜下操作118 例;肿瘤全切132例,大部分切除28例. 对于髓内肿瘤,在打开硬脊髓膜前,先用4℃生理盐水局部降温30 min,使脊髓在较低的温度下切开,术后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35 mg/kg)冲击治疗3 d,以减少脊髓的继发性损伤.
 
  经门诊随访 3 mo~5 a ,平均28 mo,按JOA 记分法判定标准评价手术治疗效果,优:85例,良:36例,有效:27例,无效:12例,加重:0例. 总有效率92.5%.
  2 讨论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好发生在髓外硬膜内,一般为良性,以神经鞘膜瘤和脊膜瘤为最常见,前者约占23.1%~46.7%,后者约占12.9%~32.3%[1].诊断一般依靠病史和影像学检查,MRI是目前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方法,有很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优于脊髓造影术和CT扫描,它不仅能显示椎管内肿瘤的形态,而且能显示脊髓和神经根的移位、受压和肿胀的征象,对于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也能显示清楚[2].
  椎管内肿瘤病变早期多隐匿,有时病情会因缓解而导致误诊及漏诊. 褚万银等[3]报道43例中有21 例在缓解期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颈椎病及周期性麻痹等,误诊率48.7%. 其中6 例错误治疗致病情恶化. 短暂缓解常与血管因素有关,长期缓解则与肿瘤的质地、移动度及病理改变有关,如脊髓水肿的消失,肿瘤中心坏死囊变,肿瘤卒中出血吸收及脊髓代偿功能建立等因素. 临床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及早行MRI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手术是治疗髓外硬膜内肿瘤唯一有效的方法. 本组中有10例切断16根胸神经,2例腰3,1例腰4神经根,未出现明显功能障碍. 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以及电生理术中监护增加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减少脊髓实质性损伤,能保留供应脊髓的小分支血管,减轻手术时对脊髓局部血液循环的破坏,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从而进一步提高椎管内肿瘤的手术疗效[4]. 对于脊髓压迫严重,术中可能出现脊髓再灌注损伤,术中术后可给予甲强龙冲击治疗,术中的脊髓低温处理有助于保护脊髓功能. 星形细胞瘤和恶性度高的多形胶质母细胞瘤,与周围脊髓常无明显边界,应行部分或次全切除,扩大手术切除非但不能减少其复发的危险,反而常易引起脊髓的进一步损害. 终丝室管膜瘤在年轻人群中多为恶性生物学进展,易复发,所以如果切除不彻底或已有脑脊液播散,可在首次手术后给予放疗[5]. 【参考文献】
    1 临床资料

  2000/2006收治的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患者19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临床资料保存完整的160(男92,女68)例,平均年龄42 岁. 平均病程9 mo. 按部位分颈段18 例,胸段92 例,腰段42例,骶段8例;按解剖层次分髓内12例,髓外硬膜内140例,髓外8例;按术后病理类型分神经纤维(鞘)瘤88例,其中有14例为多发肿瘤, 10 例有皮下神经纤维瘤或咖啡斑,属于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 脊膜瘤32例,星形细胞瘤12例,脂肪瘤、畸胎瘤、表皮样囊肿与表皮囊肿等共28例. 以根性疼痛为首发症状者84例,疼痛可暂时缓解,有波动性,其中10 例以剧烈疼痛急性起病;首发症状表现为肢体麻木、束带或蚁走感者128 例;肌力减弱或不全截瘫,病情发展呈进行性加重者70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12例. 无任何不适查体时发现占位6例. 

  本组160例均有X线脊柱正侧位,CT检查132例,MRI检查155例. 全组病例均施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全椎板切除134例,半椎板和次全椎板切除26例;打开椎板后在显微镜下操作118 例;肿瘤全切132例,大部分切除28例. 对于髓内肿瘤,在打开硬脊髓膜前,先用4℃生理盐水局部降温30 min,使脊髓在较低的温度下切开,术后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35 mg/kg)冲击治疗3 d,以减少脊髓的继发性损伤.

  经门诊随访 3 mo~5 a ,平均28 mo,按JOA 记分法判定标准评价手术治疗效果,优:85例,良:36例,有效:27例,无效:12例,加重:0例. 总有效率92.5%.

  2 讨论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好发生在髓外硬膜内,一般为良性,以神经鞘膜瘤和脊膜瘤为最常见,前者约占23.1%~46.7%,后者约占12.9%~32.3%[1].诊断一般依靠病史和影像学检查,MRI是目前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方法,有很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优于脊髓造影术和CT扫描,它不仅能显示椎管内肿瘤的形态,而且能显示脊髓和神经根的移位、受压和肿胀的征象,对于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也能显示清楚[2].

  椎管内肿瘤病变早期多隐匿,有时病情会因缓解而导致误诊及漏诊. 褚万银等[3]报道43例中有21 例在缓解期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颈椎病及周期性麻痹等,误诊率48.7%. 其中6 例错误治疗致病情恶化. 短暂缓解常与血管因素有关,长期缓解则与肿瘤的质地、移动度及病理改变有关,如脊髓水肿的消失,肿瘤中心坏死囊变,肿瘤卒中出血吸收及脊髓代偿功能建立等因素. 临床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及早行MRI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手术是治疗髓外硬膜内肿瘤唯一有效的方法. 本组中有10例切断16根胸神经,2例腰3,1例腰4神经根,未出现明显功能障碍. 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以及电生理术中监护增加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减少脊髓实质性损伤,能保留供应脊髓的小分支血管,减轻手术时对脊髓局部血液循环的破坏,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从而进一步提高椎管内肿瘤的手术疗效[4]. 对于脊髓压迫严重,术中可能出现脊髓再灌注损伤,术中术后可给予甲强龙冲击治疗,术中的脊髓低温处理有助于保护脊髓功能. 星形细胞瘤和恶性度高的多形胶质母细胞瘤,与周围脊髓常无明显边界,应行部分或次全切除,扩大手术切除非但不能减少其复发的危险,反而常易引起脊髓的进一步损害. 终丝室管膜瘤在年轻人群中多为恶性生物学进展,易复发,所以如果切除不彻底或已有脑脊液播散,可在首次手术后给予放疗[5].

(责任编辑:shurenadm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