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高的银杏树

 苏迷 2015-01-25
高高的银杏树
  阿坤

  每去古镇甪直,行走在条石铺就枕河老街上,少不得拐进香花桥弄里的著名古刹保圣寺浏览一番。穿过二山门的圆月洞,便是寺庙的后院。后院宽大,有着别一番的景致。阳光映照,清风飒飒,甚是寂静。目光望去,在参差蓊郁的树木中,有三棵成鼎立之势的大树,特别引人注目,一棵是银杏树,另两棵也是银杏树,树龄均在一千二百年以上,且高且粗的树干,枝繁叶茂,硕大的树冠遮天蔽日。它们就像几位高寿的老者,不仅阅尽了古镇的沧桑和嬗变,也见证了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叶圣陶在古镇的难忘岁月,而叶老对这银杏树又情有独钟。
  1917年到1921年,叶圣陶与夫人胡墨林来到甪直的一所小学执教,即当时的吴县高等第五小学。而这所学校就坐落在镇上有名的保圣寺内。就在其中一棵的银杏树下,当年叶圣陶为了创造一个美好的教学环境,将原来瓦砾满地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与学生一起通过平整翻地,开辟成了实验农场。叶圣陶把它命名为“生生农场”,寓意先生、学生“生生不息”。在执教中,叶圣陶还与其他的教师一起不断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路子,并开设了手工课,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劳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爱戴。
  叶老把甪直比作哺育自己成长、步入文学殿堂的摇篮。在甪直短短的四五年间,叶老在执教之余,笔耕不息,创作出近百篇小说、散文、诗歌和杂感,用文笔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其间,他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与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人,创办我国文坛上第一个新诗刊《诗》,创作并出版了我国第一个童话集《稻草人》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的先驱者之一。他的名篇《多收了三五斗》,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而叶老在小说中描写的“万盛米行”如今还在。在碧水长流的石埠头,高高的门墙上留着一个斗大的“米”字,在宽大的庭院里,如今陈列着当年米行用过的米斗、大秤、风车,在回廊的墙壁上,复写了《多收了三五斗》的全文,让旅游的人们重读这字字珠玑的传世之作。
  叶老对甪直、对几棵银杏树的感情,的确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述的。他在离开甪直后的漫漫50多年后,他一直牵挂着甪直,曾多次想抽身重回“故里”,看望他在那里的乡亲和学生,看望他曾经执教过的学校,看望在保圣寺内那几棵高高的银
  杏树……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
  1977年5月,当时84岁高龄的叶老怀着十分高兴的心情终于去了甪直。故地重访,又目睹了旧时的人文景观,尤其是他的到来,受到了乡亲们和过去的一些学生的欢迎。朴实随和的叶老,在他慈祥的面庞上,那两道洁白如云的眉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来到银杏树下,久久凝视着,仿佛当年挂在树杈上的校钟,还在当当响起。此次之行,使叶老生出了无限的感慨,便秉夜写下了一首《重游甪直》的诗:“五十五年复此行,淞波卅六一轮轻;应真古塑重经眼,同学诸生尚记名。斗鸭池看残迹在,眠牛泾忆并户行;再来再来沸盈耳,无限殷勤送别情。”可见,叶老与乡亲们的情谊是多么浓烈。
  在这几棵银杏树下,还有出于杨惠之之手的半堂罗汉塑像,是我国佛教泥塑艺术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瑰宝。晚唐诗人陆龟蒙的墓也在其一侧,有后人为纪念陆龟蒙而修缮的清风亭、小虹桥、斗鸭池。这几棵银杏树,成了当年叶老创作《倪焕之》中描写的“高高挺立的银杏树”的素材。尽管岁月过往,叶老对银杏树依然怀念难忘。在他北京的书房里,他常常会拿出夹在书本里的从甪直带去的几片鹅黄色如蝴蝶形的银杏叶观赏一番。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还不断地轻声叨念着:“保圣寺……银杏树……斗鸭池……”
  1989年春天,遵照叶老生前的遗愿,他的子女亲属决定将他的骨灰安葬在甪直,并为他在保圣寺一侧的银杏树下建造了墓园。他的墓坐西向东,在陆龟蒙墓地的南面,一今一古两位文坛名人,长眠于此,可谓珠联璧合。叶老的墓地规模虽然不大,却显得庄严肃穆,质朴大方,栏杆望柱饰有“万年青”和“桃李”图案,寓意“万年长青”“桃李满天下”,象征着他一生不谋名利和高洁的气节。古刹清风,古树飒然,朝朝暮暮,永远抚慰着这位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楷模、一代宗师的英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