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教书做人

 江山携手 2015-01-28

读书 <wbr>教书 <wbr>做人(转载)
读书 教书 做人

———兼与青年教师谈读书

2012年12月6日转

    (谭谦益,男,1954年生,湖南省衡阳县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特级教师。湖南省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评委库评委、专家。衡阳市中学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文科专家组组长、市优秀校长。)

 

    40多年前的一天,我的母亲对我说,你该上学读书了。我的母亲没读过书,但我的爷爷、父亲是读过书且在当地是有些影响的读书人。他们在我还不懂事的时候就先后过世了,连模样在我脑子里都没有。正因为这样,我母亲尽管自己没读过书,但在这样的家庭中耳濡目染,至少懂得“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的古话。其时,恰是无书可读也是“读书无用”之时。幸好还有一二位当红作家的作品是可读的。在我认得一些字后,先是找到了他们的旧作,后是读到了他们的力作,再是买到了他们的新作。从此,我似乎有些喜欢读书了。朋友说,喜欢读书的人不等于是读书人,就像喜欢钱的人不等于有钱人一样。诚然,我虽偶有“抛书便觉心无着”之感,但至今也没有成为读书人,只是偶尔还想到“为什么要读书”。为做事乎?为做官乎?古有文人说:“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不过古人也不得不承认,人是要吃饭的。“秀才文章半饥驱”。读书难免不为稻粱谋。然而,今有学人说,读书是不能有目的的,说读书是为了提高素养。其实不能有目的,还是有目的,只是这目的似乎是为了做个有素养的人。故此,另有高人说,读书是一门“人学”,会读书不如会读人,会读人不如会识人,会识人不如会做人,云云。如此“人学”,是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么?我不甚了了。但我也觉得,读书对做人是很有益的。有益于人走向那“不能有目的”的目的:提高素养。当然,不是说,不读书就不能做人,“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可见,不读书不仅能做人,且能做人杰;而是说,人提高素养,锻炼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对于根植于社会生活的人,读书应是极有用极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便打定了这样的主意,那就是使自己具备读书的能力,通过好读书,读好书,达到做好人。做好人也应是有目的的,只是这目的当始自做好人。优秀领导干部郑培民说:“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目的是为民,我深以为然;李苦禅先生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这目的是当艺术家,我亦以为然;天下同一理。无论做官、经商、做学问及其他,想要干好什么,都须先做个好人。

    好人好在哪里?圣人们的意思是要“听其言,观其行”。这“言”么,当首推说真话。巴金老先生在《随想录》中言道,话不在多寡,而在于真假,他以“愿听逆耳之言,不作违心之论”为座右铭。“以说真话为自己晚年的奋斗目标。”“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巴老先生乃大丈夫也。巴老还说:“说真话不是很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真理,也不是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真话。”善哉斯言,大哉斯言。

    这“行”么,当力推“利他人”。有人说,遇事想他人比想自己多一点便是好人。季羡林老先生说,这是高格之论,大可不必,只要在想自己的同时也想到他人,便是好人。我以为,如此好人之“行”,是要有能力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你缺乏机遇,没有条件,能力小的时候,要照顾好自己,不给他人添麻烦;当你有了机遇,具备条件,能力大的时候,要去帮助他人,不能只是顾自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至于这“他人”,依愚见,是全体人,整个人类。“利人”要在践行,践行必从细微处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小事作为大事做,可积细成巨;大事当作小事做,可化易为难。不论巨细难易,关键是要“行”,有“行”。为长者折枝是“行”,为难民捐赠是“行”,为孕妇让座是“行”,为学生做心理疏导是“行”。夸父说,我要追日;后羿说,我要射日;女娲说,我要补天;嫦娥说我要飞天。行者无疆,止于至善。

前人讲读书,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后来做了教师,看来“治国”“平天下”的事于我太遥远,也不切实际,就现实一点,把读书作为“修身”“治教”来实行。教师要“传道、受业、解惑”,那当然得有渊博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博览群书,注意读书的广泛性。鲁迅说:“只有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开卷有益,多多益善。因此,凡系涉及到所教学科内容的书籍,不妨都拿来一读。想必每本书都会给我们以启发:或许是知识性的,或许是趣味性的,或许有利于充实课文内容,或许有利于教法改进。总之,我们在对大量的书籍的阅读中,必定会使我们对所教内容的认识得以深化。

    读书需有选择性。书籍浩如烟海,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但是,作为教师,时间紧,任务重,需要读的书量大面广。若每本书章章必读,节节必究,则大可不必。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选择书中的有关部分细读,其余粗读。这样,既能了解每本书的梗概,又能将它们各自的精华和特色尽收眼底。

    读书要有创见性,严防死读书。清赵翼说:“后人观古书,每随己境地。”他指出,读书决非人云亦云,决非尽信书。读书应进行创造性劳动。要以自己独到的读法与理解,去探求书中的奥秘。否则,你就跳不出所读书的圈子,就不能独树一帜。

    读书的方法要讲究科学性。诚然,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但总能想办法提高读书效率。我的做法和体会,如下几种方法对我是有效的:

    学思结合。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时不能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应边读边思,推敲再三。对于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实际,否则难以收到良效。

    相互讨论。固然,苦心孤诣地研究问题,独具只眼在某一方面得到突破也是可取的。但是鉴于教师和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大家相互切磋则更为重要。《学而》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针对教师的职业特点,这句话的意义更深。对于教材中或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大家都在探究它,都在找有关的书籍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同一问题,这便形成深度与广度的差异,可能有人找到文章的脍炙人口,可能有人得到的材料使人豁然贯通。若能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书相互讨论,那么必定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勤动手,切不可惜墨如金。我们大多做不到过目不忘,特别是象我现在这个年龄的中老年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衰退,有时甚至神志恍惚,读时一目了然,合卷则朦胧模糊。所以,要使知识确乎据为己有,就应该在读书时“提玄钩要”,并在此基础上用些笔墨,书写读书卡片或笔记,其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手不释卷。我们平素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做班级工作等,时间的确是紧,已读过的书又犹如沧海一粟,这就要求我们要存紧迫感。抓紧点滴时间,手不释卷,持之以恒。今天读大块文章时间不够,不妨读点短篇的东西。若遇时间宽裕,那就读点长篇的。寒暑假时间比较集中,可以安排系统地读几本书。

    读书对我而言,可为兴而读,可为用而读,可为闲而读。有兴之书,必是魂牵梦萦,摄人心魄,必定点到痛处,搔到痒处,不读不快,一读为快,有用之书,必定治学严谨,准确精当,必定药到病除。久旱甘霖;闲散之书,必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必定风花雪月,以博一晒。读书是种自娱。每当夜深人静,独自享受一缕亮光,手捧一卷,凝神静气,专心致志,追求一份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又是何等的怡然自得,神通万里。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世相百态多尘嚣,惟有读书最风流。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读书吧,读书会告诉你一个已知的世界,也会引导你探知一个未知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