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专业阅读中的八个不等式

 江山携手 2015-01-28
                                     本文作者:刘祥
  以追求教育教学技术为主要目标的阅读行为中,教育教学技术的获取,是阅读的最主要目的。无论是在他人提供的成功案例中获取必要的技术,还是通过其它方式,从他人的各类作品中获取技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这技术必须能够适应自己的工作实际。也就是说,通过阅读而获取的经验,必须能够和阅读者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够和具体的教育情境相适应,能够和阅读者的理解力相一致,才能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如果无视自己的工作情境,无视学情的特殊性,只盲目地生搬硬套别人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技术,则不但无法实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而且有可能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现实生活中,向来不乏邯郸学步者。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上的先进典型出了若干个。每一个典型诞生后,便会有全国各地的学校,一窝蜂地拥过去取经;各种报刊也会争先恐后地刊登一些经过提纯的所谓经验;还会有一些记者作家,将这经验升华为专著。然而,典型依旧还是那一个典型,所有的学习者中,没有哪一家在学习之后,便真的成为了典型第二。
  作为个体阅读者,在阅读以传承教育教学的具体技巧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时,需要警惕的,正是这种跟风而上的不良心态。跟风,则容易迷失自我。迷失自我,则找不到学习的真正落脚点,其学习也就只能是了解一堆名词,生成一堆感触。一触及具体问题,什么也无法解决。
  近年来,随着国外教育理念的大量引入,随着国内新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相当数量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许许多多的一线教师,都在教育教学技能研究上取得了诸多方面的新突破。一时间,各种眼花缭乱的教学法名词漫天乱飞,各种貌似成功的经验密布于报纸杂志的版面中。仅以语文学科为例,且不说魏书生先生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导读法、李吉林先生的情境教学法,单是尚且处于探索期和成长期的一批中青年教师,也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如大语文教学”“简单语文”“深度语文”“情智语文”“青春语文”“生命语文”“激情语文”“生态语文”“绿色语文”“语文现场化”“文本多元解读”“文本深度阐释”“对话教学等一大堆令人晕眩的名词概念。面对着如此多的教学技术,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如果不能够准确认识自身,不能够选准自己的研究对象,并在阅读与研究中更新自己的旧技术,代之以能够引领自己和学生们一同走向成功的新技术,就极容易陷入盲从中,今天学了这个经验,明天又学那种模式,后天再研究某种理念,忙碌如掰玉米的狗熊,到头来,却一无所获。
  什么样的技术,才是适宜的、有价值的技术呢?
  可以肯定的是,适宜与有价值,绝不会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外部呈现,无外乎表现为这样一种状态:当您没有和该种技术相见之前,您的工作常常处于盲目的、无序的、消极的状态中,您可能终日忙碌,却总是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整天被各种各样的琐屑之事包围着,尽管如此,教学效果还很不如人意。当您接触到了该项技术,并
对这技术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之后,一旦将它们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原本的无序,便有了足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原本的盲目,开始变为目标明晰的行动;原本的消极,变成了一种富有创造力和成就感的积极;原本的终日忙碌,变成为张弛有度;原来的劳心劳力、累己累生,变成为和谐共振、共同发展。
  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中的技能,现实中,很少有一种教育教学技能,能一蹴而就地达成如此美妙的教育教学境界。不过,只要找准了学习的方向,选对了阅读的材料,再乐意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总会一点点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不成熟到成熟、由普通而优秀的转变。这其中,选对学习的榜样,最为重要。
  要判定一本以技艺传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著作是否适宜于充当学习的榜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不等式:
  1.适宜不等于精彩。有很多的课堂,教师如导演,学生如演员,整节课上,教师妙语连珠,学生激情昂扬。这样的课,当然有它的优点。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帮助学生确立起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但如果你是一位文静甚至腼腆的教师,你又如何能把这样的经验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上,如何让自己的个性突然间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若不能改变自己的个性,那么,此种教学技艺无论多么精彩,也无法和你的教学建立必然的关联。倘若硬要用这样的教学流程处理自己的课堂,很大的可能是启而不发、死水一潭。因为,你不是那种善于调节课堂气氛的人。
  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的课,在全国各地都具有巨大影响力。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便有无数的语文教师,试图将魏书生的精彩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上。然而,几乎所有的学习与模仿者,最终能够收获的,只有一句感叹:魏书生是无法复制的!所以无法复制,当然是课堂的精彩之外,魏书生的个性、人生阅历、对语文的痴迷程度,无法复制。
  2.适宜不等于名气大。有一些名教师,一边天南海北地作报告、收徒弟,一边不断出版一本本的教育教学专著。在他们的巨大的影响力的推动下,许多年轻教师,甚至包括部分中青年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他们的经验为模本,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这样的追星,如果缺乏了对自身客观条件的审视,缺乏了对已有教育教学经验的正确定位,而只盲目追随于名师的成功,则很容易脱离了自己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学来了屠龙术,却始终找不到用武之地。我就曾经在若干节的小学语文课堂上,看到一些年轻教师生硬地套用窦桂梅老师的教学环节,但从来没有看到哪一位能把课堂的温度、宽度和深度这三度的火候,掌控得如窦桂梅那样得心应手。
  3.适宜不等于学习者多。前些年,全国各地学洋思模式,这两年,全国又刮起杜郎口旋风。于是乎,无数个地区无数所学校无数的教师,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否定原有的教学经验,代之以洋思杜郎口式的教育教学技术。然而,四面墙壁都挂上了黑板,并不代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法就完全杜郎口化了。在只得其形而未得其神的教学背景下,这样的跟风学习,虽然赶上了时髦,却丢失了本质,最终带来的,或许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无所适从。
  4.适宜不等于新颖时尚。名师辈出的时代,每个教师的心中,可能都装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名成家梦。于是,很多教师,在稍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经验后,便幻想着通过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开山立万的名家梦。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们竭尽全力地著书立说,并通过各种路径,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呈献给千万同行。如此,图书市场上、学术报刊中,便总会有一些新颖时尚的概念型技术应运而生。此类教育教学技术,有些来自作者的个性化的实践经验,有些来自想当然的虚构。对于阅读者而言,阅读时可能会觉得这些技能新颖别致,引入自己的工作中,或许能够起到某种领先作用,便将其当作了出奇制胜的武林秘籍而反复研读,结果浪费了宝贵的阅读时间,还不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良性推动。
  5.适宜不等于典型经验。有一些看起来很漂亮很实用的教育教学技术,却并不能够经得住实践的检验。比如,曾经风行一时的目标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虽然眼下还在一些课堂中留存着,但多失去了往日的浮躁。这些教学法,在其红火时,吸引了无数的追随者,似乎只要学会了这样的方法,教育教学的诸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然而,很多年过去了,教学中的很多顽疾并没有因之而改变,教师和学生,也没有因此而获得真正的发展。可见,这些在小范围内能够取得较好成效的方法,并不适宜于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种类型的教师和学生。
  6.适宜不等于一厢情愿。有些教师,阅读中发现了某种教学方法后,在将其应用于自身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确实能够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流畅、生动,便以为学到了走向成功的秘笈,便不论何种教学内容,不论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一味地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然而,这种只以教师个体的满意为标准的教学法,并不一定适宜于多数学生的学习发展。其结果,当然也不会让大部分学生满意,无法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小组讨论法流行时,一些教师将其从文章中移植到课堂上,并在最初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功用。但由于教师未能真正透彻理解小组讨论法,未能在活动中合理安排讨论内容,未能给小组内的所有同学以准确的学习目标定位。结果,该种教学法,慢慢就演变成优等生的独角戏。一个讨论小组内,总是优等生在说,其他学生听。讨论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7.适宜不等于热热闹闹。新课程改革之初,一些先行者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凸显人文性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这些探索中获取的经验,陆续发表于各种书籍与报刊中。有些教师,在阅读到这些文章后,未能对他人课堂中蕴含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捕获了活动这一皮毛,便以为把握了新课程的实质。于是,在他们的课堂中,热闹便成为了追逐的最主要目标。
  我曾读过一位教师晒出的自认为十分成功的一堂课的课堂实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林黛玉进贾府》。该教师先由一首爱情歌曲导入,接着简介《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随后安排学生讨论林黛玉和薛宝钗谁更适宜做贾宝玉的妻子。而在这样的讨论中,又有学生插话,询问该教师的妻子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于是,课堂又转移到了该老师的爱情故事。最后,该老师再引出一个话题:今天,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爱情观。学生们又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

  统观该课,热闹是固然的,却不是适宜的。整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围绕着学习目标而进行的体系化的训练。热闹的背后,对学生而言,是一无所获。
  8.适宜不等于考出好分数。应试大背景下,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在大会小会上宣传着一个谬论: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让学生考出好分数,就是好方法,就是适宜的方法。考出好分数,就是适宜的方法吗?考出好分数,却牺牲掉健康的身体,牺牲掉学习的乐趣,牺牲掉未来生涯中对学习的热爱,这样的方法,当然是不适宜的。
  同理,那些标榜为高考制胜秘笈”“一招制胜”“高考作文满分秘笈的图书,在传授应试技能时,不把着眼点放在能力的逐步养成上,而是引导学生钻高考阅卷的空子,寻找所谓的速成方法。例如,教学生用一些华而不实的语言去组织作文,并期望着以此征服阅卷者;比如教学生用僵化教条的步骤,去罗列一些莫名其妙的答题点,以期网罗进所有的得分点。这些答题技术,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形成了极大的误导。这种类型的文字,当然也是不适宜的——和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不相适宜。
  这八个不等式,汇总起来,也可以简化为一个简单的等式:适宜=自身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阅读书刊,掌握教育教学技术,不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学生,不是为了单一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为了自身的更好成长,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这里所强调的更好,瞄准的是那种足以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受用终身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也就是说,当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阅读相关书籍时,一定要清楚认识到,这样的阅读,是为了真实地提升自我,为了使自己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为了分数、名次、奖金。只有选准了此类阅读物,阅读才有价值,才和成长需要相适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